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92.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蜡染 的原始碼
←
蜡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蜡染.jpg|350px|缩略图|右|<big>蜡染</big>[http://www.chinamzw.com/UploadFiles/Image/201609/12411200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mzw.com/WebArticle/ShowContent?ID=3527 来自腾讯文化 的图片]]] '''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F9T3ELI0516T0AF.html 新加坡生活| 染缬工艺三种基本类型,你了解吗?],网易,2019-05-16</ref>。 除了[[中国少数民族]]之外,蜡染的传统在全球许多国家都有发现,包含[[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尼日利亚]];不过印尼的蜡染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印尼爪哇岛]]的蜡染制法有历经很长时期的文化适应,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拥有丰富多元的样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样式、技术、以及工匠技巧发展最完整的地区。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印尼的蜡染纳入[[人类重要口传与无形文化]]资产。 ==流行地区== 蜡染工艺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苗族]]蜡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蜡染一般都是蓝白两色。所用的染料是由一种[[蓼科植物蓝草]]经发酵而成的[[蓝靛]]<ref>[https://www.sohu.com/a/327945281_100268780 贵州非遗|解密古老神秘的贵州蜡染纹样和图腾] ,搜狐,2019-07-19 15:05</ref>。 ==历史源流== 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蜡染》篇释义:蜡染,是一种古老染色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人叫做Batik,[[日本]]人称为蜡缬染(亦称蜡染),利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图案,兼具了艺术的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 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 ===二仪实录记载=== 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 至于实物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不详。 [[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 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华美丽的情况。 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蜡染在中国,自[[宋代]]以降开始衰退,而在同时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却大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人的平常衣服几乎都以蜡染布料制造。 ==蜡染起源==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市]]、[[织金县]]等地区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市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追溯发展===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应该早于蜡染工艺。也就是说蜡染工艺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对染色材料认识与应用过程。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过程,为蜡防染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追溯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来着色。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 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可见,中国纺织染色的历史极为久远。在这里,我们研究中国染色的萌芽及发展过程,就是为了探讨蜡染产生前的一些基本条件。 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古代蜡染带来困难。 那么,如何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 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 考古材料已经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矿物颜料]]。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仅运用于衣饰,而且广泛采用矿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3139e0102w69c.html 天然染色——草染与石染],新浪博客,国染馆-首席杂工,2015-11-05 13:21:57</ref>。在矿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国史书所载的“丹”(即氧化汞)。 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陕西]][[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其上的朱红色用朱砂染成。当时,染色技术运用比较广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还专门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较普遍的有[[蓝草]](蓼蓝)。《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启灌蓼蓝“的记录。 