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5.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的原始碼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mocc.cuhk.edu.hk/images/slider/virtual_tour.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occ.cuhk.edu.hk/zh-tw/ 圖片來自mocc] </small>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縮寫]]:'''MoCC''')是[[香港]][[沙田區|沙田]][[馬料水]]的一所[[氣候]][[博物馆]],為全球首間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初期由[[香港中文大學]]轄下的[[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所籌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設立。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於2013年12月16日開幕。 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李樂詩 (探險家)|李樂詩]]從世界各地收集珍藏,设有介紹[[極地]][[氣候]]及[[環境保護]]科技等常设展览,並不定期設有專題展覽項目。博物館同時提供館外進行的生態導賞,向遊客實地介紹不同的環保設備及措施。 == 歷史 ==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探險家[[李樂詩 (探險家)|李樂詩]]早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氣候]]問題,她在1987年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轄下考察隊到[[南極]]考察時,產生在[[香港]]設立[[極地]][[博物館]]的想法,希望籍此向[[香港人]]介紹氣候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吸引[[青少年]]投身[[自然科學]]研究。李樂詩在1991年於南極遇險,更令她覺得此事刻不容緩,急需設立博物館整理資料給下一代。李樂詩及後在1997年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並擔任基金總監,並曾考慮[[工業大廈]]、[[新界小型屋宇政策|新界小型屋宇]]及學校等作為博物館選址<ref name="eod">{{cite web|url=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217/00408_002.html|title=政壇:首間氣候博物館落戶中大|publisher=東方日報|date=2013-12-17|accessdate=2016-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2233/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217/00408_002.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no}}</ref>,然而均告失敗,並曾打算放棄計劃。 直至李樂詩在201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當時作為聽眾的中大校長[[沈祖堯]]得知此事後予以支持,並成功邀請[[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設立博物館。中大為博物館選址[[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面積約800平方米。博物館採用了[[綠色建築]]模式建造,包括採用自然採光、遮陽隔熱裝置及節省電源設施等。合作計劃「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於2012年6月1日正式開展<ref name="cprnews20130103">{{cite web|url=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461|title=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正式啟動|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學]]|date=2013-01-03|accessdate=2016-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3140211/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461|archive-date=2016-10-13|dead-url=no}}</ref>,博物館並於翌年12月16日正式開幕,並冠上主要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的名稱,全名為「'''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博物館開幕時,李樂詩表示博物館可以宣傳氣候保育,以及培養新的科研人才。沈祖堯則渴望博物館可以為大眾提供氣候變化資訊及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認為環境局及大學可以透過博物館加強合作,促進香港[[環境保護]]事務發展。 合作計劃「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在2016年完成後,賽馬會再於2017年撥款推行「賽馬會中大氣候行動」三年計劃支持博物館的運作及發展。 == 常設展覽 == 博物館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鄰近[[馬料水]]交通枢纽[[大學站 (香港)|大學站]]。而中文大學馬料水校園本身亦靠山面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適合以博物館為基地舉辦生態活動。 博物館設有四個常設展覽廳,連同專題展覽部分共佔地約800平方米。四個展區分別為「極地廊」、「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及「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博物館安置超過100件與[[氣候變化]]或[[全球暖化]]有關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實物、複製品、標本、工具及各式影像等。