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27.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诺 的原始碼
←
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诺</big> ''' |- | [[File:T012baade90a31a644e.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2baade90a31a644e.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08141&sid=854778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诺(拼音:nuò)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从言,若声。 本义是答应,后引申出顺从,[[允诺]]等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诺 拼音; nuò 注音; ㄋㄨㄛˋ 部首; 讠 统一码; 8BFA 繁体; 诺 五笔; YADK 笔画; 10 笔顺; 丶フ一丨丨一ノ丨フ一 字级; 次常用字、一级字 郑码; SEGJ 仓颉; IVTKR =='''字源演变'''== 诺,形声字。《说文》:"诺,筭也。从言,若声。""筭"即答应之"应"字,本义是顺从、答应。《说文》卷六叒部"叒"的籀文应当是这个字的本字,它是由商周古文字分化出来的一个字,本像以手理发,使其通顺之形,用来表达"顺"义。加"口"就是"若",表示"答应"。 刘心源所谓"若即诺之古文"是有[[道理]]的。"若"形体讹变,本像两手理发的[[形体]]在秦文字中变成了"州"字头和一只手--"又",《说文》误置卷一"艸"部,训为"择菜",这是不对的。但其音读无疑是正确的。既然文字讹变到如此程度,在"若"前加上"言"旁以表示'若"的本义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从帅、从右的"若"仅见于战国晚期的秦文字,"诺"的出现会更晚一些,有可能是个"汉篆"。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诺,筭也。从言,若声。奴各切。 说文解字注; 诺,筭也。 段玉裁注:筭者,应之俗字。说解中有此字,或[[偶尔]]从俗,或后人妄改,疑不能明也。大徐于此部增"筭"字,误矣。【口部】曰:"唯,诺也。"唯、诺有急缓之别,统言之则皆应也。 从言,若声。奴各切。 段玉裁注:五部。 康熙字典 古文:诺。 《唐韵》《正韵》:奴各切,《集韵》《韵会》:匿各切,$囊入声。《说文》:譍也。《玉篇》:答也。《正韵》:应声。《诗·鲁颂》:莫敢不诺。笺:应辞也。《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注:唯速而恭,诺缓而慢。 又《投壶》:大师曰诺。疏:承领之辞也。《吴志·顾雍传》:顾悌每得父书,拜跪读之,每句应诺。 又《韵会》:以言许人曰诺。《左传·襄十八年》:献子许诺。《论语》:子路无宿诺。《史记·季布传》: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老子·道德经》:轻诺必寡信。《荀子·王霸篇》:刑赏己诺,信乎天下矣。注:诺,许也。己,不许也。 又自輺语。《公羊传·僖元年》:庆父曰:"此奚斯之声也,诺己。"注:诺已,皆自輺语。 又《南史·江夏王锋传》:锋五岁,齐高帝使学凤尾诺,一学即工。潘远《纪闻谈》:诸侯笺奏皆批曰诺,诺字有尾若风也。 又《字汇补》:诺皋,神名。《酉阳杂俎》有《诺皋记》。 又水名。《前汉·匈奴传》:韩昌、张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师古注:今突厥地,诺眞水也。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诺州,属静边郡,贞观五年置。 又姓,见《姓苑》。<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8%AF%BA 诺],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