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8.1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蒲陀山 的原始碼
←
蒲陀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蒲陀山 </big> ''' |- | [[File:1253096250 vItBuc.jpg|缩略图|居中|[http://i2.sinaimg.cn/dy/news/2009/0914/1253096250_vItBuc.jpg 原图链接][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09/0914/46298.html 图片来源]]]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 蒲陀山 所属地区:浙江舟山市普陀区 |} '''普陀山'''又称补陀洛迦,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在[[浙江]]舟山市[[普陀区]]。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 <ref>[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09/0914/46298.html 秋游“海天佛国”——普陀山(附图)], </ref> =历史沿革= 据佛教传说,唐大中年间有一印度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因略以称岛。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今称“不肯去观音院”)。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自北宋以后,普陀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在元代《补陀洛迦山传》中仅提到[[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几处,可见寺庙不多。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元明清三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茅蓬。 =主要寺院= 普陀山主要寺院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 普济寺,又名“前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为普陀最大的寺院。传为真歇禅师初住之寺,后有慧辉、普济、怀信、祖铭等相继主持,几经兴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赐寺额“普济群灵”,改名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 法雨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万历八年(1580)大智真融创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1594)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续有兴建,现存殿宇245间。 慧济寺,亦称佛顶山寺,又名“后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初僧慧圆结茅山顶,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与普济、法雨并称为普陀三大寺。 此外尚有宝陀讲寺、洪筏堂、锡麟堂、药师庵、澄心庵、息来庵、三圣庵、文昌阁及妙峰庵、悦岑庵、鹤鸣庵、大乘庵、长乐庵、长生庵、双泉庵、常明庵、逸云庵、伴山庵等。 ==视频== {{#ev:youku|XMTEzOTkzNzAw |640|center|<big>佛教圣地——普陀山 </big>|frame}}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返回「
蒲陀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