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07.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赤蘚醇 的原始碼
←
赤蘚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赤蘚糖醇'''<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43/aa/fd38bbd3c6f2d01a104603abcbfe.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8%B5%A4%E8%98%9A%E7%B3%96%E9%86%87/wiki-2246117-9484675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small> |} '''赤藓醇'''(Erythritol,'''(2''R'',3''S'')-丁-1,2,3,4-四醇''')或稱'''赤藻糖醇''',是一种存在於葡萄、梨子等果實或醬油、味噌、清酒等發酵食品中的天然[[糖醇]](或者[[多元醇]])。具有砂糖60-80%的糖度。赤藻糖醇是由葡萄糖發酵而成。幾乎不含熱量,也不會引起齲齒。由於能弱化齒垢中細菌彼此的結合力,因此具有分解齒垢的作用。它已经在美国获准使用。它是由约翰·斯登豪斯|John Stenhouse于1848年首先发现的。 ==性质== ===主要性质=== (1)甜度低:赤藓糖醇的甜度只有[[蔗糖]]的60%-70%,入口具有清凉味,口味纯正,没有后苦感,可与高倍甜味剂复配使用能抑制其高倍甜味剂的不良风味。 (2)稳定性高:对酸、热十分稳定,耐酸耐碱性都很高,在329度温度以下也不会发生分解和变化,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ref>[https://wiki.mbalib.com/zh-tw/%E7%BE%8E%E6%8B%89%E5%BE%B7%E5%8F%8D%E5%BA%94 美拉德反应],MBA智庫百科</ref> 而发生变色。 (3)溶解热高:赤藓糖醇溶解于水中时具有吸热效果,溶解热只有97.4KJ/KG,比[[葡萄糖]]和[[山梨糖醇]]的吸热度都高,食用时具有清凉感。 (4)溶解度高:25℃赤藓糖醇的溶解度为36%(W/W),随着温度升高赤藓糖醇溶解度升高,比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醇]]溶解度都高,易于结晶析出晶体。 (5)吸湿性低:赤藓糖醇非常容易结晶,但在90%湿度环境中都不会吸湿,易于粉碎得到粉末状产品,可用于食品表面防止食品吸湿而变质。 ==制备== 由[[小麦]]、[[玉米]]等淀粉经安全、适当的食用级嗜高渗酵母如丛梗孢酵母(Moniliella pllinis)、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类丝孢酵母(Tricho sporonoides megachilensis)在高浓度下(>450g/L)进行酶解发酵后,发酵醪液经加热杀菌并过滤然后经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和[[超滤纯化]],结晶、洗涤并干燥而得。一般得率约50%。 ==功能== (1) 低热量:赤藓糖醇的热量低,其能量值为1.65kJ/g,而蔗糖为16.7kJ/g,木糖醇为11.7kJ/g,赤藓糖醇是能量最低的功能糖,热量仅有蔗糖热量的十分之一。由于其分子量小,容易被人体吸收,并且只有少量进入人体大肠被[[微生物]]发酵.80%的赤藓糖醇被人体食用后进入人体血液之中,但不能被人体内酶分解代谢,不为机体提供能量,不参加糖代谢,只能通过尿液从人体排出。实验证明人体赤藓糖醇一次性日最大食用量为20克,除去被人体所分解的能量,能利用的仅为0.67kJ/g。 (2)耐受性高:人体对赤藓糖醇的耐受量为每千克体重为0.8 克,比[[木糖醇]]、[[乳糖醇]]和[[麦芽糖醇]]都高,主要原因是赤藓糖醇的分子量小,吸收少,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从而避免了[[高渗现象]]造成腹泻发生,避免了肠道细菌发酵产生胀气现象。 (3) 抗龋齿性:赤藓糖醇不被人体口腔细菌利用,因而不会产生酸性物质对牙齿造成伤害,从而引生牙齿发生[[龋变]],对口腔细菌生长产生抑制效果,从而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生产方法== 赤藓糖醇的生产可分为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2种。 ===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可由丁烯二醇与过氧化氢反应,然后将其水溶液与[[活性镍催化剂]]混合并加入阻化剂氨水,在0.5MPa左右通氢气,氢化后得赤藓糖醇产品,但化学法的生产效率低,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微生物发酵法=== 发酵法生产赤藓糖醇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均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大批量生产赤藓糖醇。生产赤藓糖醇的碳源有[[烷烃]]、[[单糖]]和[[双糖]]等,[[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和[[蔗糖]]都是生产赤藓糖醇的良好碳源,其中D-甘露糖的转化率最高,达31.5%。但是由于成本因素,主要以小麦或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经酶降解生成葡萄糖,由耐高渗透酵母或其它菌株发酵生产,能生产赤藓糖醇的有假丝酵母属、球拟酵母属、毛孢子菌属、三角酵母属、毕赤酵母属等。赤藓糖醇发酵法工业化生产流程如下:淀粉—液化—糖化—葡萄糖一生产菌株发酵一过滤一色层分离一净化一浓缩一结晶一分离一干燥,最后得到赤藓糖醇,平均收率约50%。研究表明,赤藓糖醇发酵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渗透压的改变明显影响多元醇的生成,无机盐Mn2+、Cu2+能提高赤藓糖醇的产率,氧气、温度都对其产量有影响,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发酵法更具有生产优势。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40 化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赤蘚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