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0.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郑伟安 的原始碼
←
郑伟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郑伟安,1952年5月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简介== 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留校工作。1984年获法国国家博士,1986年在华东师大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郑伟安自2000年6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Infobox person | 姓名 =郑伟安 | 图像 =[[File:郑伟安.jpg|缩略图|郑伟安]] | 图像说明 = [http://a1.att.hudong.com/37/37/01300000287245126958375215922.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pics?query=%D6%A3%CE%B0%B0%B2&p=&w=06050700&interV=kKIOkrELjboJmLkElbYTkKIKmbELjbkRmLkElbk%253D_1893302304 来自360网]]]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知名于 = 黎曼流形上的鞅收敛性问题 <br> }} ==人物生平== 1980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学位。 1981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进修。 1984年获法国国家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1990年起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 1997年后定期回国.。 2000年起任华东师大紫江教授讲席.。 2007年起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八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聘任岗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研究方向== 郑伟安教授长期从事概率论、鞅论、随机微分几何、随机力学、对称马称科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贡献== 撰有论文《黎曼流形上的鞅收敛性问题》、《扩散过程的紧性准则及其在随机力学中的应用》等。早期工作中的MEYER-ZHENG 弱收敛拓扑以及LYONS-ZHENG 的对称马氏过程分解,都已成为国外出版专著中的经典结果,前者曾在198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后者是牛津大学教授LYONS 五年前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三个主要成果之一。 先后访问了德国比尔费尔德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图卢斯大学、法国巴黎十三大学等,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为了配合华东师大统计系的学科特点,郑伟安教授把研究方向从随机过程的纯理论研究转为过程统计与金融数学,他的研究课题不但有理论价值,应用性也很强。郑伟安教授任紫江讲座教授以来,以华东师范大学署名发表的论文有10篇,均被SCI收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郑伟安教授最近与他指导的博士生刘伟、黄旭东证明了股票市场上通用的技术分析指标可以从现有的股价流行模型,例如Black-Scholes模型,GARCH模型,随机波动率等模型出发,用平稳过程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文章将在Physica A杂志上发表。郑伟安与他的学生们发现,在股票市场里那些最重要的技术指标都是平稳过程或其函数变换,给股价的技术分析建立了一个理论依据。他们的结果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人物故事== 早上6点,天空放出第一缕白,郑伟安准时起床。简单洗漱之后,下楼到指定位置等6点45分的班车,赶到距住所50公里远的华东师范大学新校区,开始一天的生活。 如果不是去年7月份因放弃美国加州大学的"金饭碗"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郑伟安的生活将与任何一位朴实平凡的教授无异,很少有人会将其与30年前家喻户晓的"大红人"--小木匠数学家联系起来。郑伟安自己亦然。年轻时身上的传奇色彩已随时光流逝而逐渐沉淀,过去的经历对他而言已成人生旧事。现在的他,只是希望能"紧紧地抓住命运再次给予他的报答祖国的机会"。 [[File:郑伟安2.jpg|缩略图|郑伟安2]] ===家喻户晓的励志典型=== 生于1952年的郑伟安同千千万万同时代的人一样,初一刚上完,那段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便开始了,于是早早地出了校门。如果不是身患哮喘,郑伟安将会投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那么他的命运也将截然不同。 赋闲在家,太多的时间不知该如何打发,郑伟安找到了最为经济的消磨时光的方式--读书。彼时,由于滞销,上海书店里的书籍都是以斤论价。尽管生性好玩,但在那样的特殊年代下,郑伟安读书效率还不错,在几年时间里,不仅相继学完了初中、高中、大学的各种课程,还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等好几门外语。 1973年,郑伟安被分配到上海市卢湾区瑞金街道房修队,成了一名木工。那时,他已经自学了大学工科前三年的全部课程。热衷于捣鼓无线电的郑伟安本想在这方面继续深造,但每月只有18元钱的工资,继续学习无线电对于他来说过于奢侈。几经权衡之后,他一头扎进了数学。 房修队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凭着一股韧劲儿,郑伟安在工作之余学完了大学数学系要求的全部科目。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还有模有样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并将其通过堂哥交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其襄手中,又无意间被当时师大数学系的教育革命组副组长郑启明看到。辗转之后,郑伟安终被华东师大数学系破格录取,成为该系文革后的第一个研究生。 一时间,大量媒体登门采访。顺理成章地,郑伟安出名了。 与此同时,他还被选为上海市科学大会代表,并于1978年受邀在[[上海]]科学大会上做大会发言。"在会上,我说,我这样一个'小木匠',却想攀登科学高峰,于是'小木匠'成了要跟我一辈子的绰号。"郑伟安回忆道。 媒体以极大的热情将小木匠成长为数学家的故事传播至千家万户,郑伟安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励志典型,"一双双拿着煤铲、握着锄头的手因为他重新伸向了课本",一家媒体如此形容这个励志故事带来的效应。直到这些年,还不时有同行看到郑伟安便激动不已,说自己正是受其鼓舞才踏入数学之门。 