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84.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酸 的原始碼
←
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水楊酸'''<br><img src="https://www.medpartner.club/wp-content/uploads/2017/04/%E6%B0%B4%E6%A5%8A%E9%85%B8_%E7%B5%90%E6%A7%8B%E5%BC%8F.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medpartner.club/salicylic-acid-introduction/ 圖片來自美的好朋友]</small> |} '''酸'''(acid有时用“HA”表示)的传统定义是当溶解在[[水]]中时,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大于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化合物]]。换句话说,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水]]的[[pH值]](25℃时为水的pH值是7)。酸一般呈酸味,但是品尝酸(尤其是高浓度的酸)是非常危险的。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作用]]<ref>[http://www.nani.com.tw/jlearn/natu/ability/a1/4_a1_3_9.htm 中和作用],nani.com.tw</ref> ,生成[[水]]和[[盐]]。酸可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两种。 * [[氫氯酸]]、[[硫酸]]和[[硝酸]]都被稱為礦酸,因為它們從前都是透過礦物製得的。 * 濃酸具[[腐蝕性]],而稀酸則具[[刺激性]](稀[[氫氟酸]]也具有腐蝕[[玻璃]]的能力)。 == 酸的定义 == 酸在[[化学]]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义: # [[阿伦尼乌斯]]酸。指的是溶解于[[水]]时释放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氢离子(H<sup>+</sup>)]]的[[化合物]]。 # [[酸碱质子理论|布仑斯惕-劳里]](Brønsted-Lowry)酸。这种定义认为能提供[[质子]]的[[粒子]]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粒子是[[碱]]。参看[[酸碱质子论]]。它比阿伦尼乌斯的定义要广泛,因为这种定义下的酸包含了不溶于水的物质。 # [[吉尔伯特•路易斯|路易斯]]酸。酸被定义为[[电子]]的接受者,这是范围最广泛的定义,因为路易斯酸碱不需要[[氢]]或[[氧]]的存在。参看[[酸碱电子论]]。 == 食物中的酸 == 所有存在于天然食物中的有机酸都是弱酸。 * [[抗坏血酸]]([[维生素C]]) - 可在[[水果]]中找到 * [[乙酸]]([[醋酸]]) - 可在[[醋]]中找到 * [[單宁酸]] - 可在[[茶]]中找到 * [[酒石酸]] - 可在[[葡萄]]中找到 * [[檸檬酸]] - 可在[[橙]]和[[檸檬]]等水果中找到 * [[苯甲酸]] - 可在[[蠔油]]找到 == 酸性與氫離子的關係 == 所有酸在水溶液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可供化学反应的(水合)氢离子H<sub>3</sub>O<sup>+</sup>,从而表达出酸性。这包括两类情形: * 常见的易溶酸如H<sub>3</sub>PO<sub>4</sub>,在溶液中电离产生H<sub>3</sub>O<sup>+</sup>: :H<sub>3</sub>PO<sub>4</sub> + H<sub>2</sub>O → H<sub>3</sub>O<sup>+</sup> + H<sub>2</sub>PO<sub>4</sub><sup>−</sup> 难溶酸如H<sub>4</sub>SiO<sub>4</sub>,其溶于水的分子亦可电离产生H<sub>3</sub>O<sup>+</sup>: :H<sub>4</sub>SiO<sub>4</sub> + H<sub>2</sub>O → H<sub>3</sub>O<sup>+</sup> + H<sub>3</sub>SiO<sub>4</sub><sup>−</sup> 电离产生的H<sub>3</sub>O<sup>+</sup>可与碱发生化学反应。