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17.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谏议大夫 的原始碼
←
谏议大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谏议大夫'' [[File:T0106ebdbb10cc70d2f.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8%B0%8F%E8%AE%AE%E5%A4%A7%E5%A4%AB&src=tab_www&correct=%E8%B0%8F%E8%AE%AE%E5%A4%A7%E5%A4%AB&ancestor=list&cmsid=07b6e25a385a2231105b1dfd9e88b316&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4c6ee0ad7eef5e6b8f356a3d17b099ec&currsn=0&ps=56&pc=56 原图链接]]]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出于《[[后汉书·百官志二]]》。汉初不置。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到了元狩五年改名。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名称 || 谏议大夫 ||出处 || 《后汉书·百官志二》 |- |拼音 || jianyidafu ||性质 || 古代官职 |} == 简介 == 古代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元狩五年(前118)初置,属光禄勋(郎中令改名)。[[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梁、陈亦置。 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北齐沿置。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〇七年)废。唐初复置,正五品上。隋初隶属门下省,从四品。高宗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改正谏大夫,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复旧 。 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升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〇六年)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复分置左、右。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金朝为正四品。明初曾置,旋废。辽朝亦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进[[北京]]后,改六科给事中置,职掌同六科给事中。 == 由来 == 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 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达3000余言的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辽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左谏院和右谏院,沿置谏议大夫等职,但有名无实。金代有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明初洪武期间置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不久废除。[[元朝]]搁置不设。宋代经典《册府元龟》曾收入至五代的379件著名的諌书。 == 相关史料 == 《后汉书·百官志二》:"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又"右谏议大夫......与门下省同,但左属门下,右属中书。" 三国志卷6魏书刘琮传 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魏武故事载令曰:"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疆,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刘镇南久用其民矣。身没之后,诸子鼎峙,虽终难全,犹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馀祚;鲍永之弃并州,窦融之离五郡,未足以喻也。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而比有笺求还州。监史虽尊,秩禄未优。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 [[三国志]]卷15魏书贾逵传 贾逵,举茂才,除渑池令,后领弘农太守,为丞相主簿,"太祖征刘备,先遣逵至斜谷观形势。道逢水衡,载囚人数十车,逵以军事急,辄竟重者一人,皆放其馀。太祖善之,拜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文帝即王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馀,迁魏郡太守。" 三国志卷23裴潜传注 李义字孝懿,冯翊东县人也。"为平陵令,迁冗从仆射,遂历显职。逮魏封十郡,请义以为军祭酒,又为魏尚书左仆射。及文帝即位,拜谏议大夫、执金吾卫尉,卒官。" 三国志卷36蜀书马超传 初,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后拜谏议大夫。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 三国志卷41蜀书费诗传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 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於家。 三国志卷42蜀书杜琼传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於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以上所列谏议大夫任官情况看,魏晋时期,谏议大夫多由郡守级以上官员迁转而来,为散官,有时作为任官的过渡,有时安排闲散、无用之官。其品秩高于议郎,低于太中大夫,应在四品。《通典》将谏议大夫列为七品,是个错误。 == 参考资料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0136914.html?fr=iks&word=%DA%C9%D2%E9%B4%F3%B7%F2&ie=gbk 唐代的谏议大夫]</ref>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谏议大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