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87.1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钱妍 的原始碼
←
钱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钱妍 | 图像 = [[File:T019267ea3853a8db09.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9267ea3853a8db09.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1319162-1394658.html 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钱妍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80年5月 | 出生地点 = 中国安徽省安庆市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硕士生导师 }} '''钱妍''',女,汉族,[[1980年]]5月生,[[安徽]]省安庆市人。[[南京邮电大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称 || 钱妍 || 出生地 || 安徽省安庆市 |- | 民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980年5月 |} == 人物介绍 == '''学习工作经历''' 1998年至 2002年于[[安徽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期间从事痕量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特别是污染物高灵敏光谱检测新方法的研究。2002年7月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至 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有机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与改性。2007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自2007年7月起于南京邮电大学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及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在科研工作方面,主要从事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与性质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校级、省级项目各一项,承担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各一项。 == 研究领域与成果 == '''研究方向''' 研究兴趣为光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聚集诱导的发光增强(AIEE, Aggregation Induced Enhanced Emission)性质研究;光功能有机小分子凝胶(Low-Molecular-Weight Mass Organic Gelators (LMOGs))的设计合成与功能性质研究;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与性质研究;光功能有机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质研究;非线性光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性质研究;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构效性质研究;发光功能材料的光物理行为研究。 '''教学培养''' 承担《光谱原理》、《光化学原理》、《波谱分析》等的课程教学工作,以及《材料合成实习》的实验教学工作。 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 '''主要学术成绩''' 在ChemPhysChem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等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单篇最高引用次数40余次。申请或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项。 '''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型凝聚态强发光有机化合物的聚集发光增强机制研究及应用", 编号21003076,2011年1月 - 2013年12月,20万,项目负责人,钱妍。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聚集诱导发光增强的有机纳米粒子的制备、发光增强机理及性质研究",编号09KJB150009,2009年9月 - 2011年12月,3万,项目负责人,钱妍。 南京邮电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光化学驱动的分子机器的设计与性质研究", 编号NY207041,2007年11月 - 2009年12月,5万,项目负责人,已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功能有机/聚合物分子机器半导体、动态行为与光电器件",编号60876010,2009年1月 - 2011年12月,38万,主要骨干,钱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轴向取代酞菁、类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与光限幅特性与应用",编号20473104,2008年1月 - 2010年12月,32万,项目参与人,已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轴向取代酞菁、类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与光限幅特性研究" ,编号20473104,2005年1月 - 2005年12月,8万,项目参与人,已完成。 '''代表性著作''' [1] Yan Qian, Cai Minmin, Xie Linghai, Yang Guoqiang, Wu Shikang, Huang Wei; "Restriction of Photoinduced 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ChemPhysChem, In press. [2] Yan Qian, Shayu Li, Guoqi Zhang, Qian Wang, Shuangqing Wang , Huijun Xu, Chengzhang Li , Yi Li, Guoqiang Yang; "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Enhancement of 2-(2'-Hydroxyphenyl) Benzothiazole-Based 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Compound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7, 111, 5861-5868. (highlighted as "Heart Cut" (July 9, 2007) by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3] Yan Qian, Minmin Cai, Shuangqing Wang, Yuanping Yi, Zhigang Shuai, Guoqiang, Yang; "Synthesis and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ies of Nickel Complexes of 8-Hydroxyquinoline Derivatives";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0, 283, 2228-2233. [4] 钱妍,蔡敏敏,解令海,黄维;"基于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化合物的光物理行为研究";化学学报,2010,2285-2289. [5] 钱妍,李沙瑜,王双青,于贵,刘云圻,孙晓波,徐新军,王潜,许慧君,杨国强;"基于聚集荧光增强体系的掺杂纳米粒子的可调控荧光发射与能量传递性质研究";化学学报, 2008, 66, 1053-1058. [6] 钱妍,解令海,王双清,杨国强;"聚集诱导的荧光增强体系研究进展";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8,1-8. [7] Xiaohai Sheng, Yan Qian; "Photoswitchable Composite Organic Nanoparticles with Aggregation-Enhanced Fluorescence Emission". [8] Xiuping Li, Yan Qian, Shuangqing Wang, Shayu Li, Guoqiang Yang; "Tunable Fluorescence Emission and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in Doped Organic Nanoparticle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3862–3868. [9] Hongwen Gao*, Yan Qian, Zhangjun Hu; "Tetraiodophenolsulfonphthalein as a Spectral Substitute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lexation Between Cationic and Anionic Surfactant";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4, 279, 244-252. [10] Hongwen Gao*, Yan Qian, Xiangtai Kong, Siqing Xia; "Aggregation of Dye on Polymer: Naphthochrome Green/PVP/Cu(II) Inte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u Traces";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32, 195-205. [11] 梁婧,钱妍,解令海,石乃恩,陈淑芬,邓先宇,黄维;"聚芴类半导体光谱稳定性";物理化学, 2010, 26,946-963. [12] 解令海,钱妍,侯晓雅,凌启淡;"非平面型受阻胺共混芴类电致蓝光材料";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8, 