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藏自治区 的原始碼
←
西藏自治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西藏自治区 </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xinhuanet.com/travel/2018-11/14/1123712569_15421790348831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xinhuanet.com/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西藏自治区'''('''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语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Bod rang skyong ljongs),古称“蕃”,简称“藏”,首府拉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连四川省,东北紧靠[[青海省]],东南连接[[云南省]],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多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无出海口。 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201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08万人, 辖4个地级市、3个地区,4个市辖区、72个县。 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西藏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西藏自治区 面积; 122.84万平方千米 外文名;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人口; 343.82万人(2018年) 别名; 吐蕃、乌斯藏; 简称:藏 方言; 藏语 行政区类别; 自治区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著名景点; 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等 下辖地区; 6个地级市、1个地区 机场; 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 政府驻地; 拉萨市康昂路1号 火车站; 拉萨站、拉萨南站等 电话区号; (+86)0891-0897 车牌代码; 藏A-藏G 邮政区码; 850000-860000 地理位置; 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西南部 行政代码; 540000 地区生产总值; 1477.63亿元(2018年) 人均生产总值; 43397元(2018年) 省会; 拉萨市 党委书记 吴英杰 政府主席 严金海 简称 藏 建制沿革 折叠名称来历 西藏 西藏 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ljong)一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rangskyongljong),简称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 英文“Tibet”一词,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称bod。在民族称谓上,Tibet对应于“藏族”;但是在地域称谓上,Tibet有时对应于“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重大差异。 历史变革 远古时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赛、穆、顿、东,在此基础的增加“惹”和“柱”两氏族,通称为“六大氏族”。 在西藏发掘的古代大量实物可以找到藏区人类如何发展的一些科学证据。考古学家在西藏考古时,发掘发现了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装饰品,谷物种子,甚至古人头骨等大量卖物。从尼洋河岸发掘出的古人骨头,没有类人猿的原始特征,属于现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头是大约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时期或者铁石并用时代的(人骨)。 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区建立,结束了中国内地长达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吐蕃王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伴随着吐蕃王朝与唐朝两次联姻,双方往来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民间往来全面发展,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双方曾八次会盟,至今仍屹立于拉萨大昭寺正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元朝统一中国后,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施政措施: 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 任用藏族僧俗担当从中央到地方高级官吏。乌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机构之设裁及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皆听命于中央。 划分西藏地方行政区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区设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均直属宣政院管理,这就是藏文史书中所说的“三区喀”。就今西藏自治区的地域而言,当时分归其中两个宣慰使司管辖——今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归乌斯藏宣慰司管辖;今昌都一带及那曲地区东部归朵甘宣慰司管辖。元朝在乌思藏等地清查户口,确立差役,征收赋税,建立驿站,派驻军队,镇守边疆。乌思藏宣慰司设在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下设13个万户府和若干个千户所,并征收赋税。 其中,元代对于行政区域的划置,成为此后西藏行政区划沿革的基础。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明朝没有沿用元朝的职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明朝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颁给他们印章和封浩,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职位的承袭须经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号于天子。 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在元代乌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又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各级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 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进而统一中国。清朝循历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权,只要前朝所封官员进送旧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变。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后来,五世班禅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确立,此后历世达赖、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 西藏高原 西藏高原 清朝对西藏的施政管理,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调整,例如:设置驻藏大臣总揽全藏;调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体制;赐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并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务、边境国防的决定权归中央等原则;勘定今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间的界线;规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辖区及权限,划分了驻藏大臣直辖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22行省之一。此后正式颁布的《宪法》等法律法规,也都明确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1912年7月,民国政府设立管理蒙藏事务的中央机构——蒙藏事务局(1914年5月改称蒙藏院),并任命中央驻藏办事长官,直属国务总理,例行清朝驻藏大臣职权。1929年蒙藏院改制为蒙藏委员会。1940年4月,蒙藏委员会在拉萨设立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机构。 民国时期的大量档案记载证明,民国时期的历届国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性议事机构或历次国民大会,达赖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禅额尔德尼都派有代表参加,并被选举或委任各种国家公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担任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任第一副主任委员,张国华任第二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担任秘书长。