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78.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遥想草庐(左德浩) 的原始碼
←
遥想草庐(左德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遥想草庐'''<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3720090/pexels-photo-2372009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遥想草庐》'''是[[中国]]当代作家寇玉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遥想草庐=== 悠悠白河水,巍巍伏牛山。盆地有高岗,卧龙居其间。三顾成佳话,一对汉祚延。人岂胜天意,思来恨绵绵。 01 提起诸葛亮,南阳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说到躬耕地,南阳人的委屈状义愤填膺。然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沽名钓誉者自可以凭自己的无耻卑鄙继续沽名钓誉,孤高自诩者也可以凭自己的特立独行遗世独立。其实,我们大可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胸怀来看待这一问题,就像我们自己作为一个村民,曾经耕耘过哪块土地,有时候需要依据生产队[[集体]]或掌权者的[[意志]]来[[决定]],有些地我们曾经耕种过如今归别人耕种,有些地原来别人在耕种如今又归了我们,这些土地以后谁来耕种又不是我们所能决定了的。 那么,谁又能保证,山东青年诸葛亮,在十七岁开始结庐躬耕的时候,[[选择]]一处地方之后,会不会突然发现,这里不宜耕种,另外选择其他的躬耕之处呢?何况,故居只是故居,草庐也不过是人生前进路上的一处驿站。过去,孔明的先人远在山东琅琊。现在,孔明的后人也散落浙江兰溪之地。无论南阳郡还是曾经的南阳县,都不过是诸葛亮曾经留下脚印、历史的尘埃又淹没了这些脚印的[[地方]]。 中国的“中”来自中原,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中原,南阳是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荆楚、江浙的主要农作物是稻米,中原和中原以北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旱田和水田的耕作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处?是在种稻米还是种小麦等农作物呢?这也是值得后人思考和研究的。 当然,跟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走到豫章郡,从北走到南,又从南走到北的诸葛亮,是既能吃稻米,又能吃面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02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曾经躬耕居住的草庐,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刘禹锡一篇《陋室铭》的短文,更加天下闻名。南阳和西蜀,也因而饮誉其中。 印象中,小时候,南阳人习惯把当地的武侯祠叫做“诸葛庵”,这自然是以诸葛亮曾经居住的草庐命名的。所以,“草庐”也好,“茅庐”也好,“诸葛庐”也罢,“诸葛庵”也罢,都是指诸葛亮曾经短暂居住的一处陋室。那里,最初应该的确是诸葛亮生前的居住地,而不是被后来成为“武侯祠”的纪念诸葛亮的场所。此处后来又建造成武侯祠,只是为了纪念诸葛武侯曾经在此躬耕,就如同后来建造名人故居和纪念堂类似。 很多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其实对“庵”这个事物并不陌生。最初的“庵”,并不像现在的“尼姑庵”“水月庵”“净土庵”,并非宗教场所或看破红尘的女士修行之地,而是一个陈设简陋,取材方便,建设简便的简易建筑。比如菜农在瓜地边建起的看瓜的临时的瓜庵,那是用一些木棍、竹竿插在地上,用绳子或铁丝固定成屋顶的形状,再用草或席子围起来,留下一头做门洞,挂上一个简易的帘子。北方人夜里看棉花,大约也会建造这样的“庵”,晚上钻在里边,还有防寒的作用。这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半坡氏族那些简易的房子。初来乍到,开始躬耕生活的诸葛亮,大约当时来不及建造更好的房子,就先在卧龙岗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庵”,也就是他最初定居卧龙岗居住的“草庐”吧! 当然后来,诸葛亮要娶妻,还要带着弟弟、弟媳生活,应该会建造更多、更好一点的房子。杜工部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诸葛亮不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但是基本上要做到“安居乐业”,是他作为丈夫和哥哥应尽的责任。 03 人是混圈子的,诸葛亮也一样有自己的亲友圈,朋友圈。从古至今,没有人指摘诸葛亮的人品有瑕疵。那么,在我看来,诸葛亮不可能是一个见利忘义、卖主求荣、背刺亲友的名利之徒,他不会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拿自己的道德品质开玩笑。 