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232.2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赣语 的原始碼
←
赣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赣语</big>'''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0226385fb92c2a0a.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85361156088783308.html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赣语</big>''' 汉语方言之一,为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约6000万。 赣语是汉语八大语系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西省中部及北部、湖南省东部、湖北省东南部、安徽省西南部、福建省西北部等地区;另外赣州市的石城县、宁都县、兴国县、于都县、瑞金县、会昌县等县也有大量使用赣语的乡镇;此外,在湖南省西南部、浙江省西南部、陕西商南县还有赣语方言岛分布。 赣语可分为九片语片。赣语以南昌话、[[抚州话]]、[[宜春话]]、[[吉安话]]等为代表。赣语内部各方言之间的互通程度较高。 赣语一般有4至7个声调。赣语南昌话共有19个声母,韵母可分为"[[开韵尾]]"、"闭韵尾"、"促韵尾"三类,共67个[[韵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赣语 <ref>[https://www.chazidian.com/fangyan/zhuanti_ganyu/ 赣语_赣语歌曲_赣语的起源_赣语大通片-方言网查字典]</ref> 外文名称 Komese 所属语系 汉藏语系-汉语族 <ref>[https://wenda.so.com/error/error 赣语与粤语有关系吗?]</ref> 代表方言 南昌话、抚州话、宜春话等 使用区域 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 使用人数 约5500万 语言分片 九片 代表人物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 ==历史== 赣语历史十分悠久,还保留着许多远古时的印记,比如"站"是普通话中最普通的词汇,而赣语族群却说成"企",商周时的华夏族就是这么说的。"企"的甲骨文和金文描绘了一个侧立的"人形",特别强调了"脚掌",生动的表示了"站立"的意义。后来随着隶书的出现,"人"和"企"开始分离。在"企鹅"一词中,"企"字仍然保存了古义,说明它不是普通的鹅,而是站立着的鹅。 '''汉晋南朝'''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赣语就已经开始初具规模了。赣语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秦汉时期,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由于经济政治上的需求,组织了一系列、强制性的人口迁移。这时候赣语由此开始茅芽。而在两晋南北朝的270年中,出现了7次南下移民的高潮。这时候的赣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方言。 南昌建成于汉初,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颍阴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史料表明当时豫章郡的人口规模位列全中国第四。古赣语在吸收中原汉语的过程中,本身的语言特点也就逐渐成型。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西汉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扬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区,该时期的赣语是一种独具特色、有别于周畿雅言的语言。 '''隋唐''' 隋唐时期,经过盛唐二百多年的稳定发展,但之后随着不断地外来文化影响,赣语因此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词汇,如新传入的中亚文化中的伊斯兰词汇、佛教文化的梵语词等。 到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和湖南西南部的洞口、新化等地移民。 '''宋元''' 五代以后,外地人移入湖南,多来自东方,主要是江西。据相关统计,外地人移入湖南者,五代至北宋,江西占十分之九;南宋至元代,江西占六分之五; 在后续的几百年间,赣人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南、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 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福建的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将乐、顺昌等闽北县市在宋 朝以前这里曾经通行闽北语,南宋时福建闽北发生过多次的农民起义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锐减,一些文人描写了当时的惨况:"前村不复炊烟起,长似清明寒食时","江闽五十邑,荆棘五千里"。在朝廷的奖垦下,江西抚州、信州一带的人大规模向福建闽北移民,填补当地的人口空间,严灿在《兵火后还乡》中写道:"旧时巷陌今谁住,却问新移后来人"。这"新移后来人"便是翻过武夷山的赣人。这些定居者大体按路程的近远而递减,邵武军最多,南剑州所属的将乐、顺昌其次,建州所辖的西片崇安、建阳又次之。《福建省志》将这次移民称之为"第二次赣人入闽"。 '''明清''' 汤显祖的作品中有大量赣语语词的反映 汤显祖的作品中有大量赣语语词的反映 洪武三年,南丰遭战乱天灾,县民始迁徙外流,常山居多。在后续数百年间,南丰县不少农民迭遭战乱和天灾迁徙外流江西玉山、浙江常山、江山等地,最终形成赣闽浙赣语方言岛。 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设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据民国《国武平县志》,明朝有三十五姓军籍调住武所。其中来自江西赣语区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丰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张氏王、丘、艾、李、余、车、吴、周、许、舒、程、邬、董、刘、洪等十五姓均来自抚州。形成福建武平的军家话。 清同治《醴陵县志》:"洪武初召集流亡,皆来自他省,而豫章人尤多",据近人统计,醴陵县明代从江西迁入的有296族。《茶陵县志》:元至清代,境内人口迁徙频繁,据66部族谱记载,其间自赣、粤、闽、浙、皖等地入迁,衍为宗族的有30姓。"其中赣也是排在首位的。赣移民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赣语。因为赣移民主要集中在湖南东部,当时的湘东本就地广人稀,移民又是批量聚居,他们的母语得以保存下来,湘东由北而南狭长地带的赣语区也就由此形成。毕竟处于湖南境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语已经在湘东赣语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又使得湘东赣语与江西境内赣语差异不小。 顺治十八年,清朝颁布《迁海令》,濒海居民迁居内陆,由此产生"湖广填陕西"的说法。康熙年间,清政府鼓励移民垦荒,并颁布优惠条文,这使得大量皖、鄂、湘、赣的居民迁入陕南地区。《商南县志》记载,全县人口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5990余猛增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102299人,152年间人口翻了近20倍。郭沈青指出"蛮子话"(江南话)指来自皖西南和鄂东南地区的赣语。孟万春、姜国栋将陕南方言同鄂东赣语和皖西南赣语相比较,发现三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商南蛮子话与其祖语皖西南赣语相隔千山万水,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竟然还保留了很多的相同点。除了语音之外,许多特征词也有惊人的相似。" 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历经汉末丧乱、三国纷争、五胡十六国混战以及隋唐宋三代的长期发展以后,于元明清时期,中央朝廷都将首都设置在北京(大都、燕京),同时以此间形成的北方话作为"正音"。长江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江西地域山脉纵横,河流交错,于是赣语受北方话的影响比较少,比如赣语至今没有北方官话在这段时期发展所形成的卷舌音、儿化等语音现象,因此赣语与官话之间的差异也就此不断拉大。同时因为江西地理上几乎和各个汉语接壤共界,使得其边缘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语言影响,赣语自身特点遂有所淡化。江西处于中国历史上历次中原汉民南迁的中心地带,江西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出现了令后世惊羡的政治、经济和人文景观,因此赣语对我国文化、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并且是我国古典戏剧赣剧、采茶戏、弋阳腔等重要艺术流派的说白语言,故历代有过不少夹杂赣语的作品。 '''近现代''' 在二十世纪初,民国政府曾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而制定的国语。但因政治、战争等诸多因素未能有效施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快速发展,赣语受到北方官话的冲击越来越大,以致现如今年轻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经不能使用纯正的赣语,甚至不再会使用赣语。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为未受过普通话训练,通常在说普通话的场合会夹杂浓厚的赣语腔调,从而形成饶有趣味的"塑料普通话"。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赣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