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3.101.2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谢坝乡 的原始碼
←
谢坝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谢坝乡'''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东南边陲,地处正安、湄潭、凤冈、绥阳四县边缘结合部,距正安县城76公里,距湄潭县城66公里,距凤冈县城50公里,北靠我县流渡镇、[[市坪乡]],东连凤冈县新建乡,南接凤冈县永安镇、湄潭县西河乡,西与绥阳县坪乐乡接壤。国土面积93.1平方公里辖6个村3700余户14517人,是正安县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遵义市八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是正安县东南片区重要出境通道,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最高峰老虎顶海拔1612米,坝区海拔900米左右,属高山半高山地区。<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谢坝乡] </ref> ==历史沿革== 谢坝建制较早,后几经变更,1931年属正安县第六区驻地(第六区包括重开乡、柳发乡、荣升乡、[[水源乡]]、安全乡、永宁乡、怀橘乡、鹰巢乡8个乡),1936年并入第四区,称谢坝联保(第四区共6个联保:土坪、落枧台、牛渡河、市坪、谢坝、古城),1942年撤销联保建制,改为乡镇称谢坝乡,1956年全县共设9个区,其中第五区驻谢坝,辖谢坝乡、市坪乡,1953年又将谢坝乡调整为谢坝、马南、中心、上官4个小乡,1955年第5区改称谢坝区,1956年合并小乡时,将谢坝、马南、中心、上官四个小乡合并为马南、中心、上官乡,1958年撤区并社将谢坝区并入流渡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流渡区谢坝人民公社(流渡区共有流渡、和坪、林观、市坪、谢坝、河渡6个公社),1963年又将谢坝人民公社调整为上关、中心、马南人民公社,1965年中心公社更名为谢坝公社,1978年裁上关并入谢坝,1980年恢复上关建制,划出鱼泉、沿河、红光、京东、阳光5个大队组成,1981年恢复谢坝区建制,辖谢坝、上关、马南、市坪、河渡5个公社,区公所驻谢坝,1984年改公社为人民政府,1987年撤销谢坝乡。设置谢坝仡佬族苗族乡,乡政府驻地西仁街上,1992年10月撤销谢坝区,将原上关乡、马南乡、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合并建立谢坝仡佬苗族乡,乡人民政府驻地东礼村阁上组,全乡共辖3个管理区、16个村123个组,2003年8月在撤区并村中,撤销3个管理区,将原16个村123个组合并为6个村39个组,6个村是谢坝、东礼、上关、鱼泉、马南、环山。 '''自然资源''' 由于区域位置特殊,交通便利,水质特异、森林覆盖面广,地形地貌特殊,气候温和,未受任何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是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沃土,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乡上下将在为实现谢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目标指引下,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创新的工作方法,踏实的工作作风,优良的服务态度,通过5-10年的努力,把谢坝乡建设成为四县七乡镇的农资集散中心、民族文化旅游中心和特色经济发展中心,全力推动谢坝经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谢坝全体人民真诚欢迎和邀请外来客商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开发。<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历史沿革] </ref> ==经济建设== 谢坝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洋玉、红薯、烤烟。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业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加强了以坡改梯、恢复水毁、带状整地、小水窖等为代表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累计完成农田基本建设5000亩,小水窖21口;二是以京东水堰、茶林沟水堰、麻窝水堰、大坪水堰、沿河大堰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使全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 %,沟堰里程达60公里,特别是投资80万元的沿河大堰工程使坝区河西3000亩良田成为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三是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1999年西仁村一次性建设了100口沼气池,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解决了河东河西持续30年的山林纠纷,消除了两岸群众一触即发的械斗隐患。