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194.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迟小秋 的原始碼
←
迟小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迟小秋.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F%9F%E5%B0%8F%E7%A7%8B/11036238/0/e61190ef76c6a7efbf8e8c2df7faaf51f3de6614?fr=lemma&ct=single#aid=0&pic=e61190ef76c6a7efbf8e8c2df7faaf51f3de6614 原图链接]迟小秋]] '''迟小秋''',女,当代[[京剧]]名家,程派艺术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5年生于[[辽宁省]][[阜新市]],1977年入[[辽宁阜新戏校]]学戏,1981年开始跟随[[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学习程派,1983年4月1日在北京正式拜师,改名“迟小秋”,19岁便荣获[[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 被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喻为“程派标准传人”,当今京剧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她唱做俱佳,舞台功力深厚,享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造诣。<ref>[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48409773d384d8c58da65fba7483e0e4 “秋”声婉转传两岸 国粹生辉促统一——访“程派艺术标准传人”迟小秋] 《 中国戏剧 》 , 2005</ref> ==个人履历== 迟小秋,原名迟淑新,1977年入阜新市戏校学戏,毕业后分配在阜新市京剧团。她文武兼备,艺术功底深厚。 于1981年送她到上海向程(砚秋)派嫡传弟子王吟秋进行归派深造。学习了《锁麟囊》、《六月雪》、《荒山泪》等程派代表剧目。1983年正式拜程砚秋嫡传弟子王吟秋为师,宗法程派艺术,王吟秋赠之名曰迟小秋。 1991年调入沈阳京剧院,首演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等。2005年调入北京京剧院。 1984年,年仅19岁的迟小秋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政府津贴,1993年获“梅兰芳金奖大赛”提名奖第一名。 并于1997年荣获中国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2005年入选《中国京剧百美图》,同年调入北京京剧院。 2008年被授予“首都巾帼十杰”荣誉称号,同年当选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11年荣获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 2012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现任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2007年7月上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北京市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辽宁分会副主席、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阳京剧院副院长等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生活轶事== '''自幼学习肯吃苦''' 少年时的小秋,生长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偏僻山村的农家,从小受喜欢文艺的父母影响,能歌善舞的她自幼便是村里的“小文艺骨干”。 11岁时,以前只听过“样板戏”的她背着爹妈考进了正在招生的阜新戏校,从此踏上了这条充满鲜花也包含艰辛的艺术道路。 在戏校时,迟小秋是全班嗓子最好的,校长老师都把她重点培养。“当时对我实行"双轨"政策,让我文戏武戏同时发展,上午下午都要练。就连别人放假回家,老师也把我留下来连吃两三个月的小灶。那个时候岁数小,想家想我妈我弟,心里很煎熬,也会掉眼泪。但是农村孩子自小立事早,我就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儿,知道努力,咬着牙坚持,再怎么苦,也从来没后悔过。”迟小秋从小练功就比别人勤奋,常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早晨五点就起来吊嗓子练功;练倒立拿大顶时,她和其他人较劲儿,比谁时间长,等到站起来时,眼睛里全是血丝。