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27.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道德经:上善若水 的原始碼
←
道德经:上善若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上善若水==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ref>[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102—102]</ref>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中文名 [[上善若水]] 典 源 《道德经》第八章 作者 [[老子]] 喻 意 善利万物而不争 方 式 比喻 类 型 [[ 哲学思想]] [[File:77c6a7efce1b9d168690a5ddfadeb48f8c546432.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77c6a7efce1b9d168690a5ddfadeb48f8c54643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77c6a7efce1b9d168690a5ddfadeb48f8c54643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原文==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744883/ceb31biZgn1_v0rMcO4AypVMDzI26Oxde-83GV7pVbDp-4jDPBG2GfCZ757TOkmb0WyjTDyXiVDFOmhZ | 道德经网,引用日期2016-07-16] </ref> 同[[诸葛卧龙]]所注[[《人力无为》]]。人意争万物而不让,取万物之所善,故几于盗矣。居福地,心魔渊,与伪善,言伪信,政自治,事利能,动善时。夫无不争,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File:3b292df5e0fe99256dd2942034a85edf8cb171e0.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b292df5e0fe99256dd2942034a85edf8cb171e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20,h_220,limit_原图链接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b292df5e0fe99256dd2942034a85edf8cb171e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20,h_220,limit_ 图片来源百度]]] ==译文==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译文==: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相争。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人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 ==参考==:[[《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群言出版社, 第八章《水》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Update: 水乃天德之象。(《[[庄子]]*外篇》第一十五章[[《刻意》]]) ==引语==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 [[File:8326cffc1e178a827fb276a1f603738da977e821.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326cffc1e178a827fb276a1f603738da977e82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20,h_220,limit_1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326cffc1e178a827fb276a1f603738da977e82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20,h_220,limit_1 图片来源百度]]] ==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非常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744883/7dc6pKILMCtOyLByYrcOkpCtlBqmm51ICxpYghVxuQ9PADNsCYrpxOoY-d7nbogOE7Vp8ibq5qamVCzOH0Avn7p1 | 豆丁网.2013-02-02,引用日期2016-07-16] </ref>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出处==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h0847cbiolb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
返回「
道德经:上善若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