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78.8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 的原始碼
←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jpg|thumb|350px|right|[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04/a34762734e77442e9ca88f873aa0edfa.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99044018_99930747 图片来自搜狐网]]]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 原文 == [一·二]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二·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二·七]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二·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二·二十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四·十八]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九·二十五]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十一·二十一]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十二·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十二·二十三]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十二·二十四]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十三·二十八]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十五·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十九·三]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十九·十]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 鉴赏 == 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孤岛。大思想家孔子将人放置于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因此提出人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学而》)。在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孔子倡导的诚信,能够使人诚实为人,诚信行事。儒家孝悌观、诚信观,对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伟大恢宏,如一棵参天大树,以“仁”为根,枝叶繁茂。他重视孝悌之道,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自然的情感,是“仁”的萌芽点。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一个人在内心深处生发了孝悌观念,就会体验到一种最纯真、温煦、亲切的感情,唯有这种非功利的情感才值得加以培育,并推广到整个社会。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孝悌既是修身、齐家的起点,也是从政为官的发端。孔子从事教育,培育孝父、尊兄的人才,将孝悌的道理用于政事,虽不在朝做官,也是间接在为政(见《为政》)。发扬孝悌亲情,有利形成美满、和睦的家庭关系与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人若丧失了孝悌观念,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也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极可能为一己私欲而为非作歹,危害社会。 《论语》中,孔子的孝悌观,以“养”、“敬”并重,子女既要在物质上供养父母,又要在心理、情感上愉悦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一个人仅在物质上供养父母,心中没有“敬”的情感,就跟饲养犬马没什么两样,算不上孝。因此,当子夏问孝时,孔子回答说,在父母面前能和颜悦色;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有事情,子女代劳,有酒饭,让父母先吃,但是脸色却难看,这还不算孝(《为政》)。侍奉父母,只有以发自心底的恭敬之情做事,才是真孝。在孔子看来,孝子心怀敬意,这是至关重要的。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对待父母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是否在物质上“能养”,而在于能否尽到“敬”。子女钱袋鼓起来,对父母的亲情却逐渐淡化了,“敬”的流失是父母们不满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特别需要重温孔子的相关教导。 “孝”还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不给父母添忧愁。孔子教导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就是要子女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担忧。子女长大成人,出门在外,父母总是对子女的冷暖、平安牵肠挂肚。所以,子女应理解父母的这份苦心,不仅要爱护受之于父母的身体发肤,更要端正自身言行,与人为善,谨慎处事,让父母放心、安心。要理解父母,意识到他们在生活、情感上对自己的需要与依赖。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在交通不便、旅途艰险的古代,这是极为重要的。今天,子女常离家闯天下,更应惦记“家中的老妈妈”,逢年过节时要“常回家看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里仁》),既高兴于父母的长寿,又忧心于他们的日趋衰老,从心理及情感方面孝敬他们,在父母有生之年尽心行孝。 人生活在广阔的社会之中,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孔子提倡的“信”就非常重要了。在他看来,诚信是人能够立于世的一种必备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讲信誉,就好像大车没有(古时大车上安横木的机键),小车没有(古时小车上安横木的机键),车子自然走不了(《为政》)。子夏认为,一个人学习首先就要学诚信的品质,一个人有没有学习过,从他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也可看出。一个人恪守信用,诚实待友,就表明他的学习已有长进了(《学而》)。可以说,“信”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基石,是处理上下级与朋友关系的基本准则。 诚信也是基本的政治原则。孔子认为,治国应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三者之中“民信”最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颜渊》)。为政者若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有覆亡的危险。治理国家应“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处理政务,恪守诚信(《学而》);在上位的人诚恳信实,就会得到百姓的真心对待(《子路》)。而“信则人任焉”,就是说在下位的人讲诚信,就会得到任用(《阳货》)。 人不能自我封闭,要善于交友、慎重交友。对此,孔子提出交友三原则:“友直、友谅、友多闻。”(《季氏》)其中,“友谅”就是与诚信者为友。他提倡诚实交友,鄙薄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认为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伪装友好,是可耻的。“信”是维系朋友关系的纽带。对于朋友的错误,“忠告而善道之”(《颜渊》),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 “信”是有条件的,必须符合义。在孔子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如果浅薄鄙陋、固执己见,不分是非善恶,只管信守自己无意义、甚至有害的诺言,不过是一种小人,在政治人才中是最次一等的。因为信守诺言必须以义为标准,即所谓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只有诺言符合道义,说的话才能兑现。林肯也说:“对于不好的诺言,违背比遵守更好。”因而人们必须三思而后说,不轻言,不妄言。讲诚信不能仅凭质朴的哥儿们情感,以一时义气冲动行事,必须权衡利弊,掂量哪轻哪重。孔子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那些不讲原则、一味讲“义气”的人尤其要把此话铭记在心,避免被人利用,糊里糊涂犯错误,甚至犯罪。<ref>[https://www.vrrw.net/wx/27671.html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ref>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f>[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5%ad%94%e5%ad%90 孔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