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54.7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采茶 - 民间的歌舞体裁 的原始碼
←
采茶 - 民间的歌舞体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采茶 - 民间的歌舞体裁</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392d983378e096a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634535&sid=5847160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采茶 外文名称;tea-picking song-dance 分类;民间歌舞 地区;中国南方 特色;茶文化 |} '''采茶'''是一种中国民间歌舞体裁。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采茶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作用。<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2739710.html 怎么采茶] , 百度知道 ,2020年1月18日 </ref> ==歌舞起源== "采茶"本为中国南方一种茶农的生产活动,采者多为手巧的村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中国一种民间的歌舞体裁,流行于我国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最早见于明 王骥德《曲律》(1624年初版),云:"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钻提嚷龙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至清代采茶的发展更趋完整。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采茶早在17世纪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农村中更广为流传,并经加工[[整理]],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龙岩的《采茶灯》、云南的《十大姐》等。 ==发展历程== 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①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比较简单,多由两个乐句或 4个乐句构成。 ②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其音乐南方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多为mi、re、do、la的四声羽调式。各朽淋胶地采茶又与当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结合,形成各省的独特风格。如云南采茶融汇了花灯曲调,流畅而富于歌唱性;[[湖南]]采茶,吸收当地花鼓戏中七度大跳的音乐特点,曲调活泼跳跃;福建采茶灯则取各地所长并加以发展,使抒情性和欢快的歌舞性相结合,并运用调式、调性转换的手法,使音乐富于对比。茶歌有"正采茶"与"倒采茶"之分,两者除在唱词上形成由1--12月顺序的倒转变化外,音乐上常形成对比和发展。一般来说,正采茶较为抒情、平稳、歌唱性较强;倒采茶曲调欢快、跳跃,衬字、衬词的大量运用,使音乐打破正常均衡的结构,而显得更富有生活气息。此外,采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调很多,常用的有《剪剪花》、《玉美人》、《五更调》、《水仙花》、《红绣鞋》、《十杯酒》、《卖杂货》、[[《石榴花》]]等数十首。因此,采茶音乐受小调影响很大,有些曲调甚至被小调所代替。 ③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它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 ==表演形式== ===山歌艺术=== 通常为1男1女,或1男2女,后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的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 锄头、 撑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为种茶的全部过程,如[[《桂南采茶》]]中有"恭荣、参拜",预祝茶朽员体叶丰收;"十二月采茶"、"摘茶"、"炒茶"、"卖茶"等,表现从种茶到采摘加工等过程。《浙江采茶》还包括"花采茶"、"顺采茶"、"倒采茶"、"揉茶"、"盘茶"、"贩茶"等。有的地区在表演过程中,穿插演唱与茶无关的小调,所唱的曲调和数量,视采茶表演的时间和内容而定,一般为2--4首;亦有加入民间传说故事。 ===音乐=== 采茶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慨汗全唢耻巴备充呐为主。 ===舞蹈=== 采茶的舞蹈动作一般是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有时也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妆、上山以及表示青年男女爱慕之情。常用的道具除茶篮外,还有笠帽、凉伞、花扇等。福建地区的采茶舞步轻盈跳跃,略带颤动。舞蹈的队形有:"水圈花"、"篱笆花"、"八字花"、"螺旋花"等。根据福建采茶灯改编的《采茶扑蝶舞》在1953年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集体舞2等奖。 ==地方舞曲== ===舞曲=== 浙江茶歌。[周大风作曲] 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润弃断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歌舞曲。周大风[[词曲]],作于1958年。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采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x0642ti0r2b|480|270|qq}} <center>江苏民歌:余玉婵-《采茶舞曲》</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采茶 - 民间的歌舞体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