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1.3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蜥腳下目 的原始碼
←
蜥腳下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蜥腳下目'''<br><img src="https://thumbs.dreamstime.com/z/dinosaur-thailand-animal-reptile-sauropoda-thailand-november-public-park-kalasin-state-thailand-dinosaurs-made-11130634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dreamstime.com/photos-images/sauropoda.html 圖片來自dreamstime]</small> |} '''蜥腳下目'''([[学名]]:Sauropoda)又稱'''蜥腳亞目'''、'''龍腳下目'''、'''真蜥腳亞目''',在[[希臘文]]裡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下目,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 蜥腳類恐龍具有小型頭部、長頸部、長尾巴、以及粗壯的四肢。牠們是目前已知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巨大動物,包括許多知名的屬,如[[迷惑龍]](原名為[[雷龍]])、[[腕龍]]、[[梁龍]]等。 蜥腳類恐龍首次出現於[[三疊紀]]晚期(2億1000萬年前),牠們當時的外表類似基础[[蜥腳形亚目]]恐龍。到了[[侏儸紀]]晚期(1億5000萬年前),蜥腳類恐龍的分布廣泛,尤其是[[梁龍科]]與[[腕龍科]]。只有[[泰坦巨龍類]]存活到[[白堊紀]]晚期,但牠們幾乎分佈於全球。 然而,泰坦巨龍類與其他非[[鳥類]]的恐龍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了。蜥腳下目的化石在各大陸都有發現,包含[[南極洲]]。 但是,很少發現完整的蜥腳類化石。許多物種,尤其是最大型的物種,僅發現相關聯或是非天然狀態的骨頭。許多接近完整的標本都缺乏頭部、尾巴末端、以及四肢。蜥腳下目和[[原蜥腳亞目]]都屬於[[蜥腳形亞目]],他們和絕大多數恐龍都屬於[[蜥臀目]]。 == 體徵 == 蜥腳類恐龍是[[植食性]]四足動物,通常擁有長頸部與匙狀牙齒。牠們擁有小型頭部、巨大身體、通常擁有長尾巴。牠們的後肢粗壯、筆直,後腳掌有五個腳趾,只有內側三、四趾具有趾爪。與後肢相比,前肢較為修長,前腳掌只有[[拇指]]有大型指爪。大部分科普書籍的想像圖,在這些無趾爪的位置加上蹄狀趾爪。在蜥腳類恐龍之中,近側[[尾椎]]有高度可鑑定性。 蜥腳類恐龍的部分[[背椎]]移到頸部的位置,導致頸部至少有12節脊椎,延長了頸部長度。脊椎的[[神經棘]]形狀可容納[[韌帶]],以協助抬高頸部與支撐頭部重量。[[尾椎]]至少有44節。柱狀四肢演化成可支撐龐大身體重量,踝部有軟骨可緩衝、避震。前肢有五根指頭,但指頭骨頭數量減少。牠們以腳趾行走,腳掌離地且有肉墊支撐重量。大型鼻開孔位於頭顱骨的後段。而[[恥骨]]或許可能支撐大型腸道<ref name="Lambert2002">{{cite book|author=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year=2002|title=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publisher=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ref>。 === 體型 === 蜥腳下目的最明顯特徵是牠們的體型。即使是侏儒型的蜥腳類恐龍,例如[[歐羅巴龍]]的身長可能達5到6公尺,也是牠們所處[[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動物之一。唯一可以在體型上與牠們匹敵的是[[鬚鯨科]]動物,例如[[藍鯨]]。但與鯨魚不同的是,蜥腳類恐龍全都生存在陸地上。有些蜥腳類恐龍的頭部維持在低高度,例如[[梁龍科]];而其他蜥腳類恐龍則維持在很高的高度,例如[[圓頂龍]]。 