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42.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贺敬之 的原始碼
←
贺敬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剧作家1.jpg|350px|缩略图|右|<big>贺敬之</big>[http://image.chinawriter.com.cn/2012/0524/U3872P843DT2012052411083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5-24/128270.html 来自 中国作家网 的图片]]] '''贺敬之'''(1924年-),[[山东]]峄县人,中国[[诗人]]、[[剧作家]],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生平== 贺敬之是山东省峄县贺窑村人。少年时在[[峄县]]北洛村私立小学就读。1937年,考入不要学费的滋阳简易农村师范学习,随即抗战爆发,简师南迁,学校决定一些年龄小的学生返乡,贺敬之被迫退学回家。1938年,与同学5人结伴赴大后方求学,就读于均县的国立湖北中学。不久武汉会战失败,1938年底随学校步行经过陕南来到了[[四川]]梓潼的国立第六中学一分校(现罗江中学)就读。 1940年4月与4名同学结伴,从四川赴[[延安]]。入读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不久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2年毕业,在在鲁艺文工团创作组工作。1943年到1944年,为秧歌队写歌词,担任秧歌剧的文字执笔,也单独写了一些秧歌剧。传唱至今的有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的歌曲《翻身道情》等。1944年下半年开始创作民族[[歌剧]]《[[白毛女]]》,负责剧本写作。 抗战结束后,赴[[华北]]工作。1947年,参加青沧保北战役,立功受奖。1948年在河北[[正定]]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文艺工作团任戏剧队副队长兼创作组组长。 1949年5月,以代表身份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 新中国建国后,养病期间在[[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任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兼职《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 1956年3月,贺敬之回延安参加西北5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创作了著名抒情诗《回延安》<ref>[https://www.guancha.cn/WenZhai/2015_02_27_310428.shtml 贺敬之诗歌《回延安》创作及发表始末],观察者,2015-02-27</ref>。 1977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1980年2月,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宣部]]文艺局局长。1980年8月,离开文化部,就任中宣部副部长,至1987年离任。1989年,任文化部代部长。1992年10月,因病离职。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著作== 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回延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ref>[http://www.zgshige.com/c/2016-12-31/2353927.shtml?from=singlemessage 放声歌唱——贺敬之诗歌艺术赏析],中国诗歌网,2016-12-31 </ref>。 ==视频== ===<center> 贺敬之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贺敬之</center> <center>{{#iDisplay:k0315cyvpqb|560|390|qq}}</center> <center> 文献专题片--《诗人贺敬之》</center> <center>{{#iDisplay:j0194t8gtr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诗人]] [[Category:作家]] [[Category:中國人]]
返回「
贺敬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