现使用沼气池的农户已有525户,饮用安全卫生水2400户;四是按照"稳增粮油、发展生猪、强攻烤烟"的指导思想,狠抓科技兴农、良种良法、农业"五突破"适用技术的推广,使粮食得到快速增产。到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6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27元,粮食总产量达8274.7吨,比1995年的4419吨增长87 %,人均粮食收入570公斤,比1987年建立少数民族乡时的260公斤增长119 %。其他农产品油菜籽、马铃薯、小麦、杂粮、烤烟、蚕茧、畜牧等也得到较大发展,其中畜牧业大牲畜存栏4435头、出栏812头、生猪存栏14315头、出栏7746头、羊存栏1285只、出栏548只、家禽存栏41274只、出栏26078只。烤烟生产在2002年获得全县一等奖,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收购级内烟叶达882吨,2004年获得申湄集团烟叶生产基地称号。1997获得全县蚕桑生产一等奖,收购蚕茧90担。中药材种类繁多,有党参、杜仲、黄柏、厚朴、柴胡、金银花、天麻、生漆、五倍子等,特别是环山村上半山最适宜金银花、天麻等中药材的生长,正安职中在挂帮该村时,已帮助该村制定了中药材发展规划。2004年主要中药材产量有党参0.8吨、杜仲1.5吨、金银花0.8吨、天麻0.5吨、生漆0.2吨、五倍子1.3吨。还有当地土特产也很别具特色,如谢坝大蒜、谢坝辣椒酱、谢坝豆腐果、谢坝马铃薯等。 林业工作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36 %,居全县之首。行走乡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身临其境,回归自然。全县植树造林6400亩,巩固封山育林2500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9450亩,大大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形成了东礼大坪等6000亩连片林海,使当地生态环境得改善,有的经济林成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绿色银行呈现出来,2004年生产的主要林产品有白果9吨、棕片0.8吨、核桃1吨、板栗0.6、花椒0.5吨、木材550方。 乡镇企业得到全面发展,1989年和1996年在谢坝河环山转角塘和丁家塘分别建成跳洞电站和丁家塘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60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在农网改造前承担了全乡14个村的供电任务,多余电量还输送到毗邻的凤岗县永安镇水合子村,现全乡用电户有3485户;矿产资源以页岩、粘土最为丰富,现开办有石场3家,已经取缔的土窖烧制砖瓦曾经是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目前初步探明在环山村南京坳有铅锌储矿;1998年东礼村以谢坝优质马铃薯为原料建成淀粉加工厂1间;商品零售、饮食服务、运输、旅社、打米加工等均有较大发展,个体工商户已达80多家。 '''社会事业''' 全乡文教、科技、卫生、广播电视、邮电通信发展迅速,现有中学1所、完小7所,在校学生2800人,教职工146人,其中中级职称24人,2004年实现了两基目标,绝大多数教学楼都得到了重建,总投入达400万元;乡卫生院1所,病床3间,私人诊所2间,村村有卫生室,卫生人员20余人;有涉农科技人员21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已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乡土人才培训,培训人员达1500人,建有畜牧养殖协会、种植协会等各种协会,科技推广应用普及,以水稻旱育稀植、脱毒马铃署高产技术等最为明显;集镇附近于1997年7月开通了有线闭路电视,2004年4月接通了县城的有线闭路网络,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50户。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遍及全乡,有320多个;邮政电信网络覆盖全乡,有邮政支局1个,1997年开通了程控电话,2000年开通移动电话,2003年开通联通电话,2005年开通小灵通电话,固定电话用户已达430户。 开发农业亦有一定发展,先后利用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建成红光茶场,有面积1000亩,已出产红光绿茶等产品,有红光药场,双河板栗基地,西仁林丰东礼干鲜果基地,上升台种草养畜场等。