很遗憾的是,不知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跟诸葛玄的生活得到了刘表的照顾,给诸葛亮安排了一个豪华亲友圈,还让荆州牧刘表做了诸葛亮妻子的姨夫。如此以来,诸葛亮出山之后,如果帮助刘备谋夺荆州,出卖自己的所谓“姨夫”刘表,首先自己就成了一个不义之人。这是很为人看不起的,就是放在现在,所有人也都会立刻站在他的对立面。那么,他的“人设”很快就崩塌了,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成为过街老鼠,如何能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呢?历史更不可能帮他“洗白”,成就他后来光辉伟岸的形象。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将大打折扣,也有可能像秦桧一样遗臭万年。倘若诸葛亮真是如此不堪的诸葛亮,还会有现在的南阳襄阳之争吗? 变动的历史版图和行政区划,不[[完整]]的[[历史]]史料,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曲解,一些着眼经济的[[行政]]运作,一些降低[[格调]]的泼妇骂街,更让真正的躬耕地盖上了一层迷雾。 事实上,诸葛玄死后,葬在南阳郡内的今平顶山境内,也没见刘表有什么[[表示]]。诸葛亮理应是给诸葛玄守过一段[[时间]]墓地的,生前他的叔父基本是把他们兄弟当儿子养的。为叔父尽孝是他的反哺之义。 真相,需要更多的辩论、史料、文物、时间来验证,也或者,我们会[[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讨论躬耕地,一个根本的原则是拿事实说话,不要被情绪和利益左右,更不能被政治和经济裹挟。 04 [[经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东汉末年的全国历史人口创了新低。曹操说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诸葛躬耕的时间,一些豪强正在被新势力消灭,曹操、袁绍、江东孙氏父子等势力正在日益壮大。 这时候,无论诸葛亮在哪里躬耕,军阀只会撵着军阀打,曹操会征袁绍、征袁术、征刘备,却不会去征伐一个躬耕的农夫。所有的大小军阀都不可能去关注一个乡野村夫诸葛亮,虽然他自比管仲乐毅,但“时人莫只许也”,只当遇到了一个疯子,只会一笑而过。再者,诸葛亮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狭隘的农民,他会游历天下增长见识,军阀打过来的时候他也会跑会[[躲避]]。不论[[生活]]在哪块地域,他都能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生活下去。 诸葛亮的老家在山东,诸葛亮的祖上食汉禄,山东是一个出圣人也出杰出军事家的地方。诸葛亮有自己的文化浸润,也有[[自己]]的乡土[[情结]],更有报国安邦的宏伟志向。家乡远在山东,兄长和继母去了江东,叔父就葬在如今的平顶山诸葛庙社区,刘表又不是自己想要投效的明主。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刚刚失去依靠的诸葛亮,要选择一处地方归隐,究竟该何去何从。 05 诸葛亮不是一个被生活打倒,悲观厌世选择躺平的青年,他自比管仲乐毅,有匡扶天下之志,是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 他的归隐,是要蓄才干、待天时、寻动机、择明主、展抱负、安社稷的。因此,接下去的躬耕生活,是他成才的摇篮,也是他一生事业的开端。那么,从哪里开始呢? 后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事实上,诸葛亮的眼光瞄向了南阳,也选中了南阳这个地方。按照他的志向,早早晚晚,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他不可能选择一处偏僻的地方去偏安。即便后来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那也只是他兴复汉室计划的一个早期组成部分。 当代的襄阳和南阳,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副中心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却比南阳早得多。地处中原边缘的南阳,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先后被开封、郑州、洛阳边缘化了,但这并不能否定南阳辉煌的过去。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说的南阳,南阳的祖上,也是曾经阔过的。 南阳是如今地理上的中国之“中”,是古申吕之国,是战略要地,是中原的西南地理边界,位于秦岭余脉,又是淮河的发源地,西当秦岭,东倚桐柏山,北障伏牛山,南有大洪山、荆山、桐柏山,中部形成了一个盆地,南阳城就坐落在这个盆地之中。 从南阳城西出武关,可到达关中;向北,经石桥、皇路店的宛洛古道直通洛阳;向东,过桐柏、信阳便进入古徽州地界的东吴地面;向南,白河水汇入汉江,转而入长江,旱路也可以直下荆襄、潇湘、巴蜀地区。