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3.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邵荃麟 的原始碼
←
邵荃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邵荃麟.jpg|350px|缩略图|右|<big>邵荃麟</big>[http://daily.cnnb.com.cn/nbwb/res/1/20110529/20091306604655093.jpg 原图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1-05/29/content_327679.htm 来自 宁报资讯 的图片]]] '''邵荃麟'''(1906年-1971年),原名邵骏远,曾用名邵逸民,笔名变磷,浙江慈溪人,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ref>[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9-22/6614635.shtml 《邵荃麟全集》出版 曾为左翼文学家(图)],中国新闻网,2014-9-22</ref>。 ==人物介绍== 邵荃麟,出生于四川重庆。原名邵骏远,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笔名荃、力夫、契若。中国文艺理论家、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34年任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同年,被捕入狱。1937年经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 荃麟于1936年前后开始文学写作和翻译,早期作品有《糖》、《车站前》等,作品内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邵。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先后在杭州、金华、丽水等地参与领导抗日宣传和文化工作,并编印刊物。主编《东南战线》,并为《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改进》、《抗战戏剧》等刊物撰写文章,创作了四幕话剧《麒麟寨》等作品,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转移到桂林工作,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组组长,主编《文化杂志》,创办《青年文艺》,积极扶持文艺新作,对青年作者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创作集有:短篇小说集《英雄》(1942)、《宿店》(1946)、独幕剧集《喜酒》(1942)等,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抗日战争胜利后转赴香港,任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文委委员、工委副书记,后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文委书记。主编《大众文艺丛刊》,参与领导香港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运动,积极从事文艺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了大批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回大陆参加祖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中共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兼教育处处长。1953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作协创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等。 1962年7月,他在大连主持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强调“现实主义深化”,提倡人物形象多样化,除正反两类人物形象外,还应该写中间状态的人物。这对于克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浮浅单调现象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却因此受到公开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于1971年6月10日含冤病死狱中。 1971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ref>[http://news.cntv.cn/2013/05/27/VIDE1369640041313658.shtml 1971年6月10日 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邵荃麟去世],央视网,2013-05-27</ref>。他是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作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英雄]]》、《宿店》、《喜酒》,[[剧本]]《麒麟寨》,翻译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阴影与曙光》等。出版有《邵荃麟评论选集》。 ==视频== ===<center> 邵荃麟 故乡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浙江宁波慈溪市</center> <center>{{#iDisplay:b305977pkyt|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作家]]
返回「
邵荃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