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0.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通州燃燈塔 的原始碼
←
通州燃燈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通州燃燈塔'''<br><img src="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a64509f676fe147b"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pic.sogou.com/pic/download.jsp?v=5&keyword=%E9%80%9A%E5%B7%9E%E7%87%83%E7%81%AF%E5%A1%94&initQuery=%E9%80%9A%E5%B7%9E%E7%87%83%E7%81%AF%E5%A1%94&category_kind=searchList_bigMode&mode=1&mood=0&tagQSign=&start=0&xml_len=48&dataSource=searchhub&groupIndex=0&g_index=1&id=d35dfbbea22d9574-a5b23e6650d9e3ad-b6ae762eb2d67a6881857282ed49cace&ssf=&group_docid=#!id=d35dfbbea22d9574-a5b23e6650d9e3ad-b6ae762eb2d67a6881857282ed49cace&index=1 圖片來自sogou]</small> |} '''燃灯塔'''(舊稱'''文殊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 (北京市)|通州区]][[西海子公园]]内、[[大运河|古运河]]西岸,是一座佛塔。该塔附近有[[佑胜教寺]]。 ==简介== 燃灯塔,全称“燃灯佛舍利塔”,因为塔前供奉[[燃灯佛]]像而得名,如今位于通州区西海子公园内,通州当地人称之为“通州塔”,是[[大运河]]北端终点的标志建筑。 关于燃灯塔的建造年代,古民谣称:“先有通州塔,后有通州城。”《北京志-建筑志》记载,燃灯塔是[[辽代]]建筑,具体建筑年代无定考,历代都有修缮。《通县志》则称此塔为[[北周]]创建,[[唐朝]][[貞觀 (唐朝)|贞观]]七年(663年)修,[[辽朝]][[重熙]]年间重建,元明清屡有重修。后人多认为此塔建于北周,但是此塔旁边的一块石碑明确记载着,北周所建的并非舍利塔,而是镇水土塔,[[辽朝]]在其旧基重建砖塔,放置燃灯佛舍利子,以颂扬国威神治,并且镇水保佑漕运。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燃灯塔因强烈地震而倒塌,有人曾见残垣断壁间散落数百颗舍利子,如小米大小,颜色为淡黄微红,晶莹剔透好像珍珠,后来这些舍利子被捡起存放在[[佑胜教寺]],该塔重建时又被放入塔的天宫内(参见康熙《通州志》),现已轶散。 过去漕运兴盛的时期,船经过沙古堆村时,有“三望通州塔”的说法,船行[[大运河]]中,在数十里外便能看见燃灯塔,看见燃灯塔就知道距离通州不远了。可见,当时此塔犹如一座灯塔,起到了指引航向的功能。 燃灯塔经过很多次修葺,其中大规模的整修有两次:一是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通州发生强震,燃灯塔塔身全部倒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建;一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通州,塔身虽然未倾倒,但是出现了多道纵向裂缝,1985年人民政府对此进行了修缮。1982年,燃灯塔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燃灯塔是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密檐式塔|密檐式]]实心塔,基围38米,高56米,由须弥座、塔身、塔刹组成,塔身八面都有精美的砖雕。塔上铜铃共有2248枚,每个铜铃外表都镌刻着“善男信女”的姓名,有的还附写有小诗、祝语及年号。该塔造型优美。 [[中华民国]]时期,[[燕京大学]]校园(如今[[北京大学]]校园)内的[[博雅塔]]就是以燃灯塔的造型为基础设计和建造的。 该塔是“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明朝]]诗人[[王宣]]有诗云:“冰虬峭立依云霄,云际层峦势比高。一柱界空分晓色,八窗飞雨响秋涛。”清朝诗人[[王维珍]]乘船至通州时有感而发,作诗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为了重现“一支塔影认通州”的古城胜景,实现120米内赏塔,500米内观塔,1000米内见塔,控制住5条主要视廊的目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04组团片区责任规划师桂鹏([[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以及责师团队科学论证和建议下,2020年拆除了[[北京国际财富中心]]3栋阻挡视线的新建建筑<ref>{{cite web |author1=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title=厉害了!城市副中心“责任双师”力推这些民生项目实施,激发老城活力! |url=https://mp.weixin.qq.com/s/dvVWEqjRoYuyIZz2jqScVw |date=2021-08-29}}</ref>。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 (宗教)|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通州燃燈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