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举行武装叛乱。1959年3月17日,达赖逃离拉萨。1959年3月22日,拉萨战役胜利结束,拉萨市区的叛乱被彻底粉碎。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权职权。鉴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达赖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并任命筹委会常务委员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决定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进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1965年8月23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8次会议,讨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开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相应的议案。1965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1965年9月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文化大革命时期,西藏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其内。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视察拉萨“反帝公社”的居民住房后,表示要加大中央援助西藏的专门拨款的力度。 1989年1月28日,十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于西藏圆寂。1995年11月29日,中国政府经过金瓶掣签,最终认定坚赞诺布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1995年12月8日,坚赞诺布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在扎什伦布寺举行了坐床典礼,经师波米·强巴洛珠活佛为其剃度,并为之取法名为吉尊·洛桑强巴伦珠确吉杰布·白桑布。 荣玛高海拔生态搬迁示范点幼儿园 荣玛高海拔生态搬迁示范点幼儿园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日期定在每年公历3月28日,以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2015年底,西藏的贫困发生率还高达25.32%。2016年,西藏5个贫困县区率先脱贫摘帽,2017年,西藏25个县区摘帽,2018年,再有25个县区脱贫,2019年,西藏最后19个县区摘帽。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13] 折叠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1960年,西藏自治区(筹)设立拉萨市(地级)。下辖林周、当雄、达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龙德庆、旁多9县;设立那曲专区,辖黑河、巴青、班戈、比如、安多、聂荣、索县、达木萨迦、申扎9县;设立昌都专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12县;设立山南专区,辖乃东、桑日、加查、朗县、拉加里、隆子、错那、哲古、穷结、洛扎、贡嘎、扎囊12县;设立江孜专区,辖江孜、仁布、浪卡子、打隆、白朗、亚东6县;设立日喀则专区,辖日喀则、南木林、定结、萨迦、拉孜、定日、聂拉木、吉隆、萨嘎、昂仁、谢通门11县;设立阿里专区,辖噶尔、日土、革吉、改则、仲巴、普兰、札达7县;设立林芝专区,辖林芝、墨脱、工布江达、雪巴、波密、米林、嘉黎7县。(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 1964年,西藏自治区(筹)撤销林芝专区,所属的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4县划归拉萨市;嘉黎县划归那曲专区;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国务院1964年7月27日批准);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江孜、康马、仁布、亚东、白朗5县划归日喀则地区(国务院1964年10月31日批准) 1970年,西藏自治区各专区更名为地区。西藏自治区辖1地级市,5地区,71县。 1983年,西藏自治区设立江孜地区,辖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驻江孜县江孜镇;设立林芝地区,辖拉萨市的墨脱、米林、林芝、工布江达4县,昌都地区的波密、察隅2县,山南地区的朗县,驻林芝县八一镇(国务院1983年10月8日批准) 1986年,西藏自治区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国务院1986年9月12日批准) 2014年7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 2015年4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 2015年4月,西藏自治区下辖4个地级市(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林芝市)、3个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和73个县(市/区)。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西藏自治区撤销山南地区和乃东县,设立地级山南市,政府驻地乃东区。[8] 2017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那曲地区和那曲县,设立地级那曲市。[9] 地级行政区划 下辖行政区 政府驻地 拉萨市 城关区、堆龙德庆区、林周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 城关区 昌都市 卡若区、贡觉县、江达县、芒康县、边坝县、左贡县、洛隆县、丁青县、察雅县、类乌齐县、八宿县 卡若区 日喀则市 南木林县、江孜县、定日县、萨迦县、拉孜县、昂仁县、谢通门县、白朗县、仁布县、康马县、定结县、仲巴县、亚东县、吉隆县、聂拉木县、萨嘎县、岗巴县、桑珠孜区 桑珠孜区 林芝市 巴宜区、工布江达县、朗县、米林县、察隅县、波密县、墨脱县 巴宜区 山南市 乃东区、琼结县、扎囊县、贡嘎县、浪卡子县、洛扎县、措美县、错那县、隆子县、曲松县、加查县、桑日县 乃东县 那曲市 那曲县、安多县、聂荣县、比如县、嘉黎县、索县、巴青县、申扎县、班戈县、尼玛县、双湖县 那曲县 阿里地区 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改则县、革吉县、措勤县 噶尔县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折叠区域位置 西藏 西藏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折叠土壤植被 受复杂环境影响,西藏土壤类型很多,按其成土特点、分布规律和主要利用方向,可划分为森林土壤、农业土壤、牧业土壤和难利用土壤四大类型。其中:耕作土壤归属16个大类,主要有山地灌丛草原土、潮土和亚高山草原土,分别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12.83%、12.38%。 西藏各地的植被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并可划分为7个主要类型,即阔叶林、针叶林、灌从、草甸、草原、荒漠和高山植被。据统计,全区有高等植物6600多种,隶属于270多科、1510余属,其中有多种我国独有或西藏独有的植物,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38种,列人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有40种,另有214种被列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内。 折叠地形地貌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全区地形可分为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藏东峡谷地带三大区域。境内山脉大致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境内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5座,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中尼边界上。西藏的平原主要分布在西起萨嘎、东止米林的雅鲁藏布江中游若干河段以及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中下游河段和易贡藏布、朋曲、隆子河、森格藏布、朗钦藏布等的中游河段。 折叠气候环境 西藏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平均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高原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少35%--40%。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1443.5-3574.3小时,其中阿里地区大部、日喀则市西部在3000小时以上,那曲地区中西部、日喀则市东部、山南市西部为2800--3300小时,那曲地区东部、昌都市西部、拉萨河河谷、年楚河河谷为2500-3000小时。气温低,积温少,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2.4°C-12.1°C,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月平均气温6月或7月最高,1月最低,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在15°C以上,气温日较差冬季大、夏季小。