“现在我们在排《荒山泪》的时候,年轻演员惊讶我的水袖和圆场怎么这么好,我跟他们说,是因为我小时候跑圆场的基本功就特别扎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练就四十分钟,全身都湿透了。这样艰苦的过程,如今就全是身上的本事了。” 迟小秋还记得,自己上戏校时,每次回家父母给十元、十五元生活费,她几乎都没花,等到毕业时攒了200多元。“我后来到上海学习程派,花了124元买了一个砖头大的小录音机,天天用它听录音带学戏,后来都听烂了。” '''恩师赐名迟小秋''' 1981年,迟小秋戏校毕业,重视戏曲的地方领导看重她的勤奋刻苦和气质条件,送她到上海跟着程派嫡传弟子王吟秋学戏。迟小秋回忆道:“那时候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传统戏,师傅在上海火得不得了,他正在教4个徒弟,顾不上教我,我就每天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他手把手教别人,我自己拿个小本子记师傅教的内容。有一天师傅突然说:"那小孩,你走走。"我就走了一遍《锁麟囊》中的"怕流水"。师傅一看,非常高兴,对一旁的弟子夸我:"这个旁听的孩子比你们学得还好还准确。"于是他便开始教我三出大戏:《锁麟囊》、《荒山泪》和《窦娥冤》。” 迟小秋说:“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老师不会一上来就教这样的大戏,应该先让学一些打基础的戏。但后来我才知道,我让王老师出乎意料了。他其实几乎从来没当着我面夸过我,只是有时用微笑表示对我的认可。但后来我得知,他私下说:"小秋是这块料儿,将来能成角儿。"我也觉得机会特别难得,特别用心学。在上海那么多天,没逛过一次商场,连外滩也没去过,把时间都用到了跟师傅学戏上。” 1983年,原名迟淑新的迟小秋正式拜王吟秋为师,“迟小秋”这个艺名也是恩师所赠。程砚秋、王吟秋、迟小秋,名字中都含有一个“秋”字,寄托着王吟秋对爱徒的无限希望。“这是师傅认可我是程门弟子,是他的传人,也饱含着他对我传承程派艺术的期待。”当时的拜师仪式上,著名戏剧家翁偶虹也到场了。他在看过迟小秋的几场演出后,赠与她一本书,书上写着:“迟小秋唱做俱佳,许为程派标准传人。” 迟小秋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他的艺术和个性都对我一生有很大的影响,他是我最崇敬的人。”迟小秋说,“王老师总是给我们讲他当年住在程砚秋先生家中,程先生如何练功,如何教育他。师傅对师爷的感情极深,有时候说起师爷待他的好,说着说着就哭成了泪人。他说他对程先生、对程派艺术负有责任。他老跟我说一句话:"师傅怎么教我,我怎么教你们。"程先生和程派艺术都在他心里生了根。” '''学艺更是学做人''' 迟小秋19岁时迎来了艺术生涯中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她第一次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了《锁麟囊》,她的表演让评委和观众们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刮目相看,迟小秋也一举夺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荣获此项殊荣的最年轻的演员。“那个时候,我便装走在大街上,都有观众认出我来,找我签名合影。我到哈尔滨演出,连演12场爆满,下雨天排队买票的观众让路上都堵车了。” 迟小秋也经历过戏曲不景气的时期,很多同行改了行,“我们剧团不景气到连电都没有了,我每天点着蜡去剧团排练。那个时候我也很失落。周围很多人谈恋爱成家,王老师跟我说:"你三十岁之前不要着急成家。"于是每天练毛笔字修身养性,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虽然周围没有艺术氛围,但我从没动摇过继续从事京剧艺术的信念。后来调到沈阳,我和朱强又排了《梁祝》好几出戏。希望让程派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不惑之年时,已为人妻母的迟小秋来到北京,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人觉得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还以为我整容了。其实我就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对着录像纠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艺术。”如今,程派艺术再次广受欢迎,迟小秋也一直活跃在舞台。“每年都会有好几十场演出,就《锁麟囊》这个戏,我都演了一千多场了。”迟小秋说,“到今天,我可以对着良心说,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大剧院的舞台上,还是在乡下户外的野台子上,我从来没有一场演出偷过懒。演员,要有自己的品德和境界。