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06.1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跟骨骨刺 的原始碼
←
跟骨骨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jUgNjEIW&id=9B452DCD76832887862C8481AB22681A90D1CDBB&thid=OIP.jUgNjEIWO7T077HbHqod5QHaFO&mediaurl=https%3a%2f%2fts1.cn.mm.bing.net%2fth%2fid%2fR-C.8d480d8c42163bb4f4efb1db1eaa1de5%3frik%3du83RkBpoIquBhA%26riu%3dhttp%253a%252f%252fn.sinaimg.cn%252fsinakd2021310s%252f419%252fw715h504%252f20210310%252fe151-kmeeius2716834.png%26ehk%3du1zQ6f8zLbepvXKtI9DYLmVRnYmCokjQyoHBeuwcykk%253d%26risl%3d%26pid%3dImgRaw%26r%3d0&exph=504&expw=715&q=%e8%b7%9f%e9%aa%a8%e9%aa%a8%e5%88%ba&simid=608013494133992406&FORM=IRPRST&ck=DA90058814A1CD861A2B2FC1D13AB94E&selectedIndex=74&itb=0&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跟骨骨刺'''<br><img src=" 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8d480d8c42163bb4f4efb1db1eaa1de5?rik=u83RkBpoIquBhA&riu=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kd2021310s%2f419%2fw715h504%2f20210310%2fe151-kmeeius2716834.png&ehk=u1zQ6f8zLbepvXKtI9DYLmVRnYmCokjQyoHBeuwcykk%3d&risl=&pid=ImgRaw&r=0"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据报道,在所有因足部疾患而就诊的患者中,有15%为[[跟痛症]],而其中73%由跟骨骨刺引起。跟骨骨刺是跟骨结节处向前延伸的[[骨赘]]。其尖端埋于跖筋膜和趾短[[屈肌]]腱起点内,引起跟骨骨刺的原因多为跟垫组织退变后,跟底承受的压力直接传导到跟骨,刺激局部韧带、筋膜、[[骨膜]],致充血、水肿、成骨及骨化;也可因跖筋膜及趾短屈肌的附着部牵拉、刺激所致;亦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总之,跟骨骨刺是其附着组织炎性刺激后的最终结果。一般无症状,如有临床表现,只有在其附着组织炎症期才出现[[局部疼痛]]、压痛、负重痛、跛行等。 ==叙述==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溼有关。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溼]]、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溼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溼]]、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牀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治疗== '''中药治疗'''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必须使用[[桂附膏]]。 膏药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 中药治疗跟骨痛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一、气滞血瘀型 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 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年轻女性慎用,是激素类药,会导致2-3个周期月经不调,半年内最好不要怀孕。 “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西医疗法''' 手术治疗 ①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片证实有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内侧骨刺全部锉除。 ②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无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口,达跟骨后,将跟骨内侧钻孔7~10个,效果达90%。 ③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不过是一种破坏性手术,将跟骨胫后神经支和腓肠神经支切断。 ④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其他治疗''' 1.理疗; 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压痛点注射腊酸强的松龙,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愈。跟后滑囊炎常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摩擦损伤引起,表现囊内积液,肿胀压痛。避免摩擦及囊内注射醋酸强的松龙有效。 ==视频== '''跟骨骨刺的治疗方法''' [https://m.baidu.com/bh/m/detail/sv_1455273914418381118]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跟骨骨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