降水少,季节性明显,夜雨率高,年降水量在66.3-894.5毫米之间,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规律,年内降水高度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80-95。干季时间长,多大风,夏季多冰雹和雷暴,大部分地区年大风日数在3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高达100-160天,以冬、春季最多,西藏冰雹多,居全国之首。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干旱、洪涝、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区域气候变暖明显,尤其是1991-2010年西藏增温强烈,升温率达0.79°C/10年,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区域。 折叠水文环境 西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河流、湖泊是最重要的部分。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8条,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多达100余条,是中国河流最多的省区之一。亚洲著名的长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都发源或流经西藏。西藏湖泊众多,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总面积达2.4万平方千米,居全国首位,其中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有816个,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3个,即纳木措、色林措和扎日南木措。西藏有冰川11468条,冰川面积达28645平方千米,占全国的49%,冰储量约2533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5.32%,年融水量31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3.4%,均居全国之首。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折叠光照资源 西藏太阳年总辐射值达到140-200千卡/平方厘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两倍。 折叠风力资源 西藏是全国大风(≥8级或17米/秒)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多达100-150天,最多可达200天,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多4-30倍。 折叠水资源 据统计,全区水资源总量4394.65亿立方米(不含地下水),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6.21%,居全国第一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亩均占有水量也均居全国第一;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均居全国首位。 折叠草场耕地资源 全区有天然草地13.34亿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4.11%,位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11.29亿亩;耕地面积662.66万亩(实控区550.75万亩),其中水田62.26万亩、水浇地398.21万亩、旱地202.1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77.02万亩。 折叠森林资源 全区林地面积1798万公顷,森林面积1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14%,森林蓄积22.83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22.8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森林面积中,天然林面积1483万公顷,人工林面积8万公顷。 折叠植物资源 全区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其中855种为西藏特有,高等植物6600多种,其中苔鲜植物700余种,蕨类和种子植物5900余种。食用菌有松茸等415种,药用菌有灵芝等238种。农作物方面,全区有青棵、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品种及约20个科、110余种的蔬菜。 折叠动物资源 全区有野生脊椎动物795种(其中12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的1/3以上,196种为西藏特有),其中哺乳类145种,鸟类492种(其中22种为西藏特有),爬行类55种,两栖类45种,鱼类58种;有昆虫4200余种、水生浮游动物760多种。全区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 ,野耗牛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8%。 折叠湿地资源 西藏拥有各类湿地面积652.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43%,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90%以上的湿地保持原生状态,其中玛旁雍措、麦地卡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羌塘地区湖盆湿地、羊卓雍错湿地等16块湿地列入全国重要湿地名录。 折叠矿产资源 西藏目前已发现的矿种(亚种)有103种,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49种,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000余处。其中发现能源矿产5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3种;发现金属矿产32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19种;发现非金属矿产6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26种;发现水汽矿产2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1种。全区已发现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铬、铅锌银多金属、钼、铁、锑、金、盐湖锂硼钾矿、高温地热、天然矿泉水等,均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中,铬、铜保有资源储量,盐湖锂矿资源远景及高温地热储量在全国排名第一。[10] 折叠编辑本段区域人口 从7世纪到18世纪,由于天灾频仍,疫病不断,医疗条件差,加之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僧尼不从事人口生产,西藏的人口长期处于负增长,甚至持续锐减。而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200年间,由于农奴制的残酷剥削压迫,西藏地区人口又骤降了约80万。 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进入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自1956年以来,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末,西藏总人口为281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以上。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的114.09万人相比,人口增加166.9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人口平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 折叠人口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17.55万人,比上年净增加5.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77万人,占总人口的25.75%;乡村人口235.78万人,占总人口的74.25%。人口出生率为15.76‰,死亡率为5.21‰,自然增长率为10.55‰。 折叠性别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42633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1459533人,占48.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67上升为105.69。 折叠年龄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31683人,占24.37%;15~64岁人口为2117576人,占70.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2907人,占5.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8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4个百分点。 折叠教育程度 大昭寺 大昭寺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85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847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282人上升为550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3548人上升为436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6343人上升为1285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0441人上升为36589人。 