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89.11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許梓桑古厝 的原始碼
←
許梓桑古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許梓桑古厝'''<b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15/02/11/11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55059 圖片來自ltn]</small> |} '''許梓桑古厝'''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正式名稱為「慶餘堂」,是[[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曾擔任[[基隆街 (基隆郡)|基隆街]]長與[[臺北州]][[協議會 (台灣日治時期)|協議會]]員等職的[[許梓桑]]之故居。2004年3月1日以「許梓桑古厝」之名公告為[[基隆市歷史建築]],目前因年久失修與[[風化]]侵蝕等因素,僅餘牆面。 == 沿革 == 許梓桑古厝的原屋主[[許梓桑]]是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除擔任公職參與地方事務外,也在基隆詩壇占有一席之地。他與[[顏雲年]]<ref>[https://www.gep.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K259558079306285510&sid=0K261599908681600028 顏雲年],ntpc</ref> 往來甚密,亦曾參加顏雲年在大正三年(1914年)於「環鏡樓」召開的第一次全臺詩人聯吟大會。此外基隆的大同吟社,也推選他擔任社長。= ==介紹== 許梓桑原本是住在基隆市區,但在明治末期因為住家變成築[[基隆港|港]]地,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搬到「新店街八番地」,直到昭和六年(1931年)才在「少將山」上興建這棟慶餘堂,後方築有「逎園」。 二次大戰期間,許梓桑家族為避美軍空襲,搬離此居。許梓桑本人於戰後不久即過世。戰後,則陸續有族人與難民在此暫居。然而,1960年代左右,許家後代的產權問題逐漸惡化,以致許宅被遺棄為「三不管地帶」,荒廢數十年。 其間,鄰近的社區工作者李正仁(旭石田社區工場)曾與陳慶鐘建築師事務所合作,進行探勘,作出《許梓桑古厝報告書》一冊。但由於該宅產權過於複雜,公部門仍無介入處理。古宅逐漸雜草叢生、堆積垃圾。 直至2014年八月起,由在地年輕人如基隆青年陣線於此蹲點,發起週邊區域清潔活動,並利用該地點,於此舉辦多場社區、文化活動,推廣許宅為基隆隱藏文化景點,吸引媒體報導。「許梓桑古厝」因此漸恢復其原貌,也開始受到遊客注意,鄰近婚紗業者也多次在此取景,成為婚攝景點之一。 遊客前來遊覽時請留意週遭環境,因有地板破損,有從二樓跌落至一樓的危險性,務必小心自身安全。 == 建築 == 許梓桑古厝樓高兩層,二樓採傳統三合院的佈局,建築細部則融入西洋建築的裝飾,至於建材則使用TR磚。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許梓桑古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