这也都是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师傅跟我提过两点要求:一是有了成绩不许骄傲;二是要平易近人,别摆明星架子,要对得起观众,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么些年,我一直记着他老人家的话,也一直按着他老人家的教诲在做,以后还要继续做下去。” '''最怕吃面条''' 见到迟小秋,感觉她有些疲惫,但是倦容也难掩其眼睛里露出的神采。她人很朴实,连声表示歉意。我知道,她是主角,缺她不可,已经够不容易的了,哪有什么歉意可言。此时已到饭口,她又忙着招呼人要订盒饭,想让我和他们一起吃。她说:“吃什么都行,我就怕吃面条。我在师傅家净吃面条了。” 迟小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往事。那是她和她的恩师王吟秋的故事。记得在她的师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吟秋家里学艺的时候,那时学唱《武家坡》和《朱痕迹》,每天中午都在老师家里吃饭。练功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迟小秋说:“我就把师傅提前买好两斤并分成八份的切面,拿出一份下到锅里煮,煮好后捞到碗里按照师傅的习惯倒上点酱油,其他什么东西都不放,然后拌拌就吃了。” 据迟小秋讲,那酱油拌面,和师傅学戏两个月,天天就吃它,整整吃了两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天天吃面,后来迟小秋弄明白了,师傅是为了节省时间,抓紧练功。迟小秋说:“虽然酱油拌面我吃伤了,但师傅教的功夫我却学到了。” '''师傅教会我做两道菜''' 和师傅的记忆不光都是酱油拌面,也有美好的回忆。迟小秋说:“师傅多才多艺,不仅告诉我如何做人做事学艺术,还在闲暇时教会我做了两道拿手菜呢。”据她讲,这两道菜,特别好吃。一个是鸡蛋炒西红柿,一个是红烧鱼。做鸡蛋炒西红柿,先将西红柿用开水烫过,然后把皮剥去,再将西红柿里籽和汁儿挤出来放到一起,然后在锅里放点油,将西红柿的籽和汁儿放在油锅里煸炒。之后,再刷锅,倒油,放入四个打碎的鸡蛋,用铲子切成方块,西红柿也切成方块,一同下锅炒,再放些糖和盐。迟小秋说:“这样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特别入味,而且颜色也很好看。这是师傅自己琢磨出来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人教她。在师傅身边,我发现师傅做什么事都喜欢琢磨,每句唱腔,每个动作,她都和我反复揣摩,直到满意为止,丝毫不将就。” '''烤煳的面包别扔''' 上午11点后,我从小凉亭到了和迟小秋事先约好的她的办公室,继续等候采访。因为放暑假,迟小秋上初一的孩子洪祺森也和妈妈一起来到班上,在办公室里等候。小祺森特别有礼貌,在我们等候的那段时间里,这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时不时地和我说句话,生怕冷落了我。我采访他妈妈时,说起吃饭的话题,小家伙也在一旁插话:“我妈妈吃饭很简单,经常吃快餐和盒饭。她原来上台前喜欢吃两个松花蛋,有人说含铅多,后来就改吃鸡蛋了。” 小祺森还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天前,家里吃早餐,阿姨把面包片给烤煳了,小祺森就说,“烤煳了,这怎么吃啊,把它扔了吧。”结果妈妈在一旁听到了马上说:“别扔,我吃,多可惜呀。” 迟小秋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所以,不能浪费啊。有时我看见有人剩菜剩饭,真是心疼!” ==主要作品== 《[[三娘教子]]》、《[[锁麟囊]]》、《[[窦娥冤]]》、《[[玉堂春]]》、《[[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碧玉簪]]》、《[[春闺梦]]》、《[[四郎探母]]》、《[[武家坡]]》、《[[大登殿]]》、《[[贺后骂殿]]》、《[[文姬归汉]]》、《[[红拂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四五花洞]]》、《[[鸳鸯冢]]》。 现代京剧《[[法官妈妈]]》成功塑造了一位现代的女性法官形象。2011年在新编京剧《宋家姐妹》(《宋氏三姐妹》) 中扮演国母宋庆龄的角色。 ==代表作== 《[[锁麟囊]]》、《[[碧玉簪]]》、《[[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窦娥冤]]》、《[[文姬归汉]]》等。 ==视频== ===== 迟小秋采访视频 ===== {{#iDisplay:e0849essz24 |480|360|qq}} ==参考文献==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www.weibo.com/p/1005055287638207/home?from=page_100505&mod=TAB 迟心不改-迟小秋粉丝团的微博_微博] [[Category:戲曲家]] [[Category:中國人]] [[Category:人大代表]] [[Category:戲曲演員]]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迟小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