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06.1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蔡旭(农学家) 的原始碼
←
蔡旭(农学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蔡旭(农学家) | 圖像 = [[File:蔡旭(农学家).jpg|缩略图 |center|[http://mini.eastday.com/a/181215001008560.html 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 1911年 | 國籍 = 中国 | 别名 = | 職業 =农学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big>'''蔡旭'''</big><big><big></big></big>,江苏武进人。1934年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1945年赴美国考察进修,1949年发表中国第一篇关于小麦抗锈病遗传研究论文《小麦成株抗条锈遗传研究》。解放初期华北地区小麦发生锈病,灾害严重,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抗锈品种培养。他含辛茹苦收集到国内外小麦原始材料3000余种,为培育良种作出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蔡旭,著名的小麦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他为华北地区选育出“农大183”、“东方红3号”、“农大139”等多批丰产、抗锈、适应性好的小麦优良品种;首先在国内倡导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开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为发展北京市和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提高我国小麦育种科学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技为生产服务的道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学专业人才。 蔡旭,字勖敏,1911年5月12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属[[常州市]])后塘桥蔡家村。父亲是清末秀才,后毕业于苏州师范学堂,历任常州市小学、中学校长。母亲在家务农,除操持家务和教养子女外,还要喂猪、养蚕和种地。蔡旭童年经常随母下田,接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芳香泥土的薰陶。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立志学农的根苗。 生于书礼之家,又在劳动的田野上成长,特别是在母亲勤劳朴实美德的感染下,蔡旭自幼养成了正直淳朴、坚毅进取的性格。1930年从[[江苏]][[无锡]]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学蚕桑,后转入农艺系。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当时他住在学校附近的农事试验总场里,每天用半天时间在校担任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三门课程的实习课,半天时间在农场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他们在40多亩土地上种植了国内外小麦材料数千份、上万个穗行和整套纯系育种试验。他在金善宝教授的指导下,选育和推广了“中大13—215”等小麦品种。1937年蔡旭写成《中央大学农学院五种改良小麦品种》一文,对我国自己最早育成并推广的一批小麦良种作了介绍;同年还与人合作发表了《小麦田间试验技术的研究》。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沦陷,上海告急。当年冬中央大学内迁。那时兵慌马乱,交通阻塞,蔡旭只好举家轻装来到[[四川]],但全部试验麦种则随身护运,无一丢失。略事安顿之后,在金善宝教授的主持下,蔡旭和他的同事们立即将带来的麦种播种刨沙坪坝的一块山坡地上。没想到这块小小的山坡地竟育成为后来闻名全国的小麦良种“南大2419”(原名“中大2419”)的发祥地。“南大2419”原产[[意大利]],名敏塔那(Mentana),经金善宝教授引种,先在南京农事场,后在重庆、成都等地试验都表现优良,又经系统选择、繁育,于1942年确定推广。可惜当时科学家的劳动成果未能受到重视,推广面积不大,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迅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黄淮平原南部以至西北高原,成为我国小麦良种史上应用面积最大、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品种之一。蔡旭每谈及此就无限感慨地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科学家才能够大有作为。” ==主要经历== 1911年5月12日 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后塘桥蔡家村。 1930年 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 1934年 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1934—1939年 任南京、重庆中央大学农艺系教师。 1939—1945年 任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 1945—1946年 在美明尼苏达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修并访问堪萨斯州立大学。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 1949—1970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0—1972年 随校搬迁至陕北,在洛川、清泉进行小麦育种。 1972—1985年 随校迁回北京,先后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顾问。 1985年12月15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周承钥,蔡旭.小麦田间试验技术的研究.中央大学(单行本),1937. 2 蔡旭.中央大学农学院五种改良小麦品种.中央大学(单行本),1937. 3 金善宝,蔡旭.四川小麦之调查试验与研究.四川农业改进所专刊,1942. 4 蔡旭.小麦成株抗条锈病遗传研究.中国农业杂志(英文版),1949,1(1):29—42. 5 蔡旭.华北地区高产劳模经验总结.北京农业大学校刊,1952. 6 蔡旭.早洋麦(农大1号)及钱交麦(农大3号)的介绍.农业科学通讯,1955,(6):350—352。 7 蔡旭,刘中宣,张树榛等.小麦抗锈选种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5,1(1):7—30. 8 蔡旭,张树榛,杨作民等.适于华北地区几个抗锈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农大36、农大90、农大183、农大498).北京农业大 学学报,1957,3(2):124—152. 9 蔡旭等.从1959年北京地区小麦丰产经验谈小麦的播种密度追肥和灌水问题.1959年北京地区小麦栽培研究报告选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10 蔡旭主编.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11 蔡旭,张树榛.农家品种在当前生产中的作用.光明日报,1962,7.30 12 蔡旭,刘中宣,张树榛.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中品种特性遗传传递规律和亲本选配问题.作物学报,1962,1(2),85—96. 13 蔡旭.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中的若干问题.人民日报,1962,10,9. 14 蔡旭等.北京地区三种不同生产水平的小麦栽培管理历程表.北京市作物学会(单行本),1963. 15 蔡旭.小麦抗锈育种工作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农业科学,1964,(1):12—20. 16 蔡旭,杨作民.谈谈冬麦区抗锈育种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植物保护,1965,3(1):1—3. 17 蔡旭等.华北地区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科学,1978,(0):12—18. 18 蔡旭主编.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学术论文选集.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11(4):1—236. 19 蔡旭主编.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7gg4m3mikciak72.html 蔡旭]名人简历网</ref> ==参考资料==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蔡旭(农学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