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0.2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通渭县 的原始碼
←
通渭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通渭县.jpg|thumb|right|通渭县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1/15/85/11158554_985795.jpg 原图链接] [http://topic.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10/10/013106108.shtml 图片来源于每日甘肃网] ]] '''通渭县'''是定西市下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海拔为2521~1410米,平均海拔1970.5米。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结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通渭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汉通渭籍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杨子恒、甘肃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和尚永丰都是从通渭走出的农家子弟,中书协会员14人。 通渭县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户籍人口43.86万人(2018年)。境内有通渭温泉、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鹿鹿山等景点,曾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等称号。<ref>[https://www.sohu.com/a/295164478_802304 通渭县] </ref> [[File:通渭县1.jpg|thumb|right|通渭县1 [http://www.gansu.gov.cn/picture/0/1807260838102863437.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ansu.gov.cn/art/2018/7/26/art_36_388072.html 图片来源于甘肃政务服务网] ]] ==历史沿革== 通渭县历史悠久,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平襄县,为天水郡治所。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天水郡为镇戎郡,改平襄县为“平相县”。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七月,成纪(今秦安北)人隗嚣聚众10万反莽,攻陷平相,杀镇戎大尹,复称平襄,建立割剧陇右诸郡的政权。 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平襄为辖县之一。 三国时平襄县为曹魏广魏郡(治今秦安县陇城)辖,西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 宋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仍属秦州。 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 (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一说取通往渭州(今临洮)之意得名]。 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属熙河路通运军(治今陇西)辖,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治今陇西)。 金天会五年,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三县,通渭属临洮路巩州辖。元至元七年(1270年),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清康熙七年(1668年)通渭属甘肃省巩昌府辖。 1949年8月11日成立中共通渭县委员会和通渭县人民政府,属天水专区辖,1955年10月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区(现定西市)所辖至今。 全县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2440个合作社,总户数92125户,总人口442451人,其中农业人口42.71万人,非农业人口1.5万人。通渭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平襄镇,邮政编码:743320,电话区号:0932 。<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64646320 通渭县] </ref> ==行政区划== 全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3个社区、2440个村民小组。6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川镇]]。12乡: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什川乡、三铺乡、华岭乡、寺子乡、北城铺乡。 [[File:通渭县2.jpg|thumb|right|通渭县2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347607461/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00219/20200219A0F37G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 ==地理环境== 通渭全县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连绵地带,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是全省18个干旱县、41个国扶县之一。 平均海拔1970.5米,地处东经108°48'到105°39',北纬34°30'。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64公里,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总人口 42.85万人,总土地面积290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3万亩,其中粮田133.26万亩,经济作物24.53万亩,人口密度156.33人/平方公里,农民人均5.7亩,处于甘肃省第二位。 通渭县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6.6℃,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无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年蒸发量1500mm以上。地表水资源954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478万立方米。