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3.1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釜底抽薪 的原始碼
←
釜底抽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釜底抽薪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9%87%9C%E5%BA%95%E6%8A%BD%E8%96%AA/5771835/553950/969cbf44b6bb64e2b3b7dc54?fr=lemma#aid=553950&pic=969cbf44b6bb64e2b3b7dc54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英文翻译:extracting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汉语成语,汉语拼音是 fǔ dǐ chōu xīn,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ref>[https://www.zdic.net/hans/%E9%87%9C%E5%BA%95%E6%8A%BD%E8%96%AA 釜底抽薪 .汉典[引用日期2013-04-10]]</ref> ==成语及用法== ===成语出处===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示例 当电脑被病毒侵入时,他果断地切断电源,真可谓釜底抽薪啊!<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565111433388368&wfr=spider&for=pc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攻心为上] 2018年11月19日 - 圣人和贤才,他们面临弱势的时候,他们会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那么何为釜底抽薪呢? 《三十六计》一书对釜底抽薪的定义是:“不敌其力,而...</ref> ===成语辨析=== 【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File:釜底抽薪2.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9%87%9C%E5%BA%95%E6%8A%BD%E8%96%AA/5771835/553950/969cbf44b6bb64e2b3b7dc54?fr=lemma#aid=0&pic=83025aafa40f4bfb5d8cecdd064f78f0f63618de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原文及解析== ===原文===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 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6186560079010996&wfr=spider&for=pc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寓意及历史典例] 2018年3月29日 -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锅底的柴火抽掉,这样水才能停止沸腾。此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九计,属于混战计。 从物理学上说釜底抽薪是把锅底提供热量的柴火抽出,...</ref>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 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File:釜底抽薪3.jpg|缩略图|[http://www.dmyzw.com/bk.php?s=%E6%B6%93%E5%A4%8A%E5%B4%84%E9%8D%8F%EE%85%A1%EE%85%B8%E9%96%B2%E6%BB%83%E7%B0%B3%E9%8E%B6%E5%80%9F%E6%9F%82&HPPROTID=946ac5f1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出处=== 《釜底抽薪》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937590412923986&wfr=spider&for=pc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2018年12月5日 -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希望大家喜欢。 釜底抽薪与扬汤止沸是同义语,但意思却有所不同。扬汤止沸是事发之后,想办法使之缓和,防止继续...