蜥腳類恐龍的身體外形並沒有其他恐龍多樣化,原因可能是體型限制,但牠們仍擁有許多種類。有些蜥腳類恐龍擁有極長的尾巴,例如[[梁龍科]],牠們可能將尾巴當作鞭子般揮打,末端可產生[[音爆]]<ref name=SN00>{{cite web |url=http://www.sciencenews.org/articles/20000318/mathtrek.asp |title=Whips and Dinosaur Tails |accessdate=2007-07-07 |last=Peterson |first=Ivars |publisher= Science News |date=March 2000}}</ref>,或是造成掠食動物的傷害<ref>Bakker, Robert (1994). "The Bite of the Bronto" Earth 3:(6):26–33.</ref>。在化石較為完整的蜥腳類恐龍中,超龍可能是最長的恐龍,身長可達33到34公尺<ref name=LHW07>{{cite journal |last=Lovelace |first=David M. |coauthors=Hartman, Scott A.; and Wahl, William R. |year=2007 |title=Morphology of a specimen of ''Supersaurus'' (Dinosauria, Sauropoda)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of Wyoming, and a re-evaluation of diplodocid phylogeny |journal=Arquivos do Museu Nacional |volume=65 |issue=4 |pages=527–544 }}</ref>,但其他如[[地震龍]]、舊紀錄保持者[[梁龍]]也擁有極長的身長。[[雙腔龍|易碎雙腔龍]](''Amphicoelias fragillimus'')只發現一個脊椎骨,但身長可能達到55到60公尺,比[[藍鯨]]還長,但易碎雙腔龍的唯一化石卻在敘述不久後遺失了。而目前最長的陸地[[脊椎動物]]是[[網紋蟒]],身長只有8.7公尺。 其他蜥腳類恐龍,例如[[腕龍科]],擁有高肩膀與極長頸部,使牠們的身高非常高。[[波塞東龍]]可能是最高的恐龍,身高可達18公尺。而原本的頸部最長恐龍為[[馬門溪龍]],身長有22到26公尺。而目前最高的動物是[[長頸鹿]],身高只有4.8到5.5公尺。 其他體型特別大的蜥腳類恐龍包含:[[阿根廷龍]]的體重為80到100公噸之間,可能是最重的恐龍;[[富塔隆柯龍]]、[[潮汐龍]]、[[安第斯龍]]、[[南極龍]]、[[銀龍]]等大型恐龍的體型接近阿根廷龍。有些[[泰坦巨龍類]]可能更重,如[[巨體龍]]的體重可能為175到220公噸之間,但證據很少。而目前最大的陸地動物為[[非洲象]],體重不超過10公噸。 最小型的蜥腳類恐龍包含:[[歐姆殿龍]](4公尺)、侏儒種[[泰坦巨龍類]][[馬扎爾龍]](5.3公尺)、以及侏儒種[[腕龍科]]的[[歐羅巴龍]](6.2公尺)<ref>{{cite journal | doi = 10.1038/nature04633 | title = Bone histology indicates insular dwarfism in a new Late Jurassic sauropod dinosaur | year = 2006 | last1 = Martin Sander | first1 = P. | last2 = Mateus | first2 = Octávio | last3 = Laven | first3 = Thomas | last4 = Knötschke | first4 = Nils | journal = Nature | volume = 441 | issue = 7094 | pages = 739–41 | pmid = 16760975 }}</ref>。發現於[[德國]]的歐羅巴龍,其小型體型可能是因為島嶼環境隔離而造成的。[[梁龍科]]的[[短頸潘龍]]擁有非常短的頸部,是梁龍科中最短的物種。其他蜥腳類恐龍的頸部可生長到背長的四倍,但短頸潘龍的頸部比牠們的身體還短。 === 四肢與腳掌 === 蜥腳類恐龍是群體型巨大的四足動物,因此四肢能夠承受相當大的重量。蜥腳類恐龍與現代大型四足動物(例如[[大象]])的前腳結構不同。牠們的前腳掌骨頭以垂直方式排列、接觸地面;而大象的前腳掌骨頭往兩側稱開,形成寬廣的腳掌,手指骨頭縮短。