就色彩品种而言,《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写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蜡染今在[[布依族]]、[[苗族]]、[[瑶族]]、[[仡佬族]]等民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印色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 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与世界上很多地方,风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由于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不宜进行蜡染,因此蜡染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蜡染分类==== 中国蜡染艺术,大多是集中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因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民间特色]]与[[地域个性]]。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自然条件好,有山有水,适合种植靛蓝和养殖蜜蜂,为蜡染的创造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民族民间蜡染艺术,尽管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但由于西南地域广袤、民族多元,形成了不同形式与不同风格的蜡染艺术。有的虽是多个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其蜡染风格却是相同,有的虽是同一民族,但由于分布在相距较远的不同区域,其蜡染风格却迥然相异。对于这种多样的蜡染艺术现状,不管是从不同地域还是从不同民族来认识和理解,似乎都很难采用一种方法或一种分类。因此,有学者按不同地域分析蜡染艺术的特征,有学者按不同民族理解[[蜡染艺术的风格]],笔者以二者兼容方式,来分析与论述中国的蜡染艺术。 =====从地域来说===== 中国蜡染主要集中的地域是[[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四川]]、[[湖南]]、[[广东]]、[[台湾]]、[[江西]]等地。 =====从民族来说===== 中国蜡染主要是在少数民族中流传与使用,如[[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彝族]]、[[土族]]、[[白族]]等,按方言来说,中国蜡染主要集中在黔东方言、黔滇方言。黔西方言等地区。不同民族服饰、图案与不同民族语言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在服饰不同的苗族中,其语言有差异,如服饰差别大,其语言的差异相应也大,语言相同,其服饰基本款式也大同小异。 =====从风格来说===== 中国蜡染的风格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特征,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织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文山型]]等。 ==蜡染价值== ===美术价值===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ref>[http://www.sohu.com/a/154115645_723158 蜡染,星空下的神秘冰纹,不能淡忘的美|百天识中华(13))],搜狐,2017-07-03 18:59</ref>。 ===审美价值=== [[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度,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 ===文化价值=== [[苗族蜡染]]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做欣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重新领悟并充实了它的内容。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审视与评价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品时,它实际上已超脱了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进入了现代艺术生活,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义。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无穷的魅力。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祥,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合现代的审美要求。 这种风格分类,是以艺术为主、跨地区的分类方法。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相同民族和不同地域,其蜡染在用途、工艺、图案、风格上各不相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大多集中在中国西南的边陲地区。 ==工艺流程== 1.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绘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3.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4.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白分明的花纹来。 ==制做方法== ===使用工具=== 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染料制做=== 先将[[刈蓝]]倒竖于坑中,加水过滤,将滤液置于瓮中,按比例加入石灰,再用木棍急剧击水,加快溶解于水中的靛甙与空中氧气的接触,使之氧化成为靛蓝,沉淀后,将水除去,等靛蓝的水分完全蒸发,则可将其盛到容器内,制成蓝靛。 蓝草也可制成固体染料:先制成泥状的靛蓝,待染色时,先用酒糟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氢气、二氧化碳可将靛蓝还原成靛白。用靛白染成的白布,经空气氧化,又可显现出蓝色。靛蓝的这种发酵还原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而且该种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约公元前100年,[[印度]]始制成靛蓝,与中国人不同,他们采用尿发酵法染蓝。 ===染制方法=== 蜡染通常是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上,用一种自制的铜刀点上蜡花,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画好的蜡片放在[[染缸]]里染色,再经[[脱蜡]]、[[漂洗]]而成。蜡冷却后,蜡白布的表面会产生天然的裂纹,色料渗入裂缝,出现许多无规则的色纹,称为[[冰纹]]或[[龟纹]]。 ==蜡染和扎染的区别==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冲洗胶片时,利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影象转过来,就是我们看见的黑白相片,蜡染的原理比较接近,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 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保养方法== 一、由于蜡染的原料是[[纯棉布]],因此在保养方面应注意防潮、防腐蚀,以免发霉长虫。如果买回后是用于收藏而非装饰,请定期取出凉晒。 二、蜡染可以随时用水清洗,但在洗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机洗,因为很多染画主要是以须边突出主效果,用机洗会将须边搅坏。洗完后的蜡染制品可以[[熨烫]]。 三、蜡染制品买回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装裱。同时蜡染由于是用100%纯棉布制成,因此还是服装、被套、床单等的极佳选择。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让您的居室或者办公室呈现另一番情趣。 四、蜡染在收藏与保养过程中应放置在干净、整洁、无尘的环境中,并应有专人定期清扫。 ==分布地区及特点== ===贵州省===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 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每一个几何图案都是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圆圈代表粮仓,小点点代表天上的星星等等。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其制作工艺见前“工艺流程”条目) 中国[[贵州]][[安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著名的[[蜡染之乡]],被誉为“东方第一染”<ref>[http://www.sohu.com/a/162933051_99975263 黔韵丨“东方第一染”—安顺蜡染] ,搜狐,2017-08-07 21:56</ref>。境内有[[黄果树瀑布]]、[[龙宫]]、[[屯堡文化]](天龙镇、云峰八寨等)、 [[天星桥]]、 [[花江大峡谷]]等众多著名景点。安顺有“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的赞誉,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业甲于全省”。安顺于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客,自此蜡染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顺有大量的蜡染作坊、工厂,涌现出洪福远等一批知名的蜡染艺人,安顺的蜡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云南省=== 云南[[文山州]][[苗族人民]]也在很早以前就掌握了蜡染技术,并用它来制作妇女们的服饰。 蜡染制作比较复杂。先把白色底布铺平在木板上,再将[[黄蜡]]放入金属容器里用小火溶化,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底布上绘制图案。蜡染使用的蜡刀很特别,其结构有点像一支蘸水钢笔。其笔杆用竹棍做成,称为“刀把”,笔尖是三片[[犁铧形]]的铜片,称为“刀片”。 铜片之间留有缝隙,用以储藏蜡汁。持握蜡刀的方法与平常我们握笔写字大相径庭。我们握笔写字时总是笔杆几乎垂直,笔头稍稍后倾,笔尖向下;而握蜡刀则是刀把大幅度前倾直至超过45度角,刀片后倾几乎置于腕下。作画时,对于那些长的直线,蜡刀只能随着手腕作纵向运动,而横向和其他运动则仅能用来点缀一些小短横和绘制圆形。若横向直线较长,就得将手臂直至整个身体调转方向,或者将底布调转方向。在整个绘制过程中,蜡汁必须保持合适的温度。温度过低蜡汁就会凝固,温度过高则蜡汁容易变黑甚至起火。 苗族蜡染的图案一般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如直线、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圆形等,也有少数花鸟日月山水人物等图案的作品问世。 绘好图案后,将布放入染缸浸泡数小时,再捞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余的染料,然后放入水锅里将蜡煮化,再放到清水里漂洗。这样,绘画时着蜡的地方因染料无法附着而成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则被染浸上了颜色。 染料一般为黑色或蓝色,因此染出的成品就是黑白相间的图案。有的又在白底上再缀上红黄等色,使其图案更加精美。 苗族传统的蜡染布主要用来缝制妇女们天天穿用的[[百褶裙]],偶尔也有用来做上衣和挎包的。出现的花鸟日月山水人物等写意作品主要作为艺术品赠送亲友或出售,很受人们的欢迎。 ===湖南省=== 湖南地区的[[苗族]]和[[土家族]],擅长蜡染的制作与应用。他们主要居住在[[湘西]][[十家族自治州]]各县市,以及[[晃县]]和[[麻阳县]]。 [[湘西]]地区,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种色布外,蜡染是一种独特的、传统防染技法。湘西蜡染多采用家织的土棉布,较少采用[[麻布]]和[[丝布]]。方法一,以薄木板镂空为花纹,即图形雕成[[空心花孔]],用来做[[蜡染花模]]。 苗乡人民多自雕花模。花纹主要是花、鸟、虫、蝶和几何图形,用来印染床单、被面、[[枕巾]],[[帐沿]]、[[门帘]],适用美观。方法二,将盛有[[蜂蜡]]的[[金属盆]]置于[[木炭火]]上熔化,等蜡液表面泛起淡淡青烟时,即可进行蜡绘。蜡绘是采用特制的[[铜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布上绘制图案。蜡绘图案后,即可进行染色。染色时需先“发缸”,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从水]]、[[酒糟]]、老缸液进行发缸。数天后,染液由蓝黑色转为绿黄色时即可染色。 绘有蜂蜡处,[[布纤维]]被密封,染液渗不进去,但在染色翻动过程中,由于布面折皱,蜂蜡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变化丰富,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后,即染成誉之为“蜡染灵魂”的冰裂纹,形成了湘西蜡染特有的风格。 ==蜡染图案== 贵州蜡染图案的题材:主要来自对自然环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记录和表达。 