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74.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鄭用錫墓 的原始碼
←
鄭用錫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鄭用錫墓 </p><img src="https://00.ifreesite.com/world-i/taiwan_flag.png" width="25" ><small>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small> |- |<center><img src="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560/photo/F003%E6%96%B0%E7%AB%B9%E5%B8%82%E9%84%AD%E7%94%A8%E9%8C%AB%E5%A2%93(%E4%BA%8C%E7%B4%9A)(1).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0819000055 圖片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3px 0;”>基本資料</p> |- |<small> '''類別''' 國定古蹟<br> '''公告日期''' 1985-08-19<br> '''地理位置''' 新竹市東區明湖路243巷<br> '''建成時期''' 清同治八年(1869年)<br> </small> |} </div> '''鄭用錫墓'''位於現在[[新竹市客雅段四四七之三六號]],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是[[台灣]][[新竹市]][[東區]]內一座[[清朝]]時期的[[官墓]],位於今[[新竹軍人忠靈祠]]旁,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誥授二品通奉大夫[[鄭用錫]],占地約638[[坪]](2,112[[平方公尺]])。[[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鄭用錫死後[[依品秩]]而建的[[官墓]]。<ref>[https://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117810451-%E6%96%B0%E7%AB%B9++%E9%96%8B%E5%8F%B0%E9%80%B2%E5%A3%AB++%E9%84%AD%E7%94%A8%E9%8C%AB%E5%A2%93 新竹 開台進士 鄭用錫墓],時空旅人 隨意窩,2010-10-15</ref> ==生平大事記== *鄭用錫,譜名文衍,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浯江(今金門),祖父鄭國唐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攜子崇和來臺,初居苗栗縣後龍,其後崇和攜眷遷於竹塹。用錫為崇和次子,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卒於咸豐八年(1858年),享年六十五歲。生子三人,長子如松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人,以孝友題准旌表建坊;次子如梁,候選同知;三子如材,生平不詳。 *鄭用錫少時天資穎異,嘉慶十五年(1810年),一試而中秀才,取進彰化縣學附生;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進士,是為開臺百餘年臺灣本籍進士第一人,又稱「[[開臺黃甲]]」。 *竹塹浯江鄭氏家族日後因而得以晉身為士紳階層,社會地位驟昇,產業拓展,家聲遠播。 *鄭用錫博讀經史,尤精於易經,曾任明志書院講席八年,提拔後進無數,又自行纂修《淡水廳初志稿》,雖然未曾刊行,卻成為日後陳培桂《淡水廳志》之稿本。用錫熱心公益,舉凡竹塹大小公益事務無不參與。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倡建文廟,道光七年(1827年)竹塹改築竹城,與林國華、林祥麟等任城工總理督建塹城,因督建有功,獲加同知銜。其後,又捐京秩,籤分兵部武選司,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不慣官場陋習,以母親年邁為由,告歸鄉里。道光十八年(1838年)築進士第,讀書自娛。除參與公共工程的捐造外,在維護地方秩序上,用錫更是不遺餘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時,英船滋擾大安港,用錫率先募勇赴援有功,賞戴花翎;又在土地公港擄獲草鳥船和洋匪因而立功加四品銜。 *咸豐三年(1853年)淡北漳、泉、粵分類械鬥,撰寫「[[勸和論]]」一篇,勒石於後龍,勸息紛爭。四年(1854年),在籍協辦團練,並勸捐米糧運往天津賑濟,因而恩給二品,並推恩二代。 *用錫晚年另築[[北郭園]]為應酬遊憩之所。此園建於咸豐元年,前後歷時三年始完成,與[[潛園]]並列為竹塹兩大名園。 *咸豐初年與詩友組成詩社「斯盛社」,開竹塹詩社之先;又自著「北郭園全集」,包括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 *咸豐八年(1858年)鄭用錫去世,翌年葬於香山之麓。 == 外觀配置 == *墓呈橢圓形,墓碑盔頂形,由三片花崗岩石板拼組而成,額刻「[[金門|浯江]]」地望,左右以雙[[夔]]紋飾。墓碑碑文為「清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禮部侍郎晉封通奉大夫祉亭顯考鄭公塋」。 *[[后土]]神碑在墓左前,坐西朝東略偏北,形式若一座小墳。 *墓前左右由內而外依次安置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以及筆型石望柱等各一對。筆型石望柱上刻轉錄自咸豐元年(1851年)[[閩浙總督]][[王懿德]]所贈的柱帖。 *同治八年(1869年),改葬於竹塹南邊竹仔坑現址,坐北朝南。墓的形式,依二品例,有頭曲手、二伸手、三伸手。伸手間之石望柱分別為石印、石筆、石獅,左右對稱。墓地前之石象生依次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以及石望柱等各一對,雕刻相當細緻精美,藝術價值頗高。墓的外觀[[呈橢圓形]],[[盔頂形]]的墓碑,由[[三片花崗石]]拼成,墓碑碑文題:「清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禮部侍郎晉封通奉大夫祉亭顯考鄭公塋」,字跡清晰可見。后土位於墓的左前,坐西朝東略偏北,形式宛若一座小墳。遠處成對的石望柱刻著轉錄自咸豐元年(1851年)閩浙總督王懿德所贈的柱帖。可惜石虎一座被盜,石羊也被破壞毀損。 *但整體看來,鄭用錫墓[[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規模寬宏,是臺灣官墓中的佳構之一。 ==視頻==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NKKnPq1nU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熱線追蹤 2012-10-15 pt.3/5 虎爺/鄭用錫墓/劍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鄭用錫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