原始蜥腳類恐龍(例如[[火山齒龍]]、[[巨腳龍]])的手部骨頭仍往兩側稱開,具有腳指。[[真蜥腳類]]的前腳掌只有蹄狀指爪,無法看到腳指。蜥腳類恐龍的後腳掌寬廣,大部分物種只有三個腳趾。 蜥腳類恐龍的[[掌骨]]以半圓形、垂直地面方式排列,所以牠們的前腳足跡呈馬蹄狀。根據[[足跡化石]],蜥腳類的前腳掌沒有肉墊,與[[大象]]不同。大部分蜥腳類只有[[拇指]]具有明顯的指爪,功能仍未知。[[梁龍科]]的拇指指爪最大;而[[腕龍科]]的拇指指爪最小,某些足跡化石甚至無法辨認出拇指指爪。 除了早期物種(如[[詹尼斯龍]]),[[泰坦巨龍類]]沒有拇指指爪。泰坦巨龍類是最特殊的蜥腳類恐龍,除了沒有指爪,前腳掌的[[指骨]]都已退化、消失。泰坦巨龍類的前腳掌只有柱狀的掌骨。 根據[[葡萄牙]]發現的足跡化石,至少某些蜥腳類恐龍(可能屬於腕龍科)的前腳掌的底部、側邊,覆蓋者小型的長刺狀鱗片<ref name="milan2005">{{cite journal | last1 = Milàn | first1 = J. | last2 = Christiansen | first2 = P. | last3 = Mateus | first3 = O. | year = 2005 | title = A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sauropod manus impression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Portugal: implications for sauropod manus shape and locomotor mechanics | url = | journal = Kaupia | volume = 14 | issue = | pages = 47–52 }}</ref>。泰坦巨龍類的掌骨底部(接觸地面端)的形狀寬廣、呈方形,某些標本的前腳掌保存了軟組織,顯示泰坦巨龍類的前腳掌可能具有肉墊。 Matthew Bonnan提出蜥腳類恐龍的四肢骨頭,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保持大致的形狀,長寬高以相等的程度增加。業餘科學家Jim Schmidt認為四肢以柱狀方式直立的動物,四肢骨頭會採取這種生長方式。大部分[[脊椎動物]]的四肢骨頭在成長過程中,長寬高的成長幅度不一致,造成形狀上的改變,以與增加的體重相符<ref>{{cite journal | jstor = 4096900 | pages = 444–470 | last1 = Bonnan | first1 = M. F. | title =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Humerus and Femur Shape in Morrison Sauropods: Implications for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Paleobiology | volume = 30 | issue = 3 | journal = Paleobiology | year = 2004 }}</ref><ref>{{cite journal | doi = 10.1002/ar.20578 | title = Linear and Geometric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Long Bone Scaling Patterns in Jurassic Neosauropod Dinosaurs: Their Functional and Paleobiological Implications | year = 2007 | last1 = Bonnan | first1 = Matthew F. | journal = The Anatomical Record: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Anat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 volume = 290 | issue = 9 | pages = 1089 }}</ref>。 === 氣囊 === 如同[[獸腳亞目]]與[[鳥類]],蜥腳類恐龍的脊椎內部具有複雜的凹處、洞孔、空室,生前可能包含[[氣囊]],類似[[鳥類]]的[[呼吸系統]]。早期蜥腳類恐龍只有[[頸椎]]具有氣腔,[[新蜥腳類]]的[[薦椎]]也出現氣腔。