</ref> ===解析=== 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曹很聪明,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现代经商赚钱中,经营者不论实力强大的一方,还是实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计,以削弱对手势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File:釜底抽薪4.jpg|缩略图|[http://www.sohu.com/404.html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探源===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计例== ===黎弥献计=== 春秋时的[[齐国]]与[[鲁国]]互为邻邦,[[齐景公]]在夹谷被[[孔子]]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齐国贤相[[晏婴]]也已去世,而鲁国在孔子等大臣的辅佐下,鲁国大治,齐景公深感忧郁和不安。 齐大夫[[黎弥]]给景公献计说:“鲁国国安民富,久无战事,[[鲁定公]]好女色,我们献一批美女给他,他就会怠于国事,而孔子等人肯定看不惯定公的行为,会离开鲁国的。”齐景公很赞成黎弥的建议,派他从国内精选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们歌舞和妩媚仪态。果然,美女一到鲁国国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鲁国宰相[[季斯]]也为美女们的千姿百态而弄得神魂颠倒。齐使者将美女敬献给鲁定公,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赏给了季斯,自此,鲁君臣敷衍一气,日夜沉湎于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孔子的学生[[子路]]听说后,愤怒地说:“鲁君已无可救药,我们走吧。”孔子说:“国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连郊祭都忘了的话,我们再走。”郊祭这天,鲁定公虽然去了,却只是走走过场,又匆匆回去同美女们享乐了。孔子[[忍无可忍]],带着弟子们愤然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了。 由此,齐国用美女“抽薪”的计谋成功。 [[File:釜底抽薪5.jpg|缩略图|[http://www.nanhuhr.com/news/201704/28/29085.html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曹操偷袭乌巢===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 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此战曹操就是用了釜底抽薪的计策打败了袁绍,此战之后北方没有人能和曹操抗衡了,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周亚夫退刘濞===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七个诸侯国,一起联合发兵攻打梁国,两国一直效忠于[[汉朝]],于是求救于朝廷,[[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提出计策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釜底抽薪,他们定会不战自退。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无果,敌军无计可施,双方对峙了数日,敌军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意。周亚夫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叛军大败,落荒而逃,梁国危机遂解。 ===汤姆森削其气势,假日旅游出“杀着”=== 去[[莫斯科]]度周末,是令人向往的。但莫斯科冬季的周末,却让人止步不前。[[英国]]的[[汤姆森公司]]假日旅游项目的经办人,带了一批报界人士去莫斯科度了一个示范性的冬季周末,赢得了各大报刊连篇累牍的报道,使这一在隆冬季节去莫斯科度周末的旅游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这是汤姆森公司假日旅游项目的成功事例之一。汤姆森公司负责假日旅游项目的只有3人,为首的是[[道格拉斯·古德曼]]。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使用公关战术,为公司成为该行业中[[首屈一指]]的公司,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10年来,他们最成功的杰作是1983年的旅游项目。 经营旅游业,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推出新的度假旅游活动。这对市场开发部门来说,就意味着今年的活动还在进行,明年的详细计划已在制定。 1983年,汤姆森公司准备推出的夏季旅游项目有:夏日阳光、湖光山色、亲密友好、马车、别墅和公寓。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这些项目,公司定于1982年9月1日发放100万份关于5种不同的度假旅游活动的便览。 大多数度假者心中已有了自己出国休假的时间,因为工厂的休假日程是早已排定的,去哪里度假也早有打算。