折叠分布 地区 数量(人) 拉萨市 559423 昌都地区 657505 山南地区 328990 日喀则地区 703292 那曲地区 462382 阿里地区 95465 林芝地区 195109 折叠民族 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汉族人口增加86693人。[4] 折叠编辑本段区域政治 折叠民族区域自治 西藏 西藏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积极行使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选举全国和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通过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全区自上而下设立民族自治领导机构,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自治权利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规定,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3.09%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有些地方选民参选率达到100%。在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区和地市两级达80%以上,在县、乡(镇)两级达90%以上。 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机关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这一决定从法律上保证了广大藏族人民享着受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 折叠历任领导 西藏自治区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任期 职务 张国华 1950.01~1952.03 中共西藏工委书记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张经武 1952.03~1965.08 中共西藏工委书记 曾雍雅 1969.09~1971.04 中共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 任荣 1971.04~1971.08 中共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 1971.08~1980.03 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阴法唐 1980.03~1980.12 西藏自治区党委代理第一书记 1980.12~1985.06 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伍精华 1985.06~1988.12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胡锦涛 1988.12~1992.10 陈奎元 1992.11~2000.09 郭金龙 2000.09~2004.12 杨传堂 2004.12~2005.11 张庆黎 2005.11~2011.08 陈全国 2011.08~2016.08 吴英杰 2016.08~ 历代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姓名 任期 职务 阿沛·阿旺晋美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1983.04~1993.01 西藏自治区第四届、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杨东生 1981.04~1982.11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热地 1993.01~2003.05 西藏自治区第六届、七届、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列确 2003.05~2010.01 西藏自治区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向巴平措 2010.01~2013.01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白玛赤林 2013.01~2017.01 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洛桑江村 2017.01~ 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政府主席 姓名 任期 职务 阿沛·阿旺晋美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 1981.04~1983.02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曾雍雅 1968.09~1970.11 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 任荣 1970.11~1979.08 天宝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多杰才旦 1983.02~1983.04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3.04~1985.11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多吉才让 1985.11~1986.05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6.05~1990.05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江村罗布 1990.05~1998.05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列确 1998.05~2003.05 向巴平措 2003.05~2010.01 白玛赤林 2010.01~2012.12 洛桑江村 2012.12~2017.01 齐扎拉 2017.01~ 历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 姓名 任期 职务 谭冠三 1959.12~1965.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 张国华 1965.09~文革初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二届委员会主席 任荣 1977.12~1981.0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 阴法唐 1981.04~1983.0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 杨岭多吉 1983.04~1986.0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 热地 1986.05~1993.0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四届、五届委员会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 1993.0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十、十一届委员会主席 折叠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2019年7月) 职务 人员 党委书记 吴英杰 党委副书记 洛桑江村、齐扎拉、丁业现、庄严 党委常委 许勇、罗布顿珠、旦科、姜杰、边巴扎西、何文浩、白玛旺堆、刘江、陈永奇、王卫东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洛桑江村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多托、丹增朗杰、桑顶·多吉帕姆·德庆曲珍、维色、许雪光、其美仁增、巨建华、李文汉、尼玛次仁、纪国刚、马升昌、王峻、许成仓 政府主席 齐扎拉 政府副主席 庄严、罗布顿珠、姜杰、甲热·洛桑丹增、多吉次珠、坚参、刘江、汪海洲、石谋军、张永泽、张延清、罗梅、孟晓林、江白[11] 自治区政协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旦科、高扬、珠康·土登克珠、策墨林·单增赤列、洛桑久美、宗洛·向巴克珠、萨龙·平拉、索朗仁增、阿旺、阿沛·晋源、王亚蔺、桑杰扎巴、卓嘎、雷桂龙、扎西达娃 折叠编辑本段区域经济 折叠综合概述 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 2018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GDP)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28.3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719.01亿元,增长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397元,增长7.0%。按年平均美元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58.0美元。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8%、42.5%、48.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8个百分点。 全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1%。 2018年末全区有市场主体27.44万户,同比增长20.9%;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75万户,同比增长30.2%。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9.42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29亿元,增长23.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82.48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72.71亿元,增长17.3%。与民生相关的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8.20亿元,下降38.3%;教育支出232.85亿元,增长5.