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248.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迎娶 的原始碼
←
迎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迎娶</big>''' |- |<center><img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151009/mp34839025_1444384702245_1.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4839025_184829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迎娶<big>''' 汉语词汇。拼音是:释义: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迎娶<ref>[https://hanyu.baidu.com/zici/s?query=%E8%BF%8E%E5%A8%B6&srcid=28232&wd=%E8%BF%8E%E5%A8%B6 迎娶_词语_成语_百度汉语]</ref> 外文名称 send a party to escort the bride to the groom's house 拼音 yíng qǔ 释义 [[娶妻]] ==释义== 男方至女家接新妇[[完婚]]。 ==来源== 《元典章·户部四·婚姻》 ==基本解释== [send a party to escort the bride to the groom's house] 娶妻。男到女家接新娘 ==例句== 《元典章·户部四·婚姻》:"却令本人迎娶 胡茶哥 为妻。"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楚)平王复命无极领金珠彩币,往秦迎娶。" 明 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约定了回来,先教 魏撰之 纳币,拣个吉日,迎娶回家。" 清 李渔《婚虹局奈何天·虑婚》:"如今孝服已满,目下就要迎娶过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那日已是迎娶吉期,袭人本不是那一种泼辣人,委委屈屈的上轿而去,心里另想到那里再作打算。 沈从文 《阿金》:" 阿金 抱兜已空……好像已无须乎再上媒人家商量迎娶了。" ==解析== 迎娶也叫"迎亲"。旧京办迎娶喜事一般都在家里举行,也有在饭庄子办的。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亲人员、发轿、依仗、响器、轿子、新人上轿下轿、取新归途、婚后琐礼等许多细致讲究和仪式。办喜事的热闹情况,一切排场在迎娶仪式中有着集中表现。正如一首早年童谣中所说:"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捎个信儿。搭大棚,帖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拉翅儿。八洒乘团褂子大开禊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 '''[[回赠]]''' 女方回赠礼物,必有状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见面。 '''迎亲''' 以花轿迎娶新娘,是宁波人自南宋时形成的风俗。据传花桥系宋康王赵构御赐。花轿由四人抬着前往,后随专侍新娘的送嫂,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时小孩们拦住轿子,不让进,抬轿的就得给些礼金(称"轿门纸包")才行。此时,新娘按惯例拖延上轿时间,俗称"捱上轿"。 '''上轿''' 在迎亲者"三请"、"四清"后,才见穿霞披、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长抱上轿,或由其弟领上轿。临上轿前,其母喂一口"上轿饭",意谓不忘养育之恩。接着母女俩纵声大哭。有俚语曰:"娘家哭得震天碑懂婶响,婆家家当嗒嗒涨。"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动座位。座下放只铜火熜,内燃炭火及绒香,随轿需有两男青年缓缓前行,称压轿。轿子将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时,男方向女方赠糕点,以示敬意。这时压轿者从火熜内炼辣雄点一袋烟,一袋袋地吸着回去,称"接香火"。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迎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