所以,对经营旅游业务,尽早推销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竞争对手推出他们的活动之前,越早落实 你的活动便越有利。汤姆森公司就习惯于抢前发售《旅游便览》。1981年9月,刚发售《旅游便览》一周,汤姆森公司就订出了6万张票,一些旅游商店甚至排上了队。 当然,率先推出旅游项目也有不利之处,其他的旅游公司可以在最后确定自己的价格之前,看一看汤姆森的订价,然后在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时,把价格订得比汤姆森公司的低些。这样,竞争对手便有了有利条件,可以借此在广告和公共关系活动中大加宣扬。对此,汤姆森公司已早有准备。 1982年9月1日,汤姆森公司开始发售1983年夏季的《旅游便览》。由于3个月前就已经确定好了日期,并安排好了各项活动,第二天,5家全国性的报纸、BBC广播电台和各地方报纸、地方电台,以及旅游出版物,都大张旗鼓地为汤姆森公司进行宣传,引起了度假者的注意。当9月下旬,其他旅游公司开始推出他们1983年的《旅游便览》时,汤姆森公司指定的假日旅游价格亮相了:比竞争对手的价格低得出乎人们的意料。公司的应变计划生效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英镑的疲软,引起海外旅游项目成本上升,迫使各旅游公司收取10%的[[附加费]],让旅游者承担。虽然收取附加费令游客不快,但多年来在包价旅游中已为人们所接受。10月份,有一家著名的旅游公司推出旅游项目,对旅客承诺不收附加费。汤姆森公司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作出了反应,允诺不收附加费,并对自己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宣传。 到了11月,旅游业的老板们感觉有点不对劲,早先预订的旅游票没能兑现。往年9、10、11三个月通常是订票稳定的时期,但今年的订票情况很糟,订票量只有去年的70%。由于去年秋季的预订销售就不振,各旅游公司都在怀疑明年夏季的包价旅游能不能摆脱经济衰退的影响。 [[File:釜底抽薪6.jpg|缩略图|左|[http://www.itfly.pc-fly.com/article/p-%E9%87%9C%E5%BA%95%E6%8A%BD%E8%96%AA%E6%AF%94%E5%96%BB%E4%BB%80%E4%B9%88%E6%84%8F%E6%80%9D.html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以往,[[圣诞节]]后的几周,总是订票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往往能销售约一半的旅游票。前两年就已经看出人们有推迟订票的倾向,报纸上也是积极地鼓动人们稳住劲,等待最后的讨价还价。汤姆森公司正是看到了这一有利的时机,决定主动采取行动,重新争取价格上的主动权,鼓励人们订票。 汤姆森公司的主要应变措施之一就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重新印制和发售《旅游便览》,提供更低的价格。这将使公司的假日旅游项目价格非常有竞争力,使得其他的旅游公司措手不及。此举大大繁荣了假日旅游业务,这是人们所没有意料到的。 汤姆森公司的《旅游便览》是由设在[[意大利]]的印刷公司分批印制的,共计300万份。100万份用于9月份推出旅游项目时发售,到12月份由旅游代理商全部发完;150万份准备在12月和1月的旅游高峰时期发售。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汤姆森公司重新印制了320页彩色的《旅游便览》,其中有50多个假日旅游项目减价10~50英镑,几乎在《旅游便览》的每一页上都有新的标价。《旅游便览》的封面也予以重印,印上了“不收附加费”的保证和减价的声明。《旅游便览》被悄悄地运回了[[伦敦]]的仓库,只对有关职员透露了实施的计划。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经营活动中,不允许走漏一点有关重新推出《旅游便览》的消息。报刊上哪怕用最微不足道的言词,说汤姆森公司正在筹划什么,都会使竞争对手警觉,使他们有时间采取行动。 1982年12月6日,星期一,汤姆森公司重新推出假日旅游项目。由于在此之前已做了周密的安排,被邀请的人在短期内就被召集起来,无一人缺席。记者招待会开得非常成功。当天的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都给予报道。首先报道这一新闻的是伦敦广播公司。它广播了对汤姆森公司新任董事[[约翰·麦克奈尔]]的采访。然后是IRN报业辛迪加的报道和地方电台对当地汤姆森公司发言人的采访。国际电视网作了长篇新闻报道。BBC电视台在汤姆森公司的总部办公室,拍摄了供晚上9点新闻播放的采访。《标准晚报》以通栏标题,宣布了这次隆重推出,用显著的版面报道了这则新闻。 令汤姆森公司难以忘怀的是12月7日,星期二这天,汤姆森公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报纸覆盖。每家全国性的报纸都刊登了消息,有些甚至还在头版,报道的质量令人惊喜。其中9家全国性的报纸提到汤姆森公司 72次,若干种地方报纸在头版头条给予报道。报纸和电台的报道持续了整整一周。电台和电视台还在全国的假日节目中发布了消息。竞争对手的反映是可以预料的,他们称之为“杀着”。其他旅游公司都来不及重新印制他们的《旅游便览》,因而处于被动地位。一家较大的旅游公司在圣诞节前没有相应地降低价格,电台在采访该公司的发言人时,[[开门见山]]地说:“你们公司是否被汤姆森公司这着棋弄得[[狼狈不堪]]?” 