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98.2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郑国 -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的原始碼
←
郑国 -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郑国 -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big> ''' |- | [[File:郑国 -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郑国 外文名称;The Zheng State 简称;郑 所属洲;亚洲 首都;河南新郑 主要城市;京,鄢,制,颍谷,长葛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郑简公等 主要民族;华夏族 誉称;千乘之国、春秋小霸 存在时间;前806年-前375年 灭亡原因;被韩国所灭 开国国君;郑桓公 末代国君;郑康公 |}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周朝的姬姓周王族诸侯国 。都城:初为畿内郑邑,[[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三十三年)迁都于虢郐之间,后建都河南新郑 。郑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 ),[[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首都为今棫林附近。 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战国初年,被韩国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25/08/28368418_530371295.shtml 郑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6年1月25日 </ref> ==序言介绍== ===国名释义=== 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 ===宣王封郑=== 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姬友被封到郑地。封了三十三年(公元前774年),百姓都喜爱他。周幽王任命姬友为司徒。姬友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百姓都十分高兴,黄河、洛水流域的人们都思念他。姬友后来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向周幽王请示,把他的百姓迁移到洛水东部,虢、郐国国君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他终于建立了郑国。 ==历史== ===早期===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宠幸褒姒,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郑桓公三十三年 ),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省密县东南)、郐(今河南省荥阳市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鼎盛=== 郑国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利已扫地殆尽了。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衰落===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逃到了卫国。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事泄,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但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射杀昭公。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左传作子仪 )。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楚国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而北方的晋国,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齐国则实行了改革,齐桓公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楚。 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有子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 前712年,郑、秦、晋[[三国]]伐许,许国战败,退居原许国东偏。前697年,许国趁郑国内乱,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许都以割地请和。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是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 ===灭亡=== 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韩国。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郑哀公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郑繻公。韩非称郑国[[发生]]了太宰欣取郑事件,此事详情已难以考证。郑繻公在位时,与韩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而且形势曾一度好转。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雍丘;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韩灭郑。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06957gadmx|480|270|qq}} <center>春秋诸侯国—郑国的建立,凭借十座城邑成为千乘之国</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郑国 -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