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5.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 的原始碼
←
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s2.baidu.com/feed/d4628535e5dde711d026dfed432c721e9c16617a.jpeg?token=3d84a622588bf09535056368c3800d86&s=9688E7EA0E62040D1382F9280300E05B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doc/30037372-31646126.html 来自 360网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是指将空气由酸性炉衬的转炉炉底吹入铁水以氧化其中的杂质元素并发生大量的热,借以炼成钢水的转炉炼钢方法。又称为贝赛麦法。在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当时已有的普德林法和坩埚炼钢法等古代炼钢方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钢日益增长的需要。 =='''简介'''== 1855年英国人贝塞麦(H.Bessemer)试验成功将空气吹入铁水以炼成液态钢的方法,1856年取得专利。在同一时期,美国人凯利(W.Kelly)也研究成功往铁水内吹空气炼钢的方法(Kelly's air boiling process),1857年获得美国专利。贝塞麦开始试验时,恰巧用了磷、硫低而且锰高的生铁作原料,初步成功了。但改用其他生铁时,炼得的钢水凝固时产生气孔并发生热裂,难以使用。1856年英国人马希特(R.Mushet)将镜铁(一种含锰的合金)加入到钢水中,克服了上述困难,促进了贝塞麦法的发展,开了大规模生产液态钢的先河。它具有极高的生产率和低的成本,钢质量也优于半固态生产的普德林铁,因而发展迅速,从1870年到1908年的30多年间,贝塞麦法成为世界上的主要炼钢方法。在美国,1908年前贝塞麦法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直至平炉炼钢法兴起。随着低磷铁矿耗用殆尽,而世界上逐渐积累起来的废钢又不能在贝塞麦炼钢法中应用,而且其钢的质量较平炉钢差。因此,贝塞麦法逐渐衰落,为平炉炼钢法所取代。虽然现在贝塞麦炼钢法已经消失,但它被公认为是现代炼钢法的[[肇始]],它巧妙地利用鼓风的动力学作用使金属、炉渣和空气处于高度乳化的弥散状态,冶金反应得以高速进行的原理,在各种现代氧气转炉中仍在广泛应用 。 =='''评价'''== 转炉炼钢是一种不需外加热源,主要以液态生铁为原料的炼钢方法。转炉炼钢法的主要特点是:靠转炉内液态生铁的物理热和生铁内各组分(如碳、锰、硅、磷等)与送入炉内的氧进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使金属达到出钢要求的成分和温度。炉料主要为铁水和造渣料(如石灰、石英、萤石等),为调整温度,可加入废钢以及少量的冷生铁块和矿石等。转炉按炉衬的耐火材料性质分为碱性(用镁砂或白云石为内衬)和酸性(用硅质材料为内衬);按气体吹入炉内的部位分为底吹、顶吹和侧吹;按吹炼采用的气体,分为空气转炉和氧气转炉。酸性转炉不能去除生铁中的硫和磷,须用优质生铁,因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碱性转炉适于用高磷生铁炼钢,曾在西欧得到较大发展。空气吹炼的转炉钢,因含氮量高,质量不如平炉钢,且原料有局限性,又不能多配废钢,未能像平炉那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1952年氧气顶吹转炉问世,逐渐取代空气吹炼的转炉和平炉,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炼钢方法。<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996367580487642&wfr=spider&for=pc 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454 冶金;合金]]
返回「
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