四面环山,又有隘口,这是一处四通八达的战略咽喉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西汉高祖从南阳入关中夺天下,东汉光武帝自南阳起兵中兴汉室,南阳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发达的商业、科技、文化,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都让这个地方,对东汉末年力图有所作为的诸葛亮有独特的吸引力。 那么,诸葛亮又怎会弃南阳不顾而另觅当时人烟稀少、野兽横行的荒山野岭呢?那是要做真正的隐士,还是要以身饲虎狼?何况,诸葛亮拖家带口,他不可能不为自己的亲人考虑,不可能也让他们置身绝境之中。 06 今日的卧龙岗,固然已经被城市包围,也被周边林立的高楼衬托得失去了高度。但彼时的卧龙岗遥连嵩岳,北障紫峰,在白河边形成了龙饮淯水之势,又因刘秀传说而得名,北边就是传说中百里奚曾经居住的麒麟岗。对于五行八卦、奇门遁甲无所不通的诸葛亮,对于风水、地脉一定有所研究,对于居处一定经过精心的选择。 卧龙岗的景观,正符合《三国演义》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等的地域特征。站在岗上,可以俯瞰昔时的南都城全景,也能够洞察远来兵马的异动,自然能够从容地进退。曹操征张绣,又或孙坚战黄祖,又跟诸葛亮的什么有什么相干呢?大不了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游历和访友行程,走前还可以把弟弟、妻子安置在一个远离战火的偏僻的地方,比如紫山上的凤雏台附近。 于是,从公元197年到207年,诸葛亮选择在卧龙岗结庐而居,隐居求志,躬耕陇亩,研读兵书,钻研科技,夜观星象,等待天时,也等待明主的到来,等待一场令天下动容的伟大际遇。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他的等待,终究没有被辜负。他的光彩,终究不会被湮没。他的草庐,也终究名动天下,载入了史册。 后记 自信满满、言之凿凿的南阳人,为什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躬耕地之争中失去了先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气候的政治风向决定的。 大家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期。曾经,人们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时候不仅“批林批孔”,也批判跟劳动人民阶级不一致的封建士大夫。当是时,南阳[[印制]]的《诸葛亮》小传等一些小册子,不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这有点那个时代跟诸葛亮划清界限的意思,其实那时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划清界限的也很常见。可是后来,别有用心的人,就以此为根据,用我们的“矛”攻击我们的“盾”,否定卧龙岗诸葛躬耕地的地位。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南阳人太“实诚”。有人借口要到卧龙岗学习,我们把自己的很多宝贝无私他拿出来让他们拍照、拓印,给人家造假创造了条件,而且还要扶上马送一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别人造景区,蒲山镇的青年去给人家刻石狮子,这曾经登载在当地的报纸上。这些做法,也让我们后来陷入被动。实在的南阳人,从来没有因为南阳有凤雏台遗址抢过庞统,外地人却不一定有南阳人的实诚。这种对比的结果,也让我们觉得有点煞风景。 第三个原因,应该是官方的重视程度不同。很长时间以来,南阳的躬耕地[[宣传]]都是[[民间]]自发的活动,[[政府]]没有[[参与]],甚至至今也鲜见政府行为。可是,我们的邻居就不一样了,官方不遗余力,四处公关,至今人家对[[旅游]]推介的[[重视]]力度、跟进举措也远非南阳所能及。如此一来,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现在,还有人攻击我们的卧龙岗文化园。我们不知道,有了国家级文物武侯祠之后,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建设一个纪念诸葛亮的公园呢?事实上,不仅北京有中山广场,南阳还有张仲景文化园、百里奚公园,漯河有许慎文化园。全国这样的广场和公园应该很多。 那么天知道,以后,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的茅庐该往何处安放?子孙后辈是不是再也不知道“南阳诸葛庐”,真的以为“三顾在襄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还是写下《红楼梦》的曹雪芹当初看得真切、[[透彻]]。 出师未捷身先死,是诸葛亮的遗恨。进退失据悔当初,是南阳人的[[遗憾]]。<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3437727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左德浩,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青作协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任职于南阳市第十一小学,喜欢读书思考,行走红尘,静观人生。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遥想草庐(左德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