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69.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通用拼音 的原始碼
←
通用拼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通用拼音</big> ''' |- | [[File:31353de1b7c043b5a12c90beac6e41f9 th.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70614/31353de1b7c043b5a12c90beac6e41f9_th.jpg 原图链接][http://m.sohu.com/a/148830716_25764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通用拼音,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一种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伯泉在1998年发表,后经数次修正,于2000年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宣布使用,并取代原定改用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台湾当局政府自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为基础的统一译音政策,但并未强制要求使用。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将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通用拼音有个略去 f 而使用 v(注音符号:万)的音标版,可能原先用于客家话,但实际上拼读国语时无用。 =='''目录'''== '''拼音方案''' '''优缺点''' =='''拼音方案'''== 拼音符号 声母:b、p、m、f、d、t、n、l、g、k、h、ji、ci、si、jh、ch、sh、r、z、c、s 韵母:a、o、e、-i、-u 连韵:ai、ei、ao、ou、an、en (-in;-un;yun)、ang、eng (-ing;-ong;yong)、er y,w,yu 作为结合音— yan、wan、yuan 的开头使用。 '''特征'''<ref>[https://www.docin.com/p-606764630.html 通用拼音],搜狗, 2018-02-18</ref> 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有部分相似性,但是一些辅音不同。 '''差异''' 汉语拼音的 q、x、zh 为通用拼音的 ci、si、jh 。(所以通用拼音不用q和x) 在汉语拼音中代表支思韵[ɿ][ʅ]的 i(舌尖元音,不是零韵母,参见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44—546页元音[ɿ][ʅ]的产生)在通用拼音中使用 ih 。所以汉语拼音的 zhi、chi、shi、ri、zi、ci、si ,在通用拼音中即改拼为 jhih、chih、shih、rih、zih、cih、sih 。 汉语拼音的 en、eng ,在通用拼音中,以下情形拼法有所差异: 连韵eng 接于韵母f- 、w-(风、翁)拼音时之后,改拼成 ong 。 wen(文)改拼成 wun 。 yu 及以其开头的结合音,接于韵母 ji- 、ci- 、si- 之后,仍使用 yu 衔接韵母,完全不使用 ü(在汉语拼音中音同“玉”),但韵母皆需将 i 去除。例如 jyu(居)、syue(雪)、cyuan(全) 韵母 ji- 、ci- 、si- 与连韵 yong 结合时,去除韵母的 i ,但保留连韵的 y 。例如汉语拼音的 yong(永)和 jiong(窘),在通用拼音中即拼为 yong(永)和 jyong(窘)。 原本缩写的 iu(“六”的尾音)和 ui(“灰”的尾音)回归为 iou 和 uei 。(过去实际上不常如此拼写,不过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已统一规范。) ==标记符号== 声调符号与注音符号相同:一声没有符号,轻声有一点。 地名第二个汉字音节以 a、o、e 为首时,前面以短划连接,如 Da-an(大安)。除了地名,同个字中的音节也可以用短划分开。例:汉语拼音的 liánzìfú (连字符),通用拼音拼为 lián-zìh-fú 。 一般如果单词的音节可能不明,也可以用撇号分开音节。例“Jian”难以看出是“吉安”或“简”,可用“Ji'an”表记。 =='''规范化'''== 1977年9月7日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雅典)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学上是完善的,于是推荐用该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的国际标准。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出通知,以汉语拼音方案的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发出国际标准ISO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文件,也规定拼写汉语以汉语拼音为国际标准。从此汉语拼音方案广泛通行于世界各国。藏书量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首先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字的译音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学者为了在科技文化、学术资料交流方面与世界接轨,便于国际化,信息化,经过长期酝酿,充分考虑,于1999年由台湾当局行政主管部门议决,采用大陆的汉语拼音法,并拟定于两年后,将汉语拼音列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当时,港澳各大报刊都报道了这一消息。 2000年台湾大选之后,有少数人主张改变过去的决定,要求用通用拼音来取代汉语拼音,于是在台湾触发了异常激烈的持续几个月的引人注目的“拼音大战”。当时,台湾以及海外的很多学者都是反对以通用拼音取代汉语拼音的。他们认为原计划是经过许多专业人士的研究讨论而作出的决定。汉语拼音方案世界通行,[[国际公认]],采用它,便一通百通,在信息公路上可通行无阻,而通用拼音则从学理上看,尚不成熟,还有待检验,且无通用价值可言,采用它将陷入难以走出台湾的窘境。 =='''优缺点'''== 当初设计通用拼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贴近台湾人的发音习惯,并去除汉语拼音中不符合英文读写习惯的声母( x、q ,因为x在英文中一般拼作ks、q拼作k)。对于完全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的外籍人士而言,可能比较容易阅读。但jh(相对于汉语拼音的zh)在英文中完全没有此种拼法,导致发音的困难(汉语拼音的zh则在韦氏音标中有此音)。 去除了 x、q ,分别以 s、c 取代的结果,却也造成 s、c 用于两个以上声母的情形,增加区分麻烦。例如,在汉语拼音中拼为 xi 的,在通用拼音中拼为 si ;但在汉语拼音中拼为 si ,在通用拼音中只好改拼为 sih 。看到 s 的时候必须根据后方的韵母去判断。 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中皆以连韵eng 结尾的“风”、“瓮”音,在台湾普遍有念成连韵ong结尾的现象。通用拼音将feng、weng改拼为fong、wong,不过其他辅音(声母)开头的仍以eng 结尾,因而存在拼法不一致的问题,学习者必须当作特例记忆。 2008年9月16日,台当局“行政院跨部会会议”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提案,确定未来中文译音政策将改采汉语拼音,不再使用民进党政府6年前决定的通用拼音。持续多年的两岸“拼音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参考资料'''==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通用拼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