2004年全乡茶叶产量150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9年创办1000亩辣椒基地,2003年创办二坡反季节蔬菜基地等。 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抢抓机遇,主动对接西部大开发,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基金、通村公路工程、整村扶贫工程、村级公路工程等项目,修建了谢坝-大坪、金花,谢坝-永安、滴水井-京东、上关-重石茶元、上关-茶场的公路,还有组级公路如金塘坪、龙坑子、二坡、毛坪、牛滚荡、丰香坡、下坪、双河等,使原来仅有1条1959年修建的湄汶公路发展到覆盖全乡6个村39个组,公路里程达80多公里,通行能力不断提高,公路网络呈现雏形,今年对过境该乡的湄汶公路进行油路改造,使谢坝交通状况得到大为改观,区位优势得到增强,瓶井制约有效缓解。 谢坝历史源远流长,古迹景点无数,曾经是土匪猖獗,旧军阀败寇流落之地,他们长期压迫百姓,抢劫民财,收刮民膏,置田地,建毫宅,修祠堂。解放后,将其财产田土收归人民所有,其房产有的改为学校,仓库,有的改为村公所区乡人民政府办公之地,如青水完小、东礼村办公楼、就是在原有祠堂将其拆除重建而成。据粗约统计,现留存的有马子窝、中坝、王家寨、八村、大田坝、鱼克村等处。除八村现为粮库得以管护外,其余各处曾经得到地方人士义务管护,但因无长期管护机构,已日渐凋零破落,残存的已难经风雨。这些祠堂都已存在上100年,作为古迹或历史记载,有其保护的价值。除祠堂古迹外,自然景观也是星罗棋布,有二坡上千亩草场、东礼林丰环山6000亩连片林海。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点缀全乡,突出的有八村白果群、杨家寨白果群,全乡上百年的就有16株。神奇美丽的谢坝河穿越全境,紧连全乡6个村,该河从环山村金花阳花园出境,下游称洪渡河,流经凤岗、务川、沿河等县,在沿河县一个叫洪渡的地方汇入乌江。河水常年冰凉清澈,沿线无数泉子相连,从上关源头的鱼泉子、娃水洞,至下有阳花溪、黑顿沟、六股塘、八村、狗洞、麻王洞、马子窝、吴家湾、巴壁井、水巴岩、新桥、跳洞等150多处,因水温常年不超过15℃,出产娃娃鱼(又名大鲵)、冈鳅而享誉盛名,是贵州省内出产此种鱼类仅有的几条河流之一,当地政府每年都要发布封河令,在沿河两岸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计划还在上游各洪水沟修筑拦石坝、拦沙坝等加以保护。在距集镇南面7公里,有一个叫马南迁的景点,相传古时是谢坝南出的重要通道,那时因不通公路,人们以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骑马至此,要经过一段岩洞,因洞内不高,马夫牵马不能过,骑马之人须下马方能过去,故曰"马南迁(难牵)"。岩洞口之上生长古树一棵,年代久远,造型独特,分叉99枝,粗壮匀称,各枝相拥而上,远眺形似一朵蘑菇,行人至此,无不驻足观看,连称神奇。还有马南公路旁的凉风洞,其洞内之风冬暖夏凉。 谢坝曾经有连接两岸人民来往的风雨桥,一座位于现在的谢坝桥,于上世纪60年代因修建现在的公路石拱桥而拆除,另一座位于新桥,也因马南公路的修建以及洪水的冲击毁坏不存。 谢坝地型似一首小船,两边是高山,中间是平坝。民居依山而建,民族以族姓而聚居,地名以姓氏而冠,如王家寨、王家湾、杨家寨、刘家院子、熊家湾、蒙家湾等,其寨中居民故姓王、杨、刘、熊、蒙等为主体。但坝区居住最多的为谢姓人,也是自然村寨,如马子窝、大田坝、中坝、观音塘、风洞岩等,传说谢坝一名因坝区居住的谢姓多而得来,全乡谢姓人口有3401人,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每个寨子都有一栋代表本族的祠堂,寨中房屋建造要求严格,所有正房靠山相同,志向一致,都是背靠大山,志向朝前方。每栋房屋都为四列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住房,除堂屋外,两边住房不得设计有朝前开的大门,住房设有卧室和客厅,客厅内在离地面1尺许铺一层木板,整栋房屋都用木材建成,木柱、木楼、木板、木墙、木门、木窗、木椅、木凳、木家具等,无不以木而制,因木而成。这种房屋特点冬暖夏凉。大富人家在正房的两边还建有厢房,厢房分两层,楼上用作厨房、客房,楼下用作畜舍,正房与厢房成直角,每栋房屋一般居住着两家同胞兄弟。谢坝的饮食别具特色,少数民族风味浓厚,一种主料可衍生加工成系列品种,如甜酒可制成油炒甜酒、油渣炒甜酒、鸡蛋炒甜酒、瘦肉炒甜酒、甜酒汤元、甜酒糍粑等,再比如茶叶,有油茶、茶稀饭、茶面条等。工艺特别,回味无穷,有待开发。 集镇建设快速发展,集镇功能日臻完善,1997年实施了2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1998年实施了乡直机关和街道住户人饮工程,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街上安装了路灯,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站,每天一次清扫垃圾,街道随时保持清洁卫生,正在实施的东礼农贸市场和移民搬迁工程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农村孤寡老人于2005年6月已住进了敬老院。