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06.75亿元,增长5.0%;节能环保支出45.65亿元,增长9.3%。 折叠第一产业 西藏 西藏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68.5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8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39.5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6千公顷;小麦面积31.73千公顷,减少7.62千公顷;油菜籽面积22.43千公顷,增加0.44千公顷;蔬菜面积24千公顷,增加0.73千公顷。 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04.40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青稞77.72万吨,增长2.2%。油菜籽5.82万吨,下降1.6%;蔬菜72.57万吨,下降0.5%。 年末牲畜存栏总数1726.46万头(只、匹),比上年末减少29.93万头(只、匹)。其中:牛606.73万头,增加14.11万头;羊1046.07万只,减少59.18万只。 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27.80万吨,比上年下降7.4%;奶类产量40.87万吨,下降2.8%。 折叠第二产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1.7%;股份制企业增长1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3.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4%,制造业增长10.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1%,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6.7%,食品制造业下降0.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30.4%,医药制造业增长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7.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41亿元,比上年下降37.8%。国有控股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利润总额亏损0.04亿元。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4.76亿元,下降33.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利润3.01亿元,下降4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1.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水泥产量913.03万吨,比上年增长42.2%;发电量60.84亿千瓦时,增长10.9%,其中(水力、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占比达96.3%);啤酒13.34万吨,下降25.7%;中成药(藏医药)2350吨,增长4.3%;自来水13597万吨,下降0.5%;包装饮用水61.74万吨,下降10.5%;铬矿石6.59万吨,增长8.7%。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13.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7%。 折叠第三产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01.33亿元,增长1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6.25亿元,增长12.8%。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97.55亿元,增长14.2%;餐饮收入100.03亿元,增长13.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增长较快的有:粮油、食品类增长6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1倍、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1.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4%,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50.5%。 全年旅游总收入490.14亿元,增长29.2%;旅游外汇收入2.47亿美元,增长25.1%。 折叠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折叠医疗保障 白居寺 白居寺 从2007年起,西藏自治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西藏全体农牧民,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此次调整,是西藏第六次提高农牧民的免费医疗标准,使全区享受免费医疗标准的农牧民人数达到237万。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扶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员还可获得更多的帮助。预计到2010年,农牧民免费医疗的标准将提高到年人均130元。农牧区合作医疗不仅保证了农牧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牧民所承受的经济负担。[5] 2018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548个,其中:医院157所、卫生院67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治机构)8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7个。实有病床床位16787张,其中:医院12604张。卫生技术人员190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283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4.88张和5.54人(以2018年全区人口数为343.82万人计算)。 折叠宗教信仰 哈达 哈达 西藏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构成,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雍仲本教寺庙约88座,僧侣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6] 从地理分布看,它们在西藏不同地区、不同局部的社会影响程度不一,民间宗教的存在甚至被许多人所忽视。从宗教分类学的角度看,藏传佛教、本教以及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属于神学宗教,而民间宗教则缺少系统理论、没有专门活动场所及职业宗教者集团。西藏的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信众规模相对较小,影响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在多种神学宗教的包围中,民间宗教至今依然在西藏民间特别是边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米沃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 折叠教育事业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只有2%。建国以来,西藏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2018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年内招生10437人,其中:研究生846人,普通本专科9591人;在校生37833人,其中:研究生2116人,普通本专科35717人;毕业生9805人,其中:研究生508人,普通本专科9297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招生9690人,在校生22817人,毕业生5228人。中学133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高级中学26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97所,高中招生22682人,在校生61702人,毕业生19133人;初中招生46306人,在校生129405人,毕业生41795人。小学809所,招生59777人,在校生326334人,毕业生48929人。特殊学校5所,招生127人,在校生912人。年末幼儿园1477所,在园幼儿123333人,比上年增加16987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比上年无变动。 西藏自治区的高等院校有: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原名: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藏语文教学:西藏全区除少数城镇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小学以汉语进行教学外,在农牧区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都把藏文作为学校的主课之一,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其它课程则用藏语授课。 文化事业; 2018年末全区共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75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7.14%和98.21%。 体育事业; 全年发放健身路径器材570套,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9个。