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17.1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邓青云 的原始碼
←
邓青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邓青云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 圖像 = [[File:11385343fbf2b2113f1d1b10c78065380cd78eb9.jpg|缩略图|邓青云|center|[https://gss0.bdstatic.com/-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2dc592b5bbfd5266a72b3b129323f016/11385343fbf2b2113f1d1b10c78065380cd78eb9.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OLED之父 | 出生日期 = 1947年(丁亥年) | 國籍 = [[美国]] | 别名 = | 職業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OLED之父 </br>沃尔夫化学奖。 }} '''邓青云''',<ref>[http://funsom.suda.edu.cn/ca/23/c4600a51747/page.htm 邓青云 教授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2017-07-21</ref> (1947年 - ), 出生于[[香港]],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被誉为"OLED之父" 。 1970年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理学士学位,1975年获康奈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柯达研究实验室开始从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电子应用设备开发。2006年,邓青云博士因为其在有机发光二极体和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上取得的开创性的成就被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邓教授与[[芝加哥]]大学的[[斯图尔特·赖斯]]教授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克里兹托夫·马特加兹维斯基]]教授共同获得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的沃尔夫化学奖,这是在化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性大奖。,1947年出生于英属香港,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被誉为"OLED之父" 。<ref>[http://www.subaonet.com/2019/0927/2557886.shtml 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者邓青云:为苏州培育OLED青年英才 ]苏州新闻网,2019-09-27</ref> == 人物简介 == 邓青云教授于1947年在香港元朗出生。他在元朗公立中学及英皇书院接受中学教育,于1967年离开香港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学士课程。他在1970年以一级荣誉取得化学理学士学位,然后在康奈尔大学Andreas C. Albrecht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研究,并于1975年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柯达研究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科学家,并展开了他在柯达31年的研究生涯。邓教授在2003年获命名为柯达研究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他于2006年从柯达荣休后,成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Doris Johns Cherry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邓青云教授于201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既是高等研究院东亚银行教授,亦是计算机工程学系、化学系及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邓教授于2011年荣获沃尔夫化学奖。他亦获选为港科院创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研究成果 == 邓教授在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研究成果,他发现了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并在发展OLED显示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业界广泛的承认。 邓教授是早在1979年就发现了OLED。那是1979年的某一天晚上,邓教授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于是就返回实验室。他发现在黑暗中有一个亮亮的东西,原来是一个作实验用的有机蓄电池在发光。由此展开了对OLED的研究。 1987年,邓青云和Vanslyke 采用了超薄膜技术,用透明导电膜作阳极,AlQ3作发光层,三芳胺作空穴传输层,Mg/Ag 合金作阴极,制成了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990 年,Burroughes 等人发现了以共轭高分子PPV 为发光层的OLED,从此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OLED 研究的热潮。邓教授也因此被称为"OLED之父"。 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是一项基于有机薄膜(作为电激发光体)的自有光源显示屏技术,其能耗非常低。与液晶相比,具有众多的优点。如超薄-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超轻;广视角;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刷新速度快-是液晶的1000倍;高清晰;低能耗;低温特性优点-零下40度下性能依然良好;制造成本低;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即屏幕可以卷曲)等,被认为是显示技术的未来。 OLE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领域包括:商业领域如POS机和ATM机,复印机,游戏机等;通讯领域如手机,移动网络终端等;计算机领域如PDA, 商用和家用计算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如音响设备,数码相机,便携式DVD;工业应用领域如仪器仪表等;和交通领域如GPS,飞机仪表等。 == 相关报道 == [ "中国能把OLED做得非常便宜,就像光伏行业一样。"邓青云预计,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 25年前,邓青云发现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今天,他预计中国有机会在AMOLED产业化过程中实现赶超。 在2014中国(上海)平板显示会议期间,"OLED之父"邓青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表示,五至十年内,AMOLED将可以做得比液晶面板更好、更便宜,而[[中国]]能够把AMOLED做得更便宜,因此应该聚焦产业化。 1947年出生于香港的邓青云,曾在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柯达研究实验室做研究科学家。1979年,他发现了OLED,因而被称为"OLED之父"。2011年,邓青云与两位同行共同获得了沃尔夫化学奖,这是在化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性大奖。 中国正涌现一轮AMOLED的投资热潮。邓青云说,天马、京东方、维信诺和TCL等中国企业投资AMOLED,但AMOLED需要许多研发,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例如,AMOLED电视还有很长的成熟期,尽管三星、LG等都想解决。另外是成本问题,但AMOLED一定会降到和液晶一样的成本。液晶面板好,未来AMOLED面板会更好、更便宜。 "中国能把AMOLED做得非常便宜,就像光伏行业一样。"邓青云预计,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在下一个显示时代,中国大陆能否缩短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差距?邓青云语气坚定地说"一定可以",因为中国的研发实力在增强。他认为,日本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目前只占一成份额,未来主要是韩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之间的竞争。中国大陆的行业地位在上升,今后将会超越台湾地区。 维信诺的代表在当天的会议上表示,正在布局AMOLED专利,以避免专利纠纷。邓青云认为,专利不会构成中国发展AMOLED的障碍,因为一些专利"未来"会过期。 目前三星在全球AMOLED市场一马当先,在量产工艺、技术专利上已构成壁垒。但是,邓青云认为,AMOLED的设备及技术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有,中国有钱就可以去买。韩国开发的是工艺,所以中国可以发展工艺,技术秘密(know how)是不能通过专利来保护的。 过去几年,中国在高世代面板上投入巨大,预计到2015年将有9条8.5代液晶面板线投产。邓青云认为,这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能赚到钱就可以,但靠政府投资发展可能不是很好。另外,中国投资了很多液晶生产线,也许几年后,一些公司会成功,一些公司会失败。 当天,京东方、维信诺介绍了在柔性显示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们已分别研发出9.55英寸和3.5英寸的柔性AMOLED显示屏。邓青云冷静地说:"十年内,柔性显示都不可能量产,可能要花更长时间。"他指着本报记者手中握着的手机说,这需要摔不坏,但不需要柔性,柔性显示普及可能需要开发另外一些新的应用领域。 邓青云说,韩国、台湾地区都在发展柔性显示,中国大陆仍处于追赶阶段。他认为,中国应该把焦点放在产业化上,侧重于AMOLED在智能手机等大规模的应用上。目前三星占了全球AMOLED市场九成份额,经过追赶,未来中国有可能占五成份额。 == 社会荣誉 == 邓教授是美国物理学会和国际信息显示学会的会士(Fellow)。他获得柯达资深高级研究员、柯达杰出发明家等称号,并获得过柯达和信息显示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和罗切斯特知识产权法协会的多个奖项。他在太阳能电池、静电照相和OLED方面拥有70项美国专利,并发表过70多篇学术论文。邓教授还是多个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2018年5月,邓青云获颁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 家庭生活 == 邓教授出生于香港元朗,凭借个人的天赋和勤奋,取得了成就。邓博士已婚,育有一儿一女。他的太太是纽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教授。邓博士个子不高,但是网球打得非常好。他爱好阅读。 == 人物评价 == 邓青云为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其研究领域是关于有机半导体为基础的电子设备,他以有机光电子学的研究闻名全球。(人民网评) == 视频 == 邓青云OLED演讲<br> {{#iDisplay:h01632tzhvd|720|480|qq}} == 参考文献 ==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化学家]] [[Category:香港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邓青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