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 ==人口民族== 2018年,户籍人口43.86万人。常住人口为40.98万人,比上年净增0.19万人。其中:男性为20.89万人,占50.97%;女性为20.09万人,占49.03%。0-14岁人口为7.7万人,占18.8%。 2018年,15-64岁人口为27.96万人,占68.23%;65岁及以上人口为5.32万人,占12.97%。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59‰,人口死亡率为7.81‰,自然增长率为4.78‰。城镇人口10.36万人,城镇化率为25.27%,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2018年,年末全县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6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12.33%,比上年下降5.28个百分点。 [[File:通渭县3.jpg|thumb|right|通渭县3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rawl.ws.126.net%2Fimg%2F74a773df06c4d418e3d865df608e6365.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DQ6172KU0518K77T.html 图片来源于网易号网] ]] ==自然资源== '''风力资源''' 华家岭、牛营大山等区域风力资源丰富,全年可利用有效风速时间大于6000小时,且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环境影响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优越,风能开发前景广阔。概算总投资42亿元的华家岭风电场建设项目已与华能甘肃公司签订了开发协议,一期49.5MW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批准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二期49.5MW项目已经上报省市发改委待批;总投资11亿元的通渭县牛营大山风力发电场项目已与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意向性协议,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10-15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光热资源''' 通渭全县年平均温度7.7℃,极端最高气温达32.1℃,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热资源充足,具有一定开发前景。论证储备了总投资1.2亿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装机容量5000KW太阳能发电系统。 '''矿藏资源''' 主要有花岗岩、大理岩、安山岩、硅铁矿、高岭土等。花岗岩仅露地可采储量29.4亿立方米,大理岩总储量约900万立方米,安山岩总储量约10亿立方米。 '''劳动资源''' 通渭全县现有劳动力29.9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7.3万人、城镇下岗职工4000余人,有职业教育学校4所,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3万人次,输转剩余劳动力9.5万人次。 ==经济概况== '''综合''' 2018年,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10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396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52899万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284794万元,增长7.1%。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99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3.8∶12.9∶63.3转变为19.8∶12.6∶67.6。 '''第一产业''' 2018年,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50.88万亩,比上年增长6.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8.22万亩,比上年增长2.4%。粮食总产量达到315758吨,增长15.1%。其中,夏粮78049吨,增长12.5%;秋粮237709吨,增长15.9%。全年粮食单产246.3公斤,增长15.1%;油料种植面积13.03万亩,增长45.2%,油料产量18572吨,增长62.5%。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表。 2018年,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3.12万亩,增长12.7%。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 2018年,全年肉类总产量8665吨,比上年增长25.4%。大牲畜存栏9.7万头,比上年增长3.4%;牛存栏7.24万头、比上年增长5.8%,出栏1.97万头、比上年增长0.1%;猪存栏6.35万头、比上年增长0.1%,出栏7.62万头、比上年增长0.9%;羊存栏10.49万只、比上年增长2.8%,出栏6.51万只、比上年增长0.4%;鸡存栏41.72万只、比上年增长27.2%,出栏24.88万只、比上年下降0.9%。 2018年,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09万千瓦;农业生产用电量2247.4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折纯)18141吨,下降0.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全年新修水平梯田0.78万亩,累计173.8万亩。 '''第二产业''' 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6家,实现总产值7.48亿元,同比下降0.2%;实现增加值11228.3万元,比上年增长1.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477.6万元,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750.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8.67%。 2018年,全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企业8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0157万元,比上年下降24.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17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3.1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6.9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8%;实现利润总额7607.8万元,比上年增长0.98%。