这个故事历久弥新,现在,数学家郑伟安爷爷自学成才的事迹还不时出现在小学、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本中。 ===在热闹中保持清醒=== 成名后,郑伟安不仅成了"大红人",也成了大忙人,整日奔波于各种各样的报告会。作报告、讲经验,在中国,这似乎是励志名人的义务。但对于郑伟安来说,这却是一把无形的枷锁,让学术海洋之门的打开变得尤为艰难。 "我那时候很愁,开会一讲就是一下午,我还要花掉上午的时间来做准备"。当时,各地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慕名来请,盛情难却,即使并不乐意,郑伟安还是一次次赴约。在不长的时间内,他一共作了100多场报告会。 所幸,郑伟安并未在热闹中迷失,而是一再自我鞭策。"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年至少要写四篇论文",拿出自学的劲儿,郑伟安果然实践了对自己的承诺,研究生期间,郑伟安完成8篇高质量的论文,而且还于1980年3月通过论文答辩,提前毕业。 毕业后留校任教,郑伟安又获得了赴法进修的机会,并遇到对其有着毕生影响的老师--法国数学界泰斗梅耶教授。这位对中国学生怀着极大善意的老师对郑伟安百般照顾,指导并资助其攻读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还费尽心力邀请到世界各地的名教授担任郑伟安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郑伟安自然也没有辜负老师,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在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拿到学位后的郑伟安又回校任教,这之后,他先后受邀到德国、英国进行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1986年,年仅34岁的郑伟安被华东师范大学再次破格提升为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媒体又一次蜂拥而至。 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并非科班出身的郑伟安一次次享受"破格"待遇,得到的机会、盛赞甚至工资都高于同辈,有些前辈尚且达不到。不知从何时起,"郑伟安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被学校被政策捧起来而已"….诸如此类的说法不胫而走。 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此类事情面前,自然很难做到心如止水、平淡处之,郑伟安也不例外,尽管他骨子里极为随和。 "人家这样说,我当时肯定不服气,我就想让他们看看我是不是真的有真才实学",郑伟安坦诚,这也是其后来选择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彼时,在国外谋取教职并非易事,需要多人推荐,若无真才实学则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推荐。"我那时一出国,一找嘛,也就找到了工作"。 但如今再来回顾这段往事,郑伟安却多了些许庆幸。"如果当年没有出国而是继续在国内开会,那我现在的学问可能还是原地踏步,肚子里也没有多少墨水",郑伟安说道,"如果这十几年没有进步,那别人说我的那些原本是假的也会变成真的了。" ===辞掉"金饭碗"=== 尽管已在美国任教多年,且拿到了加州大学的tenure教职,但郑伟安却一直心记[[中国]]。从1997年开始,他都会利用学术假期定期回国,平均每年有5个月呆在国内。成为特聘专家后,郑伟安索性辞掉了美国的"金饭碗",全职回到华东师范大学。 现在,郑伟安身兼两职,一边担任着金融工程系的系主任,一边还要兼顾一手建立起来的国航运物流研究院。除了给学生上课、进行学术研究外,郑伟安还要负责系里面的学科建设工作。现在的生活,用忙碌二字形容即可,颇爱杯中之物的郑伟安甚至都难得片刻清闲,小酌一番。 这样的工作热忱让身边的人颇为不解,毕竟郑伟安已年届60,到了退休年龄。他的理由却十分简单,"为了还债"。 郑伟安告诉记者,这种说法出自其在法国的导师梅耶教授。"人家对他的好,他会当作自己欠人家的,就像银行账户里的欠款。"梅耶教授总是强调,自己的一生总归要多做一点放贷的事儿,而不是欠太多的款。"对于我来说,我也是要还债,不让自己欠太多的款,国家对我的好,华东师范大学对我的好,我都记着呢。留在国内,我能发挥更大的力量,为什么不回来?" 为此,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现在,国家要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正好这两方面都需要数学,那我就可以把研究工作往这两方面靠。" 在金融方面,郑伟安主要在研究基于随机过程理论的行情软件,同时也在致力于培养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我们国家有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的时间表,但国内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缺,如果不培养起来,金融开放了我们肯定要吃亏的。" 而在物流方面,郑伟安在一次"红色之旅"中结识了著名的"抓斗大王"、上海港务集团副总裁包起帆。闲聊之余,二人找到了合作的契机,很快,上海首个"大物流"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揭牌成立。 [[File:郑伟安3.jpg|缩略图|郑伟安3]] ===回国不是为了SCI论文=== 从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开始,郑伟安就从未离开过高校,教书育人是其毕生职责,他也乐在其中。上课之余,郑伟安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学生交流沟通,而他最大的心愿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里,学生真正要学到的是独立思考、利用图书馆自己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稍有欠缺,他们有的更多的是背书的能力。"郑伟安认为,这与中国高校课程太多有关,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时间,"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一周有30多节课,在国外就从没有这种情况。" 谈及教育改革问题,郑伟安显得颇为激动,"现在有些改革措施真是看不懂,我现在最怕他们改革,一提改革我就要填一大堆表。"他补充道,"其实改革也可以很简单,我们多看看西方国家是怎么弄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了,毕竟人家的大学教育比我们办得早,效果也好。" "命运又给了我一次报答祖国培育之恩的机会,我怎能不紧紧抓住她?"在一篇博文中,他如此写道。如今,珍惜机会的郑伟安正尽己所能,努力前行。 郑伟安,[[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系系主任;1980年硕士毕业,1984年在出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教授,并获"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20余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在《黎曼流行上的鞅收敛问题》中提出的理论被国际同行称为"郑氏定理"。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郑伟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