我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种竞技体育比赛中共取得金牌62枚、银牌48枚、铜牌69枚。本年度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681人,其中:一级体育指导员177人;二级体育指导员263人;三级体育指导员241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0.19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2.78亿元。 人民生活;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6元,增长11.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7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增长10.8%。 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520元,比上年增长11.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29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452元,增长11.4%。年末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32.05平方米,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38.58平方米。 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3%,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4万余人。年末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4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65.90万人,工伤保险人数为35.67万人,失业保险人数为18.05万人,生育保险人数为31.6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2.26万人。 全区城镇居民共有3031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2.10亿元。农村居民有18.76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5.50亿元。年末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共有97个,公办儿童福利院11所,集中收养5546人;供养五保户14198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23.97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6.74亿元。 区公路 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53634.36公里,比2008年末增加2320.42公里。其中,国道5618.20公里,省道6269.11公里,县道11081.12公里,乡道14564.77公里,专用公路2345.92公里,村道13755.24公里,县道、乡道、村道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13.60公里、979.45公里、827.36公里。 青藏公路,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经茶卡、都兰、格尔木到拉萨,全长1214公里,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全年畅通,是我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营运的线路,也是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到拉萨的新藏公路全长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处于无人区内,无加油站,当地的司机都要多备几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讯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时间至少在半个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滇藏公路,从云南省下关市出发,经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县,全长800公里。 中尼公路,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出发,经樟木友谊桥,进入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过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2415公里。 铁路 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点全线通车。 拉日铁路:铁路已于2014年8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2014年8月16日上午9点,拉日铁路首趟客车K9821次列车从拉萨火车站发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线拉日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拉萨到珠峰之间实现一日通达。 拉林铁路:在前期规划中。 机场 截止到2011年7月,西藏自治区内已开通航班的机场有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 拉萨贡嘎机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贡嘎县甲竹林镇,坐落在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长4000米,宽45米,机场等级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车等大型飞机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之一。2007年,贡嘎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87104人次。 邦达机场:于1995年建成,并于当年4月首航成功。据了解,邦达机场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飞行难度最大的机场,而且从机场到最近的昌都镇有136公里,也是国内离中心城市最远的民用机场。 林芝米林机场:是西藏第三座民航机场,于2003年十月开工建设,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资7.8亿元,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工程之一,设计年运送旅客量12万人次。林芝机场位于林芝地区米林下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镇50公里,海拔2949米,低于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和3570米的拉萨贡嘎机场,其海拔高度在国内民用机场中排位第五。 阿里机场:位于海拔高度4274米,仅次于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和海拔4280米的四川康定机场。机场跑道长度4500米,总宽度60米,可满足空客A319等[[高原机型]]的起降要求,航站楼建筑面积约3900平方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阿里机场于2010年5月27日首飞适航成功,并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日喀则和平机场:2011年7月8日9:05,随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4421航班在日喀则机场平稳降落,日喀则机场航班正式开通,西藏区内第五个民用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历史文化'''==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帐篷:帐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牵拉帐篷的多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编拧成的粗绳,以木桩或牛羊角为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在搭建帐篷时,牧民们通常将帐门朝东以背风;帐房中央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饭;帐篷内部正中多供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们会在牵拉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 平顶碉房: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则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碉房一般为多层建筑,底层一般用来作畜圈,二层为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作经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比较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风景名胜'''==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ref>[https://ditu.so.com/?k=%E8%A5%BF%E8%97%8F%E8%87%AA%E6%B2%BB%E5%8C%BA 西藏自治区],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返回「
西藏自治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