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2629万元,同比增长18.9%。其中:项目投资149004万元、同比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63625万元、同比增长24.9%。本年度内施工项目个数14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0个。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3311户。 '''国内贸易''' 201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92.2万元,比上年增长7.7%。按销售地区分,城镇零售额83034.1万元,增长7.9%;乡村零售额16958.1万元,增长6.9%。批发业、零售业分别实现商品销售额103809.6万元、146099.8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9%、10.3%;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3206.7万元、1146.6万元,分别增长10.8%、11.3%。 2018年,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9%,饮料类增长13.4%,烟酒类增长14.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8%,化妆品类增长9.7%,日用品类增长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7%,家具类增长21.9%。 '''财政和金融业''' 2018年,全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35616万元、增长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018万元、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10481万元、增长14.6%,非税收入9537万元、增长7.5%。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13809万元,增长4.5%;企业所得税3914万元,下降12.2%;个人所得税1366万元,下降21.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6118万元,增长26.10%。八项支出235129万元,增长8.9%。 2018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不含工商银行数据)为79.68亿元、增长7.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达到57.85亿元、同比增长10.5%,非金融企业存款8.92亿元、同比下降46.3%。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79.42亿元、下降2.6%,其中:住户贷款41.29亿元,增长8.1%;非金融企业贷款38.19亿元,下降12%。 '''服务业''' 2018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3.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5.1%,金融业增加值下降0.5%,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2.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26.8%。<ref>[http://www.mafengwo.cn/i/3478809.html 通渭县] </ref> ==社会事业== '''交通邮电''' 2018年,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911万元,增长15.8%。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735万元,比上年增长5.66%。其中,快递服务业务量27.26万件,增长11.98%。 2018年,全年电信行业业务收入13956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1530户,比上年增长10%;移动电话用户8.91万户,增长6.15%。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7543户,比上年增长11%。 2018年,公路客运周转量46596.5万人,比上年增长3.6%。公路货运周转量377639.6万吨,增长10.21%。客运线路115条,公交车辆31辆,年末共有出租车辆283辆。 '''科学技术''' 2018年,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期,完成普及性培训540多人(次)。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项,列入全省科技发展计划5项。科技成果转化5项。 '''教育事业''' 2018年,年末全县共有独立高中4所,完全中学4所,独立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0所,在校学生普通高中9809人,职业生1169人,初中生10712人;小学44所,在校学生16732人(特教1所,在校学生98人),幼儿园133所,在园幼儿943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 '''文化体育''' 2018年,年末全县共有文化相关产业机构106个,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美术馆1个,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49709卷、册、袋、件、本、份、盒。电视覆盖率95%。全年接待游客104.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国内旅游收入4.85亿元,增长30%。 2018年,全年共举办县以上体育竞赛活动16场次,参加运动员221人(次),全县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99.4%。 '''卫生事业''' 2018年,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含诊所)410个,其中医院5所,病床1465张,卫生机构人员数3106人,卫生技术人员1672人。有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各1个,食品药品监督机构1个,卫生社区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8所,床位数480张。 '''人民生活''' 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6元,比上年增加1660元,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7M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55元,比上年增加558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77M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2。 '''社会保障''' 2018年,全县农村低保人数61854 人,发放人口保障资金11387.7万元; 农村五保户人数2316人,发放保障资金 1347.4万元;累计发放城镇低保资金4237.4万元,保障对象达到9906人。 '''环境安全''' 2018年,全年水资源总量7245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77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2419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58%。其中,生活用水105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5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1168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59立方米,下降3.1%。 2018年,年内完成造林封育(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项目,整合造林补贴、中幼林抚育项目造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43%。全民义务植树280.03万株。 2018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52.88万亩,其中,绝收13.04万亩。 2018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0起,死亡7人,受伤32人,直接经济损失5.832万元,与2017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3.22%,死亡人数上升40%,受伤人数下降11.11%,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2.1%。<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64646320 通渭县] </ref> ==历史文化== 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万件以上,现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2],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以书画之乡闻名,县文化馆魏岳嵩、刘铎、何钰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国各种大型展览上展出受到好评。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获佳奖。全县还多有书画收藏爱好者,米芾、郑板桥、于佑任等历代名家的作品都有收藏,当代舒同、启功等书法家的作品也散见于民间。 通渭县境内发现有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战国时代秦长城遗址,历史上有东汉末年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文化名人。通渭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途经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之一,县内建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义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碑等革命纪念建筑,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景点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660人,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45人,1993年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教育''' 通渭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7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职业学校4所,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9所,九年制学校19所,小学295所,幼儿园12所,校舍面积达339418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5378人,在校学生10868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5.1%。 现有通渭县第一中学、通渭县第二中学、通渭县第三中学、通渭县马营中学、通渭县鸡川中学、通渭县义岗中学、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通渭县襄南职业中学、通渭县陇山职业中学、通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 '''体育''' 通渭体育事业成绩骄人,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常河、鸡川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鸡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罗、什川、义岗、马营和原青堡等乡镇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 ==旅游资源== 通渭自古历史悠久,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汇合区,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汇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通渭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陇上的“通渭温泉”、独具特色的“书画产业”、光辉灿烂的“红色旅游”、历史悠久的“通渭小曲”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 境内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存主要有“榜罗会议”革命遗址、通渭县城红军长征文娱晚会遗址、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发表纪念地——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义岗四岩山长征烈士陵园、华家岭阻击战战役遗址等,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榜罗会议”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渭小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鹿鹿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自1993年以来,通渭县被国家有关部委相继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田径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通渭县正在以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打造以“陇中风情游、红色圣地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2004年底,“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革命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特色特产==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 '''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 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酿皮''' 酿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通渭县的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子的小馆、小摊,还有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里,最受人们欢迎,食用者非常普遍。 '''莜麦挂面''' 莜麦是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组成也较平衡。由于莜麦营养丰富,耐饥抗寒,在自治区西部被誉为一宝。征麦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疗效食品。 '''荞麦精米''' 荞麦富含蛋白质、脂肪、VB1、VB2、VE等多种维生素及钙、镁、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和纤维素,还富含其它粮食作物中所没有的卢丁(VP)。据《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具有养肝、护肝、补血的营养保健作用,对防止糖病、血栓病等有奇特疗效。 '''苦荞茶''' 苦荞茶,是通过膜分离技术提取苦荞麦中的天然有机营养元素芦丁(黄酮)、叶绿素等成份经生物技术加工生产而成的一种固态营养保健饮品。 苦荞茶是中华传统食疗经验与现代食品科学的完美结合,是贡献给现代人类健康的科技结晶。苦荞茶集各类矿物质、维生素、生物素为一体,是百分之百纯天然有机食疗保健品。 苦荞茶不分男女老妇均可饮用,特别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有一定的食疗预防效果。并有清热解酒,瘦身健美之作用,本品更适宜妇女、儿童饮用,还有清凉降暑、健胃宽肠之功能。 ==通渭温泉== 通渭温泉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 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铁、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1958年,由政府拨款在此修建了一座浴池和一所医院及温泉水保站等建筑,后几经改造,增加了住院设施和两排用于洗浴的平房,设施较简陋,由当地农民进行租赁、修建了几处鱼塘,用于热带鱼养殖和垂钓,温泉地热矿采权属县卫生局下属的温泉医院拥有,温泉医院占地1.4万平方米,现有业务用房面积900平方米,正式员工23名(含7名退休人员),临时员工8名,负债20万元。 温泉所在地区域建设用地60亩,国有林地25亩,农户47户,在温泉地处的汤池河两侧南山和北山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现已基本达到绿化,植被面积达700亩左右。省内外、国内外慕名前来观光、旅游、洗浴、疗养者络绎不绝,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平均接待洗浴、疗养20多万人次,年收入500多万元。 ==红色旅游== '''建设背景''' 通渭县榜罗镇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重镇之一。红25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通渭,红一方面军途经通渭时,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会议”,正式作出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以陕北为大本营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他到通渭后酝酿成熟的《七律·长征》。 1935年9月26日,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分三路纵队,从武山县进入通渭县榜罗镇;1936年9月3日,由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由武山县进入榜罗镇及其附近;1936年10月12日,由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经武山进入榜罗镇。红一方面军进驻榜罗后,党中央领导在榜罗镇小学校长办公室的报刊杂志中了解到全国抗日热潮高涨和陕甘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重要情况后,9月27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讨论了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改变了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既定方针,从党内最高层正式做了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到陕北的正确决策,并宣布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彻底结束了红军长期没有明确的落脚点而游击转战的被动局面,从此走向陕北,走向胜利,走向成功。 为贯彻榜罗会议精神,在榜罗小学旁边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冒着零星小雨,陕甘支队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动员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林彪等出席了会议,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北方的严重性和北上抗日的伟大意义及陕北可以成为抗日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全军要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迅速到陕北的行动方针。 榜罗会议遗址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已在过去的几十年接待并教育影响了来自省内外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并以它地处天水、定西市所属四县交界地带及省道马陇公路旁侧的独特位置,直接教育影响着陇中、陇右乃至更大范围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建设内容== 新建公路一条,景区内道路。 建设面积为2700平方米的会议纪念馆一座。 建设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景区游客接待、管理中心一处。 