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254.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螳螂目 的原始碼
←
螳螂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螳螂目.jpg | thumb | 400px | 螳螂目 <br> [http://www.uua.cn/index.php?m=special&c=index&a=show&id=445 原圖鏈接] ]] [[File:螳螂化石.jpg | thumb | 400px | 螳螂化石 <br> [http://www.uua.cn/index.php?m=special&c=index&a=show&id=445 原圖鏈接] ]]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目是一個小目,在這個目之下所有的成員通稱為「[[螳螂]]」。全世界目前約2000種,[[台灣]]已知約17種。螳螂目外觀上的最大特色是:頭部呈倒三角形、具有很發達的鐮刀式前腳,腳上還長著尖銳的鋸刺。翅膀是發達的,前翅革質,形成翅蓋,後翅膜質、呈扇狀。螳螂不論成蟲或若蟲都是純肉食性。由於螳螂只捕食活蟲,因此弱肉強食、大吃小的情形經常發生。大部分螳螂是晝行性的,是捕食獵物的功夫高手。 螳螂產卵時,同時分泌泡沫狀膠質來包覆卵粒,當這些泡沫狀膠質硬化之後,便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卵囊。每一種螳螂的卵囊都有特定的形狀與大小。一般卵囊內有20~40粒卵排成數列,每隻雌螳螂可產4~5個卵囊。台灣大螳螂或寬腹螳螂的卵囊內則含有數百粒卵。<ref name="nkps">{{cite web |url=http://nkpsibm.nkps.tp.edu.tw/insect/school_bugs/csny/csny-main.htm | title= 螳螂目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在全世界的螳螂中,人們己認識和描述過的螳螂有2,400 多種,大概有430個屬。它們廣泛分布於熱帶地區,在溫帶地區也有在全世界的螳螂中,人們己認識和描述過的螳螂有2,400 多種,大概有430個屬。它們分布。關於螳螂在系統分類中,曾一直與[[竹節蟲]](beenstick insects)、蜚蠊(cockroaches)、蛩蠊(rock crawlers)一起被劃入直翅目中。後來,它們才分別劃為螳螂目(Mantodea)、竹節蟲目(Phasmatodea)、[[蜚蠊目]](Blattodea)和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1991年,Kristensen把螳螂目、蜚蠊、[[白蟻]]合併為一個目,叫網翅目 Dictyoptera),把螳螂歸到網翅目下的螳螂亞目中。現在,人們公認所有螳螂應歸為一個目,即螳螂目(Mantodea)。 「Mantodea」一詞,源自古希臘語的「μάντις」和「εἶδος」, μάντις (mantis)的意思是 「預言家、先知」,εἶδος (eidos)的意思是「類型、形式」。1838年,德國昆蟲學家Hermann Burmeister創造了Mantodea這個術語。 在我國,Mantodea這個目的昆蟲統一叫做「螳螂」,或簡作「螳」;英文中統稱為「mantes」,是希臘語「mantis 」的拉丁化複數形式。在閱讀昆蟲學文獻時,需要注意的是,「mantis 」與「mantid」不太一樣,「mantid」只是螳螂科(Mantidae)的種類,所指範圍比「mantis 」小得多。螳螂目的昆蟲,在英文中還有個通用名(俗名,common name),叫做「, praying mantis」(意即「祈禱的螳螂」)(though in Europe mainly to Mantis religiosa), 因為螳螂在停止不動時,一對前足摺疊起來,就象是在祈禱的樣子。<ref name=“kk">{{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nature/neryyz3.html | title= 簡談螳螂的名稱、分類與進化 | language=zh | date=2018-05-07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分科== 最早把螳螂目分科的是Beier,1968年,他把螳螂目的昆蟲分成8個科。2002年,Ehrmann把該目分成15個科,這個分類系統被廣泛採納,並沿用至今。 這15個科是: *棘螳科(Acanthopidae)、 *怪足螳科(Amorphoscelididae)、 *缺爪螳科(Chaeteessidae)、 *錐頭螳科(Empusidae)、 *方額螳科(Eremiaphilidae)、 *花螳科(Hymenopodidae)、 *虹翅螳科(Iridopterygidae)、 *短螳科(Liturgusidae)、 *螳螂科(Mantidae)、 *類螳科(Mantoididae)、 *金螳科(Metallyticidae)、 *巫螳科(Sibyllidae)、 *塔拉螳科(Tarachodidae)、 *細足螳科(Thespidae) *扁尾螳科(箭螳科,Toxoderidae)。<ref name=“kk"/> ==化石== 現在發現的最早的[[螳螂]][[化石]]形成於1億3500百萬年之前,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到2007年,人們己鑑定了25種化石螳螂。Fossil mantises, including one from Japan with spines on the front legs as in modern mantises, have been found in Cretaceous amber.大多數琥珀中的化石螳螂是螳螂的若蟲蟲態,岩石中的有成蟲蟲態。在[[巴西]]克拉圖(Crato)發掘的化石螳螂中,體長約10 mm的Santanmantis axelrodi是[[中生代]]的肉食性螳螂,它的形態與現代螳螂相類似,具有一對發達的適合捕捉獵物的前足。<ref name=“kk"/>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7 節肢動物門;緩步動物門;舌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螳螂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