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0.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郑从谠 的原始碼
←
郑从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郑从谠.jpg|250px|缩略图|右|郑从谠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郑从谠图 原图链接]]] '''郑从谠'''({{bd|?||887年|catIdx=Z}}?<ref>郑从谠于887年被罢相后不久过世,故似卒于887年,但并不完全肯定。</ref><ref name=NBT63>[[:s:新唐书/卷63|《新唐书》卷六十三]]</ref>),字'''正求''',[[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两度拜为[[宰相]]。 == 家世和早期仕途 == 郑从谠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祖父[[郑余庆]]在[[唐德宗]]及其孙[[唐宪宗]]年间为宰相,父亲[[郑澣|郑-{澣}-]]虽然未曾拜相,长期任朝廷官员,于[[开成]]四年(839年)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享年六十四岁。郑从谠有三兄[[郑允謨]]、[[郑處誨]]、[[郑茂休]],都是朝廷官员。他的三重堂弟[[郑延昌]]后来也成为宰相。<ref name=BT158>[[:s:舊唐書/卷158|《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ref> 郑从谠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初任[[校书郎]],历任拾遗、补阙、尚书郎、知制诰。宰相[[令狐绹]]、[[魏扶]]都是郑-{澣}-主持科举时的门生,出于感激而张扬郑从谠的声誉,郑从谠被提拔为中书舍人。<ref name=BT158/><ref>[[唐宣宗]]年间,令狐绹于850-859年间拜相,魏扶于849-850年(这一年他过世)期间拜相,这为他们提携郑从谠仕途划出了一个时间范围。见[[:s:舊唐書/卷172|《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令狐绹传》)和[[:s:資治通鑑/卷248|《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s:資治通鑑/卷249|卷二百四十九]](记载魏扶拜相期间)。</ref> == 唐懿宗年间 ==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郑从谠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又转刑部,又改吏部。六年(865年)二月,考宏词选人。他选拔官员得当,眼看即将拜相,但因拒绝权臣请托,七年(866年)三月被出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上柱国]]、'''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任职一年有余后,他请求回京,未获准,十一年(870年)十一月改检校户部尚书,兼[[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军节度使]]。因兄[[郑处诲]]卒于宣武军节度使任上,他不于公署举乐,友悌知礼操履如此。他管治宣武时政声良好,当权者怕他被提升,<ref name=BT158/>十二年(871年)十二月,他被调任[[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ref>[[:s:舊唐書/卷19上|《旧唐书》卷一十九上]]</ref>在广州期间,他几无可用的军队,北面也无援军,却要应对南诏蛮的侵扰。他招募獠人土豪,任以军务,因而尽管叛军人多势众,广州也得以安定。<ref name=NBT165>[[:s:新唐書/卷165|《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ref> == 唐僖宗年间 == === 第一次拜相前 === 十四年(873年),唐懿宗崩,子唐僖宗继位。<ref name=ZZTJ252>[[:s:資治通鑑/卷252|《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ref>郑从谠不想再呆在岭南,屡次上表,宁可在东都[[洛阳]]保有荣衔任散职。[[乾符|-{乾}-符]]元年(874年)五月,僖宗召他回长安,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刑部尚书改任为刑部尚书。<ref name=BT158/>四年(877年)正月和五年(878年)三月,再考宏词选人。九月,郑从谠在吏部尚书任上被任为中书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ref name=BT19-2>[[:s:舊唐書/卷19下|《旧唐书》卷一十九下]]</ref><ref name=NBT9>[[:s:新唐書/卷9|《新唐书》卷九]]</ref><ref name=ZZTJ253>[[:s:資治通鑑/卷253|《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ref> === 第一次拜相 === 郑从谠第一次拜相任内的作为没有太多记载。当时,河东屡为兵变所苦,还有被[[沙陀]]都督[[李国昌]]及其子[[李克用]]率领的叛军攻打的危险。<ref name=BT158/>[[广明]]元年(880年)二月,节度使[[康传圭]]死于兵变,朝廷决定让宰相镇守,任当时被称为“[[开府仪同三司]]、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充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ref>《旧唐书·僖宗纪》作三千户,此从诏书。</ref>的郑从谠为检校[[司徒]]、<ref>《旧唐书·僖宗纪》作检校司空,此从诏书。