报刊上[[连篇累牍]]的报道,使汤姆森公司的名气大增。在重新推出假日旅游项目那一周的周末,有一个调查机构做了专门的调查,测试各公司的知名度,结果显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汤姆森公司,对汤姆森公司的假日旅游项目有强烈的购买意向。 各旅游刊物都用大量的篇幅介绍这次重新推出,旅游代理商热烈欢迎并对之予以很高的评价。许多旅游专栏作家都赞赏汤姆森公司的行动,开始鼓励游客早订票,以得到早订票的价格折扣。声望极高的旅游期刊《旅游代理》在1月号载文说:“汤姆森公司瞅准了时机,不给竞争对手在圣诞节前作出反应的时间。实际上汤姆森公司的这一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公共关系优势,发起行动的时间恰到好处。” 1月份创造出了新的订票记录,到月底,旅游业务急剧回升。汤姆森公司推动了旅游活动,1983年的夏季旅游呈现出了良好的前景。 [[File:釜底抽薪7.jpg|缩略图|[http://www.zc532.com/wenku/archives/view-507-1.html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博取众家之长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这是指在商业经营中,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生产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供给广大消费者使用,这里的“鲜”,是指商品的品质好,具有新、特、奇等方面的优点。这条生意经意在表明:经营者的这种经营不是靠什么外在的力量和偶然的机遇,而是依靠自己的眼力、观察市场发展趋势,以自己所具有的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生产技能、生产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适用产品。广销各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有个叫[[鬼冢喜八郎]]的日本人,得知体育运动要大发展,便想从生产运动鞋上发财致富。但他一无资金,二无生产设备,怎么能与已有的厂家竞争呢?只好另谋良策。他走访了许多优秀篮球运动员,与他们一起练球,终于亲身验证了篮球鞋的缺点:容易打滑,止步不稳,影响投篮的准确性。怎样扬长避短,生产出独具特色的运动鞋呢?鬼冢喜八郎饮食无味,昼思夜想,终于从鱿鱼触足长着的一个三吸盘上受到启发,决定把平底改为凹凸底,以防止打滑。试验一举成功,鬼冢的新型球鞋排挤了所有厂家的同类产品,人们争相购买,产品备受欢迎。这个实例说明,“一招鲜”就是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顺从消费者的需要生产,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使自己的产品保持销售旺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让顾客先尝后买名扬四海=== 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意经。“先尝后买”它给顾客提供了一个选择商品的自由,让顾客自己去检验商品的质量,评判商品质和价是否相称。消费者经过亲自的检验,感觉商品质量不错,就会产生购买动机。 我国各地的农贸市场,卖食品的摊贩常常用“先尝后买”的办法主动热情地招待顾客。卖西瓜的切一块让你品品味道甜不甜,卖花生的请你吃几颗评评脆不脆。这种“先尝后买”的经商之道,可算是摸透了顾客的心理。可惜,这种传统的生意经还没有被国营商店所广泛采用。 在[[成都]],一些大商店也开始时兴“先尝后买”了。一些商场的糕点经营部开辟了“一分货”专柜。他们把各种糕点切成小块,顾客花一分钱,取一块尝尝,然后再决定买不买。这种办法很受顾客的欢迎。 [[台湾]]的HT茶庄当顾客上门时,总会先享受到一杯香醇的佳茗,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奥秘。负责人LXF说,这杯茶水不仅增加了顾客对公司的亲切感,也常由它促进双方的感情,交流彼此对茶叶的研究体会心得;再说,有许多顾客喝了这杯浓郁甘润的茶水,也会兴起尝试的念头,而买回去让家里人品茗。若是觉得合乎口味,以后也许会成为这茶的爱好者,就会经常上这儿来买。谁能小看这杯茶的功用呢? [[河北]]某某镇食品公司试制了一种新酒,拿到各个门市部零售时都附有一瓶样酒,供顾客试尝。由于货真价实,迅速地打开了销路。现在许多商店在出售商品时都实行了这种“先尝后买”的方式。如电视机试看、电冰箱试用、自行车试骑、服装试穿等等。顾客是最公正的,如果你的商品确是物美价廉,只要让顾客“品尝”,自会名扬四海,货畅其流。反之,要是质次价高,当然是买者寥寥无几。不过,从顾客品尝后的反映里,可以找出差距,以便改进生产。所以,“先尝后买”这个生意经既有利于消费,又有利于生产。 [[File:釜底抽薪8.jpg|缩略图|[http://www.zc532.com/wenku/archives/view-507-1.html 原图链接]釜底抽薪]] ===韩世忠计夺白面山=== [[南宋]]时,[[韩世忠]]奉命去讨伐占据蕲阳白面山的[[刘忠]]。韩世忠赶到白面山下,并不急于发起进攻,而是先下棋饮酒,坚壁不动。暗里却派出侦察员侦察,掌握了敌人的大量情报。 一天夜里,韩世忠令部将率精兵200人埋伏在白面山下,约定待刘军与官兵大部队交战时,攻进敌中军,夺下敌观察台。