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1.1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豆荚螟 的原始碼
←
豆荚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豆荚螟.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豆荚螟&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68033800_208565 来自搜狐]]] '''豆荚螟''' ==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4-26毫米,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2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卵0.6×0.4毫米,扁平,椭圆形,淡绿色,表面具六角形网状纹.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69919253 「农药」这几个特效生物农药 使用时不注意这些,效果等于0]知乎</ref> == 发生规律 == 豆荚螟随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一年可发生2~8代。越冬代成虫在豌豆、绿豆或冬季豆科绿肥上产卵发育为害;第二代幼虫为害春播[[大豆]]或[[绿豆]]等其它豆科植物;第三代为害晚播春大豆、早播夏大豆及夏播豆科绿肥;第四代为害夏播大豆和早播秋大豆和早播秋大豆;第五代为害晚播夏大豆和秋大豆。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越冬,也有少数地区以蛹越冬,也可在晒场周围表土下结茧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其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在大豆上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7999269&ver=2767&signature=HxW05YguMEx7eth61jyueKEnNYSZGc1TbakxaJROnxlk2G2XRj2XhszqMG2QpVP2qiAaJJCBqpGPjK1Iim-D4x7Br9tWeG84VNgp-B7skoclzeIfIPeGl57oLR8biznI&new=1 豆荚螟不用怕,钉丝来护驾!]微信</ref> 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吐丝结一白色薄茧(丝囊)躲藏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入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5粒。在一荚内食料不足或环境不适,可以[[转荚]]为害,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豆荚螟为害先在植株上部,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在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到荚壳变黄绿色前侵入时,存活显著减少。幼虫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 豇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豆荚螟的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 分布与危害 == 豆荚螟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籽粒重则蛀空,仅剩种子柄;轻则蛀成缺刻,几乎都不能作种子;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一般豆荚螟从荚中部蛀入。 == 防治方法 == ⒈农业防治 ⑴合理轮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可采用大豆与水稻等轮作,或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减轻豆荚螟的为害。 ⑵灌溉灭虫,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灌水数次,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夏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可增加入土幼虫的死亡率,增加大豆产量。 ⑶选种抗虫品种。种植大豆时,选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豆荚毛少或无毛品种种植,可减少豆荚螟的产卵。 ⑷豆科绿肥在结荚前翻耕沤肥,种子绿肥及时收割,尽早运出本田,减少本田越冬幼虫的量。 ⒉生物防治 于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豆荚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减少化蛹幼虫的数量。 ⒊药剂防治 ⑴地面施药 老熟幼虫脱荚期,毒杀入土幼虫,以粉剂为佳,主要有:2%[[杀螟松粉剂]],1.5%甲基1605粉剂,2%倍硫磷粉等每亩1.5~2千克,国光地杀3-5千克/亩。 此外,90%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也有较佳效果。 ⑵晒场处理 在大豆堆垛地及周围1~2米范围内,撒施上述药剂、低浓度粉剂或含药毒土,可使脱荚幼虫死亡90%以上。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豆荚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