[[梁龍超科]]與[[泰坦巨龍類]]也個別發展出前段[[尾椎]]的氣腔。 在蜥腳下目的研究歷史早期,古生物學家就已辨認出這些動物具有氣腔。在19世紀晚期命名的[[鳥面龍 (疑名)|鳥面龍]](''Ornithopsis''),曾經因為脊椎的空腔,而被認為是種[[翼龍類]]。 === 身體裝甲 === 有些蜥腳類恐龍擁有由[[皮內成骨]]形成的裝甲(例:薩爾塔龍、[[葡萄園龍]])。有些屬的背上擁有尖刺(如[[奧古斯丁龍]]),而其中幾屬擁有尾槌([[蜀龍]])。 == 發現歷史 == 已知最早的蜥腳類化石,是在[[英格蘭]]發現。這些零散的化石,最初被鑑定為其他動物。當時並不清楚這些動物的外表,以及與其他恐龍的演化關係。 第一個被科學方式研究的蜥腳類化石,是一顆牙齒。在1699年,Edward Lhuyd在英格蘭[[牛津市]]近郊發現一顆牙齒化石,命名為''Rutellum implicatum''。在2002年,科學家發現這顆牙齒屬於蜥腳下目恐龍。但是,這個學名的建立早於[[林奈氏分類系統]]的建立,而且已經超過50年不曾被任何科學期刊使用,而且是個根據牙齒而被建立的學名,因此本身也是個無效的[[遺失名]]<ref name=DS02>{{cite journal | last1 = Delair | first1 = J.B. | last2 = Sarjeant | first2 = W.A.S. | year = 2002 | title = The earliest discoveries of dinosaurs: the records re-examined | url = | journal =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 | volume = 113 | issue = | pages = 185–197 | doi=10.1016/S0016-7878(02)80022-0}}</ref>。 在1841年,[[理查·歐文]](Richard Owen)根據稍早發現的大型零散骨頭,認為是種未知的大型海生爬行動物,是現代[[鱷魚]]的近親,於是命名為[[鯨龍]](''Cetiosaurus''),意為「鯨魚[[蜥蜴]]」。同時,他將兩顆[[心臟]]形狀的牙齒,判斷是種未知的大型爬行動物,並命名為[[央齒龍]](''Cardiodon'')。鯨龍與央齒龍成為最早被科學方式敘述、命名的蜥腳類恐龍。但在1842年,理查·歐文建立[[恐龍]](Dinosauria)一詞,並當時沒有包含鯨龍與央齒龍。 在1850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重新研究數個被歸類於鯨龍的骨頭,他發現其腿部骨頭具有[[髓腔]],這是種陸地動物的特徵。曼特爾將這些骨頭建立為[[畸形龍]](''Pelorosaurus''),屬於恐龍。但是曼特爾並沒有發現畸形龍與鯨龍的相似處。 在1870年,[[哈利·絲萊]](Harry Seeley)鑑定一些脊椎骨,他發現這些脊椎屬於一種大型動物,內部具有[[氣囊]]。由於當時只有[[鳥類]]與[[翼龍目]]的骨頭具有氣囊,哈利·絲萊將這些脊椎命名為[[鳥面龍 (疑名)|鳥面龍]](''Ornithopsis''),意為「鳥的面孔」,並歸類於翼龍目。 隨者更完整的鯨龍化石的出土,約翰·菲力普斯(John Phillips)在1871年提出鯨龍是畸形龍的近親,也屬於恐龍。自從1870年代開始,[[美國]]發現更多、更完整的蜥腳類化石(尤其是[[迷惑龍]]、[[圓頂龍]]),古生物學界才拼湊出這些大型爬行動物的外形。在1877年,John A. Ryder繪製圓頂龍的重建圖,這是第一個蜥腳類恐龍的重建圖。同樣在1877年,[[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根據在印度發現的零散脊椎,命名為[[泰坦巨龍]](''Titanosaurus''),這是首次在南方大陸發現的蜥腳類恐龍。 在1878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發現了當時最完整的蜥腳類化石,並命名為[[梁龍]]。馬什同時建立'''蜥腳亞目'''(Sauropoda),意為「蜥蜴的腳」,包含鯨龍、梁龍、以及牠們的近親,以有別於其他已知的恐龍[[分類單元]]。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蜥腳下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