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93.2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蛇绿岩 的原始碼
←
蛇绿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蛇绿岩</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2576564140,1881737434&fm=253&fmt=auto&app=138&f=JPEG?w=640&h=442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9B%87%E7%BB%BF%E5%B2%A9&step_word=&hs=0&pn=13&spn=0&di=7108135681917976577&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953758484%2C3584666188&os=107118508%2C2004964886&simid=4174915270%2C460415602&adpicid=0&lpn=0&ln=581&fr=&fmq=1657319868241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spider.ws.126.net%2Fc412b2eabdf99c55d51d5ca805a2430a.jpeg%26refer%3Dhttp%3A%2F%2Fspider.ws.126.net%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59911858%26t%3Dd61d3618b0e01408c2ea8fdeb90b4534&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1y_z%26e3B8mn_z%26e3Bv54AzdH3FedAzdH3Fw6ptvsjAzdH3F1jpwtsAzdH3FDJcPRmNDac88BOQm_z%26e3Bip4s&gsm=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EsNiwyLDQsNSw4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蛇绿岩 外文名;ophiolite 又称;蛇绿岩套 提出时间;1827年 提出人;A.-T.Brongniart (布隆奈尔特) 类别;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都包含 |} '''蛇绿岩'''(ophiolite)是指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又称蛇绿岩套。是由法国A.T.Brongniart(布隆奈尔特)于1827年提出,它的[[希腊]]文含义是蛇纹状[[岩石]],中文曾音译为“奥菲奥岩”。<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ec463718c281e53a5802ff18.html 西藏的蛇绿岩],百度文库 , 2012年3月26日</ref> ==组成== 蛇绿岩的代表性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常见的橄榄岩是方辉橄榄岩,其次是纯橄岩,它们呈他形粒状变晶结构和变质组构,因此又称它们为变质橄榄岩,可含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碎块和辉长岩透镜体,前者代表未熔出[[玄武岩]]浆的上地幔残留体,后者代表熔出的玄武岩岩浆结晶相。因此,变质橄榄岩(特别是方辉橄榄岩),可能是熔出玄武岩浆后的上地幔残块。在构造运动中,由于上覆岩层中水的释放,橄榄岩普遍受蛇纹石化,从而降低密度,易于抬起和塑性变形,发生显著构造位移。辉长岩是岩浆结晶相,未变形或弱变形,由于岩浆堆晶作用,可具堆晶结构,形成层状辉长岩,其下可以出现含[[橄榄石]]的超镁铁岩(如各种辉石岩、橄榄岩和铬铁矿透镜体),其上则可出现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或)更长花岗岩。席状岩墙和熔岩的成分与辉长岩相仿。岩墙的数量不定,有多有少,甚至缺失﹔如有发育,其量自下而上递减。已证实,众多岩墙的出现一般指示洋底缓慢扩张和张力带的存在。熔岩的成分一般为海相玄武岩,其中有的是洋脊玄武岩,有的是洋底玄武岩或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的玄武岩,其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随当时喷发环境而异﹔有时具枕状构造(见细碧岩)﹔此外,还可有角斑质熔岩。上述火成岩之上的沉积剖面为泥质和砂质岩石,可含燧石和石灰岩。 据上述蛇绿岩的代表性层序,现已广泛认为,[[蛇绿岩]]是贴附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上的洋壳碎片、因为世界各地蛇绿岩层序有大的相似性,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与现代洋底层序(据挖掘出来的洋底岩石和地球物理资料)对比。然而,由于洋壳的消减作用、构造侵位或逆掩推覆,使蛇绿岩的分布数量少,面积小(不足洋壳的十万分之一),并使蛇绿岩层序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以致在某些地段只能见到该层序的部分组成或杂乱堆积的混杂岩块。 蛇绿岩可以形成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在大陆上发现的蛇绿岩,多数是大陆裂解或弧间扩张的产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绿岩。 ==分类== 绿岩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一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MOR型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Mid Ocean Ridge),SSZ型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上(supra-subduction zone),二者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组合及上部熔岩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洋一陆俯冲和洋内俯冲是形成SSZ型蛇绿岩的两种机制,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蛇绿岩的多样性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差异。 1972年彭罗斯(Penrose)会议重新厘定了蛇绿岩的定义,把蛇绿岩定义为具有特定成分的镁铁—超镁铁岩组合,蛇绿岩不是一个岩石名称,不作为填图的[[岩石]]单元,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从下向上出现以下岩石序列(Coleman,1977)。①超镁铁质杂岩,由不同比例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等组成,具变质构造组构(或多或少发生蛇纹石化);②辉长质杂岩,通常具堆晶结构,常见橄榄岩和辉长岩类,与超镁铁质杂岩比较,堆晶岩变形较弱;③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④镁铁质火山杂岩,常具枕状构造。伴生的岩石有:①上覆的[[沉积岩]]系,包括硅质岩、薄层页岩和灰岩等;②与纯橄榄岩相伴的豆荚状铬铁矿;③富钠的长英质侵入岩和喷出岩。深海沉积物覆于蛇绿岩之上,为蛇绿岩的伴生岩石,不是蛇绿岩的成员,但它与下伏蛇绿岩的形成[[环境]]是相关的,其中的微体化石是确定蛇绿岩形成的上限时代及洋盆演化的重要依据。 ==相关矿产== 与蛇绿岩深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是铬、铂、金、镍;当喷射的富[[金属]]卤水与海水反应,在低洼地可形成铁、铜、锰矿床。此外,蛇绿岩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p0867861zjb|480|270|qq}} <center>考察组在黄金峡发现“蛇绿岩”是一种比较稀有超镁铁岩石</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蛇绿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