当酸充分强时,电离产生的H<sub>3</sub>O<sup>+</sup>浓度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或与特定的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 某些酸如H<sub>3</sub>BO<sub>3</sub>,Al(OH)<sub>3</sub>,溶于水的分子本身不能电离产生H<sup>+</sup>。它们作为[[路易斯酸]]体现酸性,即,与水电离产生的OH<sup>-</sup>结合,释放水电离产生的H<sub>3</sub>O<sup>+</sup>参与反应,从而表达出酸性: :H<sub>3</sub>BO<sub>3</sub> + 2H<sub>2</sub>O → H<sub>3</sub>O<sup>+</sup> + B(OH)<sub>4</sub><sup>−</sup> :Al(OH)<sub>3</sub> + 2H<sub>2</sub>O → H<sub>3</sub>O<sup>+</sup> + Al(OH)<sub>4</sub><sup>−</sup> 纯水电离产生的H<sub>3</sub>O<sup>+</sup>与OH<sup>-</sup>浓度相同。酸性物质溶于水的分子将以上述两类方式之一造成H<sub>3</sub>O<sup>+</sup>浓度上升,超过OH<sup>-</sup>浓度。酸溶液的H<sub>3</sub>O<sup>+</sup>离子浓度愈高,其酸度就愈高。 === 依电离氢离子数目分类 === [[鹽基度]]是一種酸的每個[[分子]]最多能電離出的[[氫離子]]的數目。 * 鹽基度 = 1:[[一元酸]]——如[[氫氯酸]]、[[硝酸]]、[[亞硝酸]]、[[乙酸]] :HCl → H<sup>+</sup> + Cl <sup>−</sup> :HNO<sub>3</sub> → H<sup>+</sup> + NO<sub>3</sub><sup>−</sup> :HNO<sub>2</sub> → H<sup>+</sup> + NO<sub>2</sub><sup>−</sup> * 鹽基度 = 2:[[二元酸]]——如[[硫酸]]、[[亞硫酸]]、[[碳酸]] :H<sub>2</sub>SO<sub>4</sub> → 2H<sup>+</sup> + SO<sub>4</sub><sup>2−</sup> :H<sub>2</sub>SO<sub>3</sub> → 2H<sup>+</sup> + SO<sub>3</sub><sup>2−</sup> :H<sub>2</sub>CO<sub>3</sub> → 2H<sup>+</sup> + CO<sub>3</sub><sup>2−</sup> * 鹽基度 = 3:[[三元酸]]——如[[磷酸]]、[[檸檬酸]] :H<sub>3</sub>PO<sub>4</sub> → 3H<sup>+</sup> + PO<sub>4</sub><sup>3−</sup> :H<sub>8</sub>C<sub>6</sub>O<sub>7</sub> → 3H<sup>+</sup> + H<sub>5</sub>C<sub>6</sub>O<sub>7</sub><sup>3−</sup> 除一元酸以外的酸都稱為二元酸或[[多元酸]]。 == 濃酸的危險性 == * 濃酸常有強烈腐蝕性,有些还伴有其他特性,如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能力的濃硫酸,能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化學燒傷]]。 * 濃酸的特性: :* 濃氫氯酸含35%氯化氫分子,濃度約為11M,是無色液體,具高度揮發性和腐蝕性。 :* 濃硝酸含70%HNO<sub>3</sub>分子,濃度約為16M,是無色液體(但很多時候因有分解反應令濃硝酸溶有紅棕色的二氧化氮),具高度揮發性,易分解出有毒的二氧化氮氣體,硝酸有極強氧化性,因此造成極強腐蝕性。自我分解反應如下:4 HNO<sub>3</sub> → 2 H<sub>2</sub>O + 4 NO<sub>2</sub> + O<sub>2</sub> :* 濃硫酸含98%硫酸分子,濃度約為18M,是無色油狀液體,不具揮發性,但具極強的腐蝕性、氧化性和[[脫水性]]。 == 處理濃酸要注意的地方 == * 濃酸應安放在[[通風櫃]]中。 * 人手處理濃酸時要戴防護手套和安全眼鏡。 * 稀釋濃酸時,是要慢慢地把濃酸加入攪動中大量水中而不能相反,否則可引致[[沸騰]](突沸),水連同強酸濺出可引致極大的危險。 * 若被強酸濺到人體,应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沖洗傷口至少10至15分钟,再用小苏打(NaHCO<sub>3</sub>)溶液冲洗,严重则要立即送醫治理。 == 常見的無機酸 == === 強酸 === 強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的酸([[硫酸]]這類[[多元酸]]不在此限),或以[[酸度系數]]的概念理解,則指p''K''<sub>a</sub>值< −1.74的酸。這個值可以理解為在[[標準狀況]]下,[[氫離子]]的[[濃度]]等同於加入強酸後的溶液濃度。 