计生服务综合楼、村建办公楼、财政综合楼、安居工程、畜牧农技大楼、卫生院综合楼等主要房屋建筑耸立在街道两旁,使2公里的街道建筑橉次节毗,焕然一新,紧连街道的集休闲娱乐防洪为一体的谢坝河及其治理工程更增添了无限风景。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谢坝人民在取得辉煌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息,仍保持饱满的热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对谢坝的今后正在勾列出一幅美丽的蓝图。依照全县"三大攻坚战"和全市"三化一强"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拟定了"重点抓烤烟、强势攻畜牧、合力搞建设、推进整村扶贫工程,加大四在农家创建力度,巩固两基成果"的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先在农业发展上,重点抓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按照"山上养牛羊、坝上养生猪、水中养鱼"的发展思路加强畜牧业建设,着力创办东礼、红光、西仁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养殖大户,实施"四个一"农业产业化工程;其次,在公路交通建设上,以打通公路,改变谢坝区位优势为出发点,抓好出境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第三,以保护文物,开发景点,打好民族乡品牌为载体,发展第三产业,向民族宗教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加强祠堂修缮保护,搞好仡佬族苗族民居民俗旅游文化开发。加强谢坝河上游生态治理,保护谢坝河,申报建立谢坝河娃娃鱼(大鲵)自然 保护区,支持娃娃鱼人工饲养项目,加快跳洞、丁家塘水上游乐垂钓开发;第四,按照路市分离保畅通,沿河两岸建新街的未来城镇建设设想,在鸣凤桥、谢坝桥之间再建一座桥,结合省城乡勘测设计院对该乡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行政办公区搬迁到河西,实现路市分离(河东为城镇过境路、河西为集市办公),沿河两岸建新街,拉动河西新街建设,河东河西三桥相连,扩大集镇面积两倍以上,增强城镇辐射功能,力争把谢坝建成正安东南边陲四县结合部的一个新型重镇,为撤小乡建大镇奠定基础,到那时一座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四通八达、美丽繁荣的少数民族新兴城镇,必将展现在黔东北大娄山南麓边缘的谢坝河畔。<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经济建设] </ref> ==旅游资源== 凉风洞:地处谢永公路(谢坝至永安2千米处)边,冬暖夏凉,洞内千奇百怪,分水洞和旱洞两个洞,洞长略8千米,夏季洞内气温10-20℃,冬季气温20-28℃,是避暑越冬的好去处,同时可供观光、休闲,具有可开发价值。 娃水洞:地处谢坝至正安公路旁,距谢坝乡政府4公里,"娃水洞"自古以来是谢坝人杰地灵的象征,谢坝人因有"娃水洞"而引以自豪。洞内常有大鲵(娃娃鱼)出没,常年泉水不浑浊,出水量恒定,洞内地形复杂,洞内无考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老虎洞:地处谢坝乡鱼泉村骆子坎组,洞内冬暖夏凉,钟乳石千姿百态,无人为破坏,离正谢公路200米旁,距谢坝乡政府4.5公里,洞深无考证,洞口高约2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旅游观光胜地,开发价值极高。 吴家湾溶洞:位于距谢坝乡政府两公里处。洞长一公里,洞内分上下两层,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等景致奇观,洞口处下有暗河,出红色鱼儿、有时出娃娃鱼。 谢坝河:属洪渡河的上游,发源于境内滴水井沿河坝,集东西两面山地大小42条溪流之水穿越乡境,在与凤岗县交界的厢沟处转东出境后称洪渡河。境内长16.8公里,集雨面积200.23平方公里。河岸两旁多处有泉水涌出,构成丰富的河水水源,泉水"四季水温均在18-20度之间,冬不降温,夏季清凉,形成大鲵等鱼类生存繁衍的基本要素。源头海拔1170米,出境海拔840米,天然落差330米,河床比降19.6‰,水力理论蕴藏量3343千瓦,可开发量1600千瓦。上中游河段地势平坦,居住人口密集,两岸耕地集中,为全乡的产粮大坝,亦是仡佬族集居地。 马南迁溶洞:在距集镇南面7公里,有一个叫马南迁的景点,相传古时是谢坝南出的重要通道,那时因不通公路人们以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骑马至此,要经过一段岩洞,因洞内不高,马夫牵马不能过,骑马之人须下马方能过去,故曰"马南迁(难牵)"。岩洞口之上生长古树一棵,年代久远,造型独特,分叉99枝,粗壮匀称,各枝相拥而上,远眺形似一朵蘑菇,行人至此,无不驻足观看,连称神奇。<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旅游资源]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谢坝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