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13.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词类 的原始碼
←
词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词类.jpg|300px|缩略图|右|<big>词类</big>[https://cdnimg103.lizhi.fm/audio_cover/2017/05/26/2603952733659536391_320x32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lizhi.fm/1402060/2603952289356406790 来自 荔枝 的图片]]] '''词类'''(part of speech、PoS、POS)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一种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是以[[语法]]特征(包括[[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 从组合和聚合关系来看,一个词类是指:在一个语言中,众多具有相同句法功能、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范畴]]。词类是最普遍的语法的聚合。 词类划分具有层次性。如[[汉语]]中,词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ref>[https://www.douban.com/note/220925866/ 【存档】普通话中词类划分探析],豆瓣,2012-6-19</ref>,实词中又包括[[体词]]、[[谓词]]等,体词中又可以分出[[名词]]和[[代词]]等。 ==词性== 词类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对象,按照语法作用的不同,将词分为不同的类。词性则是以个别词为对象,根据其语法作用,兼顾其意义,将其归类得到的结果。举例来说,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而“[[苹果]]”一词的词性就是名词,“跳”的词性是动词,“大”的词性是形容词。 不过在行文中,两者也常常混用。 ==词类研究史== 在[[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语法学家耶斯迦就在著作《尼禄多》中划分了[[梵语]]的四个词类,大约相当于名词或实词、动词、前动词或前缀、小品词或不变词(可能指前置词)。 在西方,词类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一百年的狄俄尼索斯·特拉克斯(Διονύσιος ὁ Θρᾷξ)分出名词、代词、[[冠词]]、分词、[[动词]]、[[副词]]、前置词、连词八个词类。这些语法范畴后来成为传统,不同程度地沿用至今。 传统的词类划分以“意义”为基础,部分则以“功能”来定义,在标准上不统一,导致结果不一致。例如,以“名词”为指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词,是从意义出发;以“副词”为修饰动词的词,则又从功能出发。比如[[英语]]中,home([[家]])在he goes home(他回家去)中修饰动词goes,从语法功能上说是副词,但人们仍从它仍旧是 “命名词”,可见其混乱。 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家试图与这种[[传统]]绝裂,以求确定更适合某一语言的词类范畴,并使划分标准更为一致。一些语法学家把传统的术语拿过来,重新给它们下定义,同时补充一些必要的新术语;另一些人则完全抛弃传统术语,创造新的名称以防混淆,甚至采取给词类编号的作法。极度形式化的定义如转换生成语法中的定义,根据句子深层语法中的成分结构给词标出范畴,凡是可以在句子中起相同成分作用的词均作为同一类别。 [[中国大陆]]语言学界1953至1954年展开词类问题的讨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汉语有自己的词类;不能单纯以意义为标准区分词类。有的学者认为意义是标准之一,有的认为只是参考而不能作为依据,但都同意最重要的[[标准]]是形式上的(如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ref>[https://www.xzbu.com/7/view-7954445.htm 谈词类划分标准],行知部落,2020-2-25</ref>。 ==视频== ===<center> 词类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词类简介(一) </center> <center>{{#iDisplay:p03443142sp|560|390|qq}}</center> <center> 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用法?</center> <center>{{#iDisplay:i0354dp8f8y|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词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