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97.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南季风 的原始碼
←
西南季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西南季风</big> ''' |- | [[File:西南季风.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cdn.btime.com/t017df4012e48d1bc09.jpg?size=500x446?size=500x446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西南季风 外文名: Southwest monsoon 起 因: 主要由信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 风 向: 西南 季 节: 夏季 地 点: 南亚和东南亚一带 特 点: 属于热带季风 |} '''西南季风'''(southwest monsoon),盛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夏季风,以[[印度]]夏季风最为典型。来源于[[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穿越[[赤道]]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转向西南方向,路经热带海洋,携带大量水汽,为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一带降水的主要来源。经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向东,可影响到中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ref>[https://www.docin.com/p-264438701.html 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环境影响的区域变化研究]豆丁网</ref> ==释义== 西南季风(southwest monsoon),盛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夏季风,以印度夏季风最为典型。来源于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穿越赤道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转向西南方向,路经热带海洋,携带大量水汽,为印度半岛和东南亚一带降水的主要来源。经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向东,可影响到中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 [[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信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以印度季风为例,冬季信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信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 在季风的影响下,南亚也是冬干夏湿,但是它和东亚季风有一个明显差别,即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因为冬季亚洲南部远离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西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冬季风不强。相反,夏季印度半岛[[气温]]特别高,是热低压中心所在,它与南半球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大,因此南亚的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特点== (1)西南季风变化的特征周期以41ka和23 ka周期为主; (2)西南季风水汽输送以纬向为主; (3)主要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有着明显的雨季干季相互交错的特征; (4)西南季风属于热带季风,西南季风的主体区域地处0。~30。N之间,具有全年温度较高的特点,是一支夏季风势力强大的季风系统, 与中高纬环流及其相关联的冷空气活动关系较小。 ==影响范围== 长期以来,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区普遍被认为是以[[红河]]大断裂为界,分为来自西太平洋北部湾的东南暖湿气流形成的东南季风气候区,以及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西南季风气候区,或者直接以昆明准静止峰的多年平均位置为界,以西为西南季风区,亦为印度热带季风区,以东为东南季风区但在近期的研究中,这一分界线将重新被确认: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位于西至97.50E 、东至142.50E的东亚地区。夏季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交汇区中,太平洋净水汽贡献率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印度洋净水汽贡献率的空间分异规律较太平洋的复杂,但大致向东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位于[[云南省]],极具代表性的、以纵向山系和大河为主体特征的纵向岭谷区的水汽就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研究发现,6月、7月云南区域内印度洋净水汽贡献率远大于太平洋水汽,云南区域主要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8月时,云南区域内[[太平洋]]净水汽贡献率逐步超过印度洋水汽,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加强。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西南季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