展覽內包括李樂詩所拍攝逾四萬張照片及影片<ref name="pro">{{cite web|url=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3/1217/2110616.html|title=氣候變化博物館中大揭幕|publisher=[[大公報]]|date=2013-12-17|accessdate=2016-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10656/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3/1217/2110616.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no}}</ref>,當中有部分需負上危及性命的風險前往極地拍攝,成本也十分高昂。同時,博物館引入超過50台[[多媒體]]裝置,方便參觀者理解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問題及[[研究]]成果。 同時,博物館就常設展覽設立網上虛擬導覽,讓公眾可以在互聯網上瀏覽博物館的資訊、展品及相關解說。 === 極地廊 === 極地廊展區場景設計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破冰船]][[雪龍號]],同時展示雪龍號的模型以示展品的來源及它對中國極地科研的象徵意義。展區安裝了一個長13米的大型投影屏幕,配合甲版設計、空調模擬極地寒风效果、北極熊模型及冰川融化地面投影,讓參觀者猶如置身現場。屏幕主要播放雪龍號在2008年[[北冰洋]]考察時發現的氣候及生態轉變片段,包括北冰洋破紀錄高溫引致北極熊罕有地在船旁覓食,藉此讓參觀者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候及生態等環境問題。 展區展示李樂詩私人捐贈的展品,而展品大部分均從南極、[[北極]]及[[珠穆朗瑪峰]]蒐集。眾多的展品包括動植物化石和標本,例如南極的[[皇帝企鵝]]蛋、北極的[[海豹]]皮和珠峰的[[藏區|西藏]][[菊石目|菊石]],以及極地考察所用到的工具及儀器。同時展區亦複製了一個李樂詩在[[南極科學考察站]]的房間,讓大家了解考察人員的生活實況<ref name="gghk">{{cite web|url=https://gogreenhongkong.wordpress.com/2014/03/09/%E5%8F%83%E8%A7%80%E4%BA%86%E9%A6%99%E6%B8%AF%E9%A6%96%E9%96%93%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5%8D%9A%E7%89%A9%E9%A4%A8%E3%80%82%E3%80%82%E3%80%82%E5%94%89%E3%80%82%E3%80%82%E3%80%82/|title=參觀了香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唉。。。|publisher=Go Green Hong Kong 香港綠色生活指南|date=2014-03-09|accessdate=2016-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10175929/https://gogreenhongkong.wordpress.com/2014/03/09/%e5%8f%83%e8%a7%80%e4%ba%86%e9%a6%99%e6%b8%af%e9%a6%96%e9%96%93%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5%8d%9a%e7%89%a9%e9%a4%a8%e3%80%82%e3%80%82%e3%80%82%e5%94%89%e3%80%82%e3%80%82%e3%80%82/|archive-date=2016-11-10|dead-url=no}}</ref>,並同時展示一些極地考察的生活用品和紀念品。與此同時,展區設有戶外工作中的李樂詩一比一模型,展示極地考察人員的工作服飾。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向博物館贈送一塊在[[侵蝕作用]]下成風鈴石的巨型南極石作展覽之用。由於[[南極洲]]上的物件受[[南極條約體系]]規限而不可隨便帶走,所以李樂詩視這罕有的南極風鈴石為「鎮館之寶」。 ===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 === 衛星遙感及環境監測展區場景設計為香港中文大學山頂的[[香港中文大學霍英東遙感科學館|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控制室,目的是讓遊客可以模仿監測人員,觀察香港、[[華南地區]]及[[南中國海]]的各種氣象、海洋及地質變化等地理信息及[[衛星]]圖片,展示氣候變化對香港及鄰近地區的實際影響。這些資訊涉及[[地理信息科學]]在各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包括[[空氣污染]]、海洋[[油外洩]]及虛擬地理環境等。 ===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研究展區主要展示中文大學為了針對氣候變化問題而在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這個展區展示中大學者在[[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及[[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科研項目。就環境科技方面,展區設有一個電子樹木鑑定系統等技術。能源技術方面,展區備有[[太陽能電池]]及以[[光觸媒]][[氧化]]分解水製[[氢]]等技術原料及成品展覽。另外,展區亦有證明[[熱島效應]]存在的實驗模型,強調可持續城市設計和規劃的重要性。博物館希望參觀者在認識更多研究成品之外,亦可以使遊客略知科技的未來發展。 ===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 === 香港賽馬會環保天地展區內容為[[香港賽馬會]]參與的環保項目,以及其慈善信託基金的社區環保項目。賽馬會同時在此區與[[謝立文]]合作,以[[麥兜]][[卡通]]推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ref name="jcopen">{{cite web|url=http://corporate.hkjc.com/corporate/corporate-news/chinese/2013-12/news_2013121601822.aspx|title=馬會捐助全港首間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 攜手應對環境挑戰|publisher=[[香港賽馬會]]|date=2016-08-23|accessdate=2016-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25194313/http://corporate.hkjc.com/corporate/corporate-news/chinese/2013-12/news_2013121601822.aspx|archive-date=2016-08-25|dead-url=yes}}</ref>。展區的目標是啟發參觀者開拓環保新思維,在社區發展環保項目。 展區亦安放了由賽馬會提供的多件廢棄[[馬蹄鐵]]再造而成的藝術品,以及一個模擬工場,介紹[[玻璃]]瓶[[資源回收|循環再造]]成合成磚的過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