大部分強酸均是[[腐蝕性]]的,但當中亦有例外。例如[[超強酸]]當中的[[碳硼烷酸]](H(CHB<sub>11</sub>Cl<sub>11</sub></sub>),其酸性比硫酸高百萬倍,但卻完全不帶有腐蝕性;相反,[[弱酸]]當中的[[氫氟酸]](HF)卻帶有高度腐蝕性。它能夠溶解極大部分的金屬[[氧化物]],諸如[[玻璃]]及除了[[銥]]以外的所有金屬。 強酸在水溶液中完全[[離解]]的[[化學方程式]]如下所示: ::: HA(aq) + H<sub>2</sub>O(l) → H<sub>3</sub>O<sup>+</sup>(aq) + A<sup>−</sup>(aq) 一般酸不會在水中完全離解,因此多以化學平衡而不是完全反應的形式表示,弱酸就是指不完全離解的酸。用酸度系數作為區別強酸與弱酸的作用並不明顯(因為數值差距較難理解及不明顯),因此用方程式去區別兩者更為合理。 由於強酸在水溶液中完全離解,因此氫離子在水中的濃度等同於將該酸帶到其他的溶液當中: ::: [HA] = [H<sup>+</sup>] = [A<sup>−</sup>];pH = −log[H+] == 酸性強度的判別 == 除了透過計算pH值來衡量不同酸的強度外,透過觀察以下的性質也可以判別出不同類別的酸的強度: # [[電負性]]:在同一[[元素周期]]下其[[共軛鹼]]的負電性愈高,它的酸度就愈高。 # [[原子半徑]]:原子半徑增加,其酸度也會增加。以[[氫氯酸]]及[[氫碘酸]]為例,兩者均是強酸,在水中均會電離出100%的相應離子。但是氫碘酸的酸度比氫氯酸要強,這是因為碘的原子半徑遠大於氯的原子半徑。帶有負電荷的碘陰離子擁有較離散的電子雲,因此與質子(H<sup>+</sup>)的吸力較弱,因此,氫碘酸電離(去質子化)的速度更快(二者酸性的差別可在酸性更強的溶劑,如[[乙酸]]中測出,因為在乙酸中二者均只能部分電離而可體現出差別)。 # [[電荷]]:電離後的物質愈帶有正電荷,就愈高酸度。因此中性離子較陰離子容易放出質子,陽離子也比起其他分子均具有更高酸度。 === 常見強酸 === (從強到弱) * [[高氯酸]]HClO<sub>4</sub> * [[氫碘酸]]HI * [[氫溴酸]]HBr * [[氫氯酸]]HCl * [[硫酸]]H<sub>2</sub>SO<sub>4</sub>(''K''<sub>a1</sub>/只限於第一酸度係數) * [[硝酸]]HNO<sub>3</sub> * [[水合氫離子]]H<sub>3</sub>O<sup>+</sup>或H<sup>+</sup>。為方便起見,通常會以H<sup>+</sup>取代H<sub>3</sub>O<sup>+</sup>。但要注意的是,單獨而孤立的質子在帶有極性的水中不可能存在,而是常與水分子的其中一對[[孤偶電子對]]結合。這使在水合氫離子中的氧的[[形式電荷]]為+1。 * 一些化學家將[[氯酸]](HClO<sub>3</sub>),[[溴酸]](HBrO<sub>3</sub>),[[高溴酸]](HBrO<sub>4</sub>),[[碘酸]](HIO<sub>3</sub>),和[[高碘酸]](HIO<sub>4</sub>)也列為強酸,但是沒有被公認。 === 超強酸 === 超強酸通常指酸性比纯硫酸更強的酸。簡單的超強酸包括[[三氟甲磺酸]](CF<sub>3</sub>SO<sub>3</sub>H)和[[氟磺酸]](FSO<sub>3</sub>H),它們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況下,超強酸不是單一純淨物而是幾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超強酸這一術語由[[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於1927年提出。[[喬治•安德魯•歐拉]]因其在[[碳正離子]]和超強酸方面的研究獲得1994年諾貝爾化學獎。 常见的超强酸(從最強到最弱): * [[氟銻酸]]HFSbF<sub>5</sub> (1990) (pKa值= -28) * [[魔酸]]FSO<sub>3</sub>HSbF<sub>5</sub> (1974) (pKa值= -25) * [[碳硼烷酸]]H(CHB<sub>11</sub>Cl<sub>11</sub>) (1969) (pKa值= -18.0) * [[氟磺酸]]FSO<sub>3</sub>H (1944) (pKa值=-15.6) * [[三氟甲磺酸]]CF<sub>3</sub>SO<sub>3</sub>H (1940) (pKa值=-14.6) * [[固體超強酸]] SbF5-SiO2-Al2O3,SbF5-TiO2-SiO2 (pKa值= = -13.75 ~ -14.52) * [[高氯酸]] (pKa值=-13) * [[純硫酸]] (pKa值=-11.93) 註:[[pKa]]值,[[哈米特酸度函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40 化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