伏兵开拔出去后,韩世忠即率全军向刘军发起了进攻。由于战前官军没有透露出一点儿将进攻的迹象,刘忠遭到官军的突然袭击,如[[丧家之犬]],将他的全部人马都调出去对付韩世忠。这时,真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伏兵见刘忠后方空虚,立即攻入中军,迅速地控制观察台,插上了官军的旗帜,并齐声呐喊。与官军正战得激烈的刘军士兵,听到观察台官军的喊叫,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一齐逃散,各奔生路去了。刘军大败,刘忠本人投奔了刘豫。 ===赫鲁晓夫故意慢待尼克松=== 访美即将结束时,[[赫鲁晓夫]]在[[苏联]]驻[[华盛顿]]的大使馆举行告别宴会,[[尼克松]]代表美国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出席。宴会上,尼克松特意走到赫鲁晓夫的面前,在很多记者注视下,热情地对赫鲁晓夫说:“我相信您对美国的这次访问一定非常成功、顺利。您在美国受到了非常有礼貌和非常热情的接待和欢迎。”尼克松觉得这句恭维的话已经够到家的了,赫鲁晓夫再没有理由不满和恼恨自己了,自己同他的关系总算可以缓和一点了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赫鲁晓夫听完这话后,忽然[[勃然大怒]]。他气狠狠地对尼克松说:“如果我的访问真的顺利,那决不是因为你想要让它顺利。据我得到的报告,你非常希望这次访问失败。” 尼克松挨了当头一棒,一时显得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在场的记者们也[[目瞪口呆]],继而把这件事作为头条新闻发了出去。 尼克松慢慢怀疑,赫鲁晓夫对自己的这种好战态度,背后定有极深的用意。自己并没太得罪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就是再恨自己、再没有修养,作为一个大国首脑,一个政治家也会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赫鲁晓夫好像根本不想掩饰自己,而且在很多场合,他几乎是故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愤怒和对尼克松的怨气,越是人多的时候,越是有记者在场的时候越是这样。这毫无疑问是有目的的。 尼克松猜测得不错,赫鲁晓夫正是在实行着他的一个政治、外交战略。1960年是美国大选年,艾森豪威尔两次任期已满,作为副总统的尼克松肯定要参加竞选。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苏联的“厨房辩论”在美国传开后,他的威望日益升高,当选总统很有希望。而这,正是赫鲁晓夫不愿看到的。 于是,赫鲁晓夫制定了战略。在他访美期间,他故意时时流露出对尼克松的强烈愤慨。赫鲁晓夫知道,新闻界会迅速地把这些情况传播出去,美国人不久就会全知道“赫鲁晓夫不喜欢尼克松”。赫鲁晓夫心里也清楚,如果美国人看到尼克松无法在与苏联的关系上取得进展,那么他们就会觉得尼克松无能,从而抛弃他。 赫鲁晓夫的策略果然起了效果,许多美国人都在谈论投票给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因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合得来”。尼克松虽然清楚地看到这种形势,也想在与苏联、与赫鲁晓夫的关系上做点补救工作,但为时已晚,且赫鲁晓夫也根本不买他的账。1960年11月,尼克松在大选中输给了肯尼迪,为此他遗恨了8年之久。 选举结果出来后,赫鲁晓夫兴高采烈地向各国新闻记者吹嘘,说他曾[[竭尽全力]]让尼克松选不上。几年后,赫鲁晓夫见到了美国新总统[[约翰·肯尼迪]]。表功地告诉他:“我们使你当上了总统。” ===克莱斯勒“爱国心”击退日本公司=== 1985年之前,以低价格、低油耗的日本汽车向美国市场的冲击,使得[[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以千万美元计的亏损额度,丧失了大面积的市场占有,公司经营每况愈下。 日本的产品之所以能够进入美国市场,是因为日本企业是有慧眼的,他们看准了美国竞争者比较薄弱、比较自满或根本忽视其他的区域市场。在许许多多被列为目标的产业中,日本公司总是善于从中寻找为其他公司所忽略或服务不佳的市场区域,并且要在这些未受到服务的市场区域上投入他们大部分的精力,以期建立一个稳固的地位。当在这些市场区域上初步获得成功后,他们将再朝着更大一点的市场进军。这就是日本人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常用的战略方法。依靠这种策略日本公司大量在美国市场上抢占地盘。 美国制造商对小型汽车与机器、便于携带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以及[[影印机]]都不屑一顾。日本人就抓住美国人忽略的区域市场——小型机器为目标,大量生产小型机器并打入美国市场,与哈雷、BSA、胜利等强大的竞争者,以及英国的诺顿等价格较高的大型机车抗衡。日本人将一种新颖的小型普通纸影印机打入美国影印机市场,以吸引不想购买大型影印机的小型企业,以及那些对较旧和效率极低的机器感到不满意的影印机用户,日本企业家就是采用这种销售策略,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 面对这种情况,克莱斯勒的领导人[[艾柯卡]]带领部属,对市场作了广泛调查与分析。最终,他们了解到外国经济实力日渐强盛的趋势,在美国民众心中滋生了一种潜在的恐惧与危机感,随之而来的情绪上的逆反,并转而发展为对本国产品的喜爱。 