</ref>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充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兼代北行营招讨供军等使,<ref name=BT19-2/><ref name=NBT9/><ref>[[:s:授郑从谠河东节度使制]]</ref>允许他自己选择参佐。郑从谠因而奏请很多名士为幕僚,奏长安令[[王调]]为副使,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崇龟]]为节度判官、度支判官、检校吏部郎中、御史中丞,前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赵崇]]为观察判官,前进士[[刘崇鲁]]充推官,<ref>[[:s:舊唐書/卷179|《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ref>前左拾遗[[李渥]]充掌书记,前长安尉[[崔泽]]充支使,他的幕府因而被称为“小朝廷”。<ref name=ZZTJ253/> === 拜相间隙 === 回到河东的郑从谠外表温和,实则多谋善断,能觉察兵变计划并诛杀谋划者,并安抚余众。如旧府城都虞候[[张彦球]]为同僚所迫参与了杀死康传圭的兵变,郑从谠不但安抚他,还委他以军权,遂得其效死力。<ref name=BT158/><ref name=ZZTJ253/> 十二月,长安受到农民大军[[黄巢]]进攻的威胁,僖宗差供奉官刘全及慰谕郑从谠,郑从谠奉诏遣牙将论安、后院军使[[朱玫 (唐朝)|朱玫]]率步骑五千随[[夏绥节度使]][[诸葛爽]]南下尽力协助保卫都城,但未及相助,长安已陷落。论安率师入关至阴地,带着数百士兵擅归,郑从谠集诸部校斩之于鞠场,再将兵众交给朱玫勤王。黄巢夺取帝位,称大齐皇帝,但郑从谠和其他唐将继续抵抗。<ref>[[:s:舊唐書/卷182|《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ref>[[中和 (唐朝)|中和]]元年(881年),郑从谠被加侍中、行营招讨使,五月,李克用称帮助朝廷,募达靼万人趋[[代州]],请求郑从谠让他南下行过河东。郑从谠除了给李克用粮料和钱千贯、米千石外,拒绝补给他的军队,塞石岭关,李克用不得前,抄近路到太原,营于城下五日,索要粮赀,郑从谠不答,李克用大掠,还屯代州。<ref name=HFD25>[[:s:旧五代史/卷25|《旧五代史》卷二十五]]</ref><ref>[[:s:新五代史/卷4|《新五代史》卷四]]</ref>郑从谠遣大将王蟾、薛威出师追击,并求援于振武节度使[[契苾璋]];契苾璋率[[突厥]]和[[吐谷浑]]军队来援,李克用北撤,又攻取[[忻州]]。<ref name=BT19-2/><ref name=NBT218>[[:s:新唐书/卷218|《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八]]</ref><ref name=ZZTJ254>[[:s:資治通鑑/卷254|《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ref> 中和二年(882年),契苾璋得到当时在[[成都]]的唐僖宗授权,攻打李克用,僖宗还命郑从谠协助。<ref name=ZZTJ254/>十月,[[岚州]]刺史[[汤群]]因倚仗沙陀,被朝廷怀疑,调为[[怀州]]刺史,郑从谠遣人将官告授汤群,汤群怒,杀使者,据城,接纳沙陀人。郑从谠遣张彦球率兵讨之。但同月,讨黄巢军的行营都监[[杨复光]]说服朝廷征募沙陀以击败黄巢。诸道行营都统宰相[[王鐸 (唐朝)|王铎]]以僖宗名义赦免并召李克用加入朝廷军,并下令郑从谠勿干涉。李克用率军南下时,仍命军队绕开太原,亲自与数百骑去太原向郑从谠道别。郑从谠也不肯借道,李克用军挨着太原扎营,跟随的数骑喊道:“我们要西行了,要和公说句话。”以币马给郑从谠,郑从谠登城慰勉,也以名马、器币、粮食、军器相赠。李克用随后继续南下加入朝廷军对抗黄巢。<ref name=BT19-2/><ref name=HFD25/><ref name=NBT218/><ref name=ZZTJ255>[[:s:資治通鑑/卷255|《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ref>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唐军在李克用的贡献相助下收复长安后,李克用短暂回到代州,但很快僖宗下诏褒奖他,五月任为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奉诏,将河东让给李克用。<ref name=HFD25/>郑从谠被改任东都留守、检校[[司空]]兼侍中,同月又被任为司空、[[门下侍郎]],再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行经[[绛州]],依附刺史[[唐彦谦]],留驻数月。七月,奉召到行在。<ref name=NBT63/><ref name=BT19-2/><ref name=NBT9/><ref name=ZZTJ255/> 郑从谠与同宗[[凤翔节度使]][[郑畋]]被黄巢军称为“二郑”,唐朝得以复振也是这两位儒帅之功。<ref name=BT158/><ref name=NBT9/> === 第二次拜相与过世 === 之前张彦球守城有功,得郑从谠累奏为行军司马,郑从谠再度拜相后,用为金吾将军,累任郡刺史。先前郑从谠在[[绛州]]时,唐彦谦判官[[陆扆]]嗜学有才思,郑从谠每天与之谈宴无间,于是在朝上称赞他,使之位至高官。<ref name=BT158/> 曾改任[[司徒]]。[[光启]]二年(886年)二月,郑从谠被加侍中、守[[太傅]]。光启三年(887年)三月,请辞,<ref name=NBT9/>改[[太子太保]],当时并无[[皇太子]],故完全只是荣衔。<ref>[[:s:資治通鑑/卷256|《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ref>他不久去世。<ref name=NBT63/>谥'''文忠'''。<ref name=BT158/> == 子孙 == 子[[郑璘]],字華聖。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reflist|2}}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olumn-width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郑从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