对毛泽东办公、住所及榜罗会议遗址(原小学校长室)的修缮。 修缮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遗址。 修缮中央其他领导人及红军警卫团居所遗址。 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72亿元。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形成了以榜罗会议遗址为心,向周围遗址、遗迹辐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榜罗会议遗址成为红军长征“红色旅游景点”线路上的重要景点之一,也将成为我省自天水麦积山至敦煌莫高窟的黄金旅游热线的又一景点。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将带动地方各项产业发展,年营业收入可达300万元,实现利税25万元,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进展:该项目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做了重要指示,并经通计发〔2004〕93号文上报市计委,现已由省发改委上报国家旅游局待批。 ==民俗文化== '''通渭刺绣''' 通渭刺绣分七类,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饰品。 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爱好者都尝试不同的刺绣手法。常用Fairy线绣出作品,绣出的花卉、人物、卡通、风景都能表现出完美的艺术风格。Fairy线线色丰富(至今为止有453种颜色)。绣线饱满,色泽柔和、持久;即使经过洗涤、暴晒也绝不褪色。 通渭刺绣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吸取了各家名绣的特色和精髓,拥有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其人物肖像刺绣作品中既有摄影与油画之艺术效果,又有针线的天工巧成。观其作品人物皮肤质感细腻,色泽层次分明,眉目传神,衣带飘逸,血色相连绝无匠气。其山水,书法,动物花鸟等刺绣作品更具特色,整个作品以绢为底,以国画补以背影,绣画交融,天成一体,在刺绣艺术中别树一帜,而更以人物肖像绣品独步古今,其以独创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水烟瓶''' 在通渭乡间的成年人中,吸烟者居多,而烟具也就显得颇为重要。二十世纪初期,由于当时经济落后,人们的消费水平还低,只因水烟价格比较便宜,故吸烟者大多以水烟为主。因此,水烟瓶已是大多数烟民必备的烟具了。 水烟瓶的制作材料较为普通。论其质地,上等者用青铜制之;中等者用黄铜制之;下等者铝合金或竹子均可制之。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吸食水烟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因此,大多数水烟瓶随之无人问津,便成了人们家中的摆设。 '''婚嫁仪式''' '''迎亲''' 在通渭农村,男婚女嫁仪式十分隆重,现在看来,其中不乏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里古老淳朴的民俗民情。 男子迎亲称"引新媳妇"。迎亲必先择卜吉日。吉日将临,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门窗,求字裱画,通知亲友。临近二三日,接亲眷,请"总理",聘厨师,邀陪客,找乐工,剪窗花,贴喜联……忙不胜忙。吉日前一天晚,接"先人",请祖出龛,供奉祭品,烧香纳拜。吉日晨,置酒举餐,打发迎亲人起程。 迎亲一般为3至5人,包括引亲的、媒人、背箱人等。带上两瓶喜酒,两只喜鸡,12个大馍、1对"封子",1顶盖头,l件束衣和"开箱钱"、"伴女钱"、喜帖等。 女家称女孩出嫁为"过阿家"或"过门"。此日早起,打扫内外,备香设案,请舅家,招待亲朋及"添箱"者。在迎亲人来临之前,摆好嫁妆及"添箱"(亲友所送礼物)供人观赏,以示阔气,称"摆嫁妆"。迎亲人到后,先焚香祭祖,再向女方贵亲行磕头礼。礼毕入席。席毕,打发背箱人先行,接着新娘穿束衣,揣红书(或称"婚书"),戴盖头和迎亲人一道起程,有些地方新娘出门时,将1把红筷扔于院内,另有人将"伴女钱"散给众人,送亲人 (8至1 2人)步后(若新娘恰在新郎对门或隔壁,须绕过百步而至)。旧时,若迎亲队伍途经有亲友的村庄,亲友要备桌凳烟茶,供迎亲人小憩,称"迎风";若遇碾台、碌碡,大树、窖井崖头,十字路口则贴一书有"花红盖之"的红纸条,称"路帖",或以红毡相遮,称"遮白虎";若逢他人迎亲,两新娘于默默不语中交换1小件物品,以免"冲婚"。 '''拜天地''' 新娘到后,由二喜相人相扶院内事先备好的红毡上和怀抱"面斗"(旧时在一些农村流行,即斗装白面,斗口用红纸糊严,内插斡杖1根,秤1杆,剪刀1把,圆镜1面,绣花鞋1双)的新郎徐徐向前,两个喜相人轮番移毡(称"撺毡"),至客房门,共拜天地。礼毕,遂入洞房。 '''入洞房''' 先指定一喜相男孩在洞房内"占房"。房内点燃花烛,称"长命灯",又将谷、草秸抛入洞房,俗称"驱白虎"。再由新郎破窗一格,毁其炕眼纸,象征处女已婚。俱毕,在一阵铿锵的锣鼓声中,新郎新娘一前一后由众人簇拥而入。新娘上炕,一位喜相全福之妇(即陪娘)解其束衣盖头,用擀面杖顶至墙角,让其面壁而坐。 与此同时,"总理"吆喊众人在大门前候迎尊客。尊客一到,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门前设一酒案,摆几个简单菜盘(称下马席)迎客的。然后由"总理"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称"迎风盅",再迎到客房"上香"举礼。礼毕,"总理"指挥众"执席者",邀尊客入座招待,先茶后饭,一般为饺子,盛者"三下锅" (包子、饺子加挂面)。饭后由四邻五舍请去休息,喝茶,邑俗十分厚待尊客,不是"十三花"、就是"十全"、"九魁",并以嫡亲贵友坐陪。席间新郎父辈,兄弟轮番敬酒,寒暄问好。 '''安房''' 亦为"安床",尊客走后,好事者开始"闹洞房",安房人(一般为男性喜相人)为新郎新娘"换盅",即找红线尺许,两端各拴一铜钱,分置于两个盛满酒的盅内,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饮去一半,再互换饮尽,缘于"千里婚缘一线牵"之说。梳头"破面",是将两个分别包有铜钱和草秸的馒头摆在新郎新娘面前,让其任取一个,掰开后看谁获铜钱,谁获草秸,俗意处女难再,铜钱兆吉。然后将新娘的发辫改梳为纂,接着抛撒核桃枣儿和"面棋",口唱吉词: "一把核桃一把枣,养下娃娃满炕跑……。"最后"扫炕",边扫边以言相嬉。至此,安房毕。 '''听房''' 一般为同辈好事者听房,在新婚夫妇尚未成眠时,潜伏洞房外,窃听小两口私语。旧俗认为人不听则鬼听,故若无人听时就立一扫帚吓鬼。此俗从古至今,专为耍笑而已。 '''待亲房''' 次日晨起,新郎新娘吃了"下炕饭",由一人领陪,新郎前去庄间叩谢凡恭贺的"亲房",称“待亲房”,也称"请亲房",然后邀来招待。席间,新郎之父(亦可由其他长辈代替)为众乡亲"看酒"。新郎新娘看酒叩头,众宾客饮后赏钱,称给"头钱"或"拜坐钱"。此项程序过后。整个热闹的婚礼仪式也就基本结束了。 '''其他民俗''' 除了上述提到的之外,“通渭砖雕”、“通渭剪纸”、“通渭古堡”、“通渭彩绘”、“通渭木雕”、“通渭草编”、“通渭社火”、“通渭皮影戏”、“通渭小曲”等都是在当地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视频== ===通渭小曲戏《甘露寺》=== {{#iDisplay:v052982t6t1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通渭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