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3.1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褶皱山系 的原始碼
←
褶皱山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褶皱山系</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2513695805,2205144864&fm=253&fmt=auto&app=138&f=JPEG?w=300&h=199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www.zhenpm.cn/content.asp?id=220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褶皱山系 属 性 一种地质构造现象 主要表现 水平运动 地壳厚度 可达75千米 |} '''褶皱山系 '''是大陆地壳上最为壮观的[[地质构造]]现象,它是大陆板块[[造山作用]]的结果与标志。 <ref>[http://www.zhenpm.cn/content.asp?id=220 褶皱山系], 马蜂窝, 2020-01-18</ref> == 简介==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水平运动,巨大的褶皱山系就是地壳岩层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所致。 褶皱是岩层在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出现的层理弯曲,其连续性未受破坏的一种构造变形,又称褶曲。一个弯曲的中心叫轴部,轴部的两侧为翼部。根据褶曲的方向,可分为向斜和背斜两类。一系列褶曲的组合即成为复向斜和复背斜。褶皱对地貌形态有重要影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山脉都是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厚度== 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35千米,而褶皱山系的地壳最厚可达75千米。 ==相关常识== 世界最长褶皱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 科迪勒拉山系风光科迪勒拉山系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组成,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和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 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结构自成一体,它是由一系列纵向山脉、山间高原、盆地和谷地组成,但其南北两段略有差异,北段(北美)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个纵列带;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其西为沿海山脉,其东为[[科迪勒拉前山]]。 北美洲部分山体较宽(800~1600公里)、较低(海拔1500~3000米),主要由[[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及山间高原与盆地组成。南美洲部分山体较窄(300~800公里)、较高(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以安第斯山脉为主干,中段夹有荒漠高原和山间小盆地。 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容多种气候类型和自然带于一山体,并有若干种垂直带景观。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对南美洲大陆气候、水文网分布、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和交通线布局等带来巨大影响。 年轻的阿尔卑斯褶皱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以南欧高大的[[阿尔卑斯山]]为主体,向东西分出四支延伸。向东[[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克里木山脉]]和[[高加索山脉]];向东南一支为[[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构成[[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骨架,越[[爱琴海]]连接[[小亚细亚]]的山地;向南伸出的一支叫[[亚平宁山脉]],构成[[亚平宁半岛]]骨架,西折经[[西西里岛]],与[[北非]]的[[阿特拉斯山]]相连;向西是[[比利牛斯山]],横亘于法国和[[西班牙]]两国之间。阿尔卑斯山系在构造上为年轻的阿尔卑斯褶皱带。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10 世界史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褶皱山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