艾柯卡决定充分利用美国民众持续高涨的“爱国情绪”,进行疯狂反扑,以夺取丢失的美国市场。 “战争”开始了,克莱斯勒公司自1985年开始,推出了“美国公民,感谢您”的系列宣传。根据该计划,任何一位自1979年以来买过克莱斯勒公司在美国本土制造的汽车的消费者,只要再买该公司的新车,就可获得500美元的折扣。结果,美国人很为这种“爱国车”所陶醉,购车者一时如潮。 1986年,克莱斯勒又进而推出了“美国公民,再次感谢您”的系列宣传。 为强化“爱国意识”,它寄出600万份代用券给美国的潜在用户,每券抵500美元,明码实价地表明“爱国”的好处。通过这两次的“爱国宣传”攻势,克莱斯勒迅速恢复了过去丧失的市场占有率,再居全美第三汽车制造公司的地位。仅1985年当年,公司已经走出负债的泥潭,而且盈余25600万美元。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出,虽然克莱斯勒的再度崛起离不开质量的提高和新颖的设计,但另外成功的因素就是利用国民情绪的做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加强,国际竞争的加剧,国民的爱国情也往往显得更加重要。 克莱斯勒与日本汽车的竞争,相比之下,日本汽车因美国市场展示爱国心处于弱势,而这点刚好被克莱斯勒紧紧扼住,在日本汽车冲击美国市场的时候,抓爱国心,这就是克莱斯勒的釜底抽薪之术。 ===德国重水基地被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为了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加紧对[[原子弹]]的实验制造。盟国为了清除这一潜在的巨大威胁,决心用釜底抽薪之谋,通过破坏其制造原子弹的必需原料重水的生产,阻止研制计划的实施。英国战时内阁命令联合作战司令部,迅速派遣奇袭部队攻击德国生产重水的[[挪威]][[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1943年2月17日,奇袭突击队急袭成功。此后,德国又修复了部分诺尔斯克工厂,重新生产重水。不久,美国航空队摧毁了该厂发电所,迫使德国将全部储存的重水装运回国。盟军突击队获得情报后,又用[[定时炸弹]]将运重水的“开特罗”号轮船炸毁,使德国仅存的部分重水全部泄入海底。 ===宰相卖绸稳市场=== [[宋仁宗]][[至和]]年间,国家财政紧张,几种钱币同时流通,国家难以控制市场。于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请求统一钱币,特别是要罢掉[[陕西]]铁钱,由国家统一铸币流通。仁宗接到奏疏,交大臣们议论。大多数人觉得罢掉铁钱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并没有实行。但消息却传了出去,一时间,首先从[[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刮起一股风:“朝廷要罢掉陕西铁钱了,赶快脱手出去,晚了就一钱不值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长时间便传遍了城市乡村。那时,陕西铁钱不仅在陕西,连京都及周围一带都十分通行,存这种钱的大有人在。大家听说这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就要废了,那还了得,所以都纷纷拿铁钱到店铺中抢购货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抢到手再说。店铺老板也不是傻子,他们比别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纷纷挂出牌子:不收陕西铁钱。这家不收,那么就到那家吧!可百姓们串了几家店铺,走了几个集镇,到处都一样。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暴性子的人竟到店铺中强行买货,吓得店铺竞相关门。一时间,市场大乱,人心浮动,危及治安。 消息马上反馈到朝廷,仁宗大为恼火,一边追查是谁传出的消息,一边责令宰相[[文彦博]]迅速处理此事,平定市场,安定民心。文彦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说别无办法,只有让朝廷下令,辟此谣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场。 可文彦博深深知道,市场上的事有时单靠强令是办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家还会将信将疑。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实例,而不是一纸公文。想到这里,文彦博对大家说:“这么办吧,先让我来独自经办此事。若我财力不足时,再麻烦各位。” 他回到家中,询问管家:“丝绢缣帛还有多少?”管家说:“还有500匹。”于是文彦博让管家找来京城中最大的绸缎铺主,托他代卖这些丝绢,并特别叮嘱:不要其他的钱,只收陕西铁钱。 店主照办,第一天简直挤破了门。别的店主都来打听为何倒行逆施收陕西铁钱,当他们得知是文丞相让代卖代收的后,都放下心来,连丞相都要铁钱,看来铁钱是决不会废止了,于是各店也收起了铁钱。 消息传扬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来,再没人急于脱手陕西铁钱去抢购货物了。一场市场动乱就这样让文彦博平定了下来。 ===御史丢御状救李靖=== [[李靖]]是[[唐朝]]人,他当[[岐州刺史]]的时候,有个人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一个御史前去调查,并告诉御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阴谋造反,可以当场处死。” 这个御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真假分明呢? 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 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 看着随从那个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人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 御史又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我们还是照常去查办。”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第二个好办法了,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 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状子并没有丢,它就在御史的衣袖里。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御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 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 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杀了。 ==釜底抽薪计谋分析== 釜底抽薪与扬汤止沸是同义语,但意思却有所不同。扬汤止沸是事发之后,想办法使之缓和,防止继续恶化,这是暂救一时的治理办法。釜底抽薪则是预防事件爆发和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治本的办法,用来比喻对事情应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釜底抽薪之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以作战的是勇气:土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种谋略,以消减、削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金底抽薪之计,应当说正是在这种策略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准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括、简明的语言。“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路思想已在许多场合下被使用。 釜底抽薪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指不直接与其正面的锋芒对抗,而是从其侧面或幕后下功夫,从根本上减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此计的含义如下: 一、先治其本。事物都分为“标”(枝节、表面)和“本”(根本、基两个方面。要彻底解决问题,应当先治本后治标。 二、去其所恃。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依赖而发展的。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如果破坏了后者,前者就会自行消亡。 三、攻心夺气。古人说:“夫战,勇气也。”作战凭借的就是一股士气。士气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具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在我们不能或者不愿与敌人拼实力时,可以转而攻气,使敌人气虚、心乱、气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瓦解战术。 四、[[以柔克刚]]。硬碰硬如两虎相斗,最终会两败俱伤。不妨用软的来制服硬的。用柔和的办法制服刚强的敌人,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不论在情场、商场、战场,运用釜底抽薪之法来解围取胜不计其数。 ==视频== <center> 百家讲坛 {{#iDisplay:qq.com/x/page/l0144pt9x41 |640|380|qq}} 釜底抽薪 </center>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中,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Category:290 術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釜底抽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