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榕江]]的祭祖幡旗上,常常有一棵大树高居旗首,这是祖先崇拜的象征。 许多苗族村寨都有几棵[[大枫树]],被苗族人视为神树,成为“妈妈树”或“保寨树”,是整个村寨的保护神。《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蚩尤所弃其桎梏,视为枫木”,因此,苗族认为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 [[枫树汁]]是红色的,苗族人认为苗族人认为那是蚩尤的血,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苗族古歌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枫木的来历和功用:它“生长在天家”,“枝桠漫天涯”,能“结出千样种,开出百样花”,它还化生万物,锯木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芽变[[飞蛾]],树叶变[[燕子]],树心生人类母亲----[[蝴蝶]]妈妈。有些苗族地区在盖房子时,习惯用枫木作中柱,因为那里的人们认为枫木生人,用作中柱可保子孙兴旺。贵州蜡染的动物纹主要出现在苗族和革家蜡染民族工艺品中,尤其是[[黔东南]]和黔南的苗族,她们依照自然界的动物原型创造了神话般的动物造型。但这些经典图形不是像[[汉族]]的龙凤图案那样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族女子的想象力而千变万化的。 [[鸟]]是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在丹寨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身常与[[蝴蝶花]]草相结合,生动活泼;榕江[[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头与龙身结合而成鸟龙纹,神秘奇特。鸟文的盛行与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鸟的自然条件有关。 龙纹在[[苗族蜡染民族工艺品]]中是最为常见的纹样,其表现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安顺蜡染]]的龙纹是曲线组成的抽象造型,而榕江的龙多为鸟首蛇身的具象纹样。 鱼纹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形态各不相同。是企望子孙繁衍像鱼那样迅速和众多。 蝴蝶是贵州苗族蜡染民族工艺品中很常见的图案,尤其黔东南,是蝶纹最集中、造型最丰富的区域,有蝶翅人面的造型,有蝶身鸟足的造型,还有花蝶合体、鸟蝶合体等各种纹样,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在[[纳雍]]、[[六枝]]的蜡染图案中,整个画面几乎都是由云波状的蝴蝶和花草构成。而榕江蜡染的蝴蝶造型有多种形态,一般以大蝴蝶作为母体形象在它之外又有万物护身,或在轮廓之内进行丰富的装饰,在稚拙的形态中,显露出蓬勃的生气。 几何纹样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尤其是贵州西部的六枝、[[黔西]]、[[织金]]等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更为常见。几何纹样包含有[[十字纹]]、[[万字纹]]、[[太阳纹]]、[[星辰纹]]、[[井字纹]]、[[水波纹]]、[[漩涡纹]]、[[铜鼓纹]]、[[八角花]]、[[牛角纹]]、[[回纹]]以及各方式方形纹等自然物象几何化的纹样,多是他们祖先留传下来的。手法,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造型;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蜡染图案中有更新和变异。 许多贵州蜡染工艺品中的造型已经无从考证它所代表的意义。祖辈留下来的蜡染图案,经过苗家妇女世世代代的传承,已经完全内化于她们的思想中,融入到她们的审美观念里,她们信手画来的,就是令我们赞叹惊羡的极富想象力的艺术造型,而问及她画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这样画,她们也难以回答。要读懂这些造型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从那简单质朴而又妙趣横生的图案中国得到艺术的启迪,我们必须重新掌握一种陌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必须以整个身心投入另外一个远离我们时代的世界中去。 ==蜡染发源地==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吸取东西方的各种文化,成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国之一。蓝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经作为防腐抗菌剂使用。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纤维]]的国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有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棉纺织品的记录,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发源于印度。 中国蜡染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已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图。 [[马来群岛]]蜡染产业的优势使其他也被认为是蜡染起源地之一,[[美国]]人[[费雷斯特]]所著《蜡染》一书中也提到蜡染发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后,到那里旅行的人才把蜡染技术传到世界各地。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ref>[http://m.people.cn/n4/2018/0527/c1442-11047605.html 宜宾珙县苗族蜡染技艺 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手机人民网,2018-05-27 10:48</ref>。 ==视频== ===<center>蜡染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族蜡染</center> <center>{{#iDisplay:m0174kv8u2j|650|480|qq}}</center> <center>蜡染工艺 艺术</center> <center>{{#iDisplay:z3017a1tc46|650|480|qq}}</center> <center>蜡染制品制作技法</center> <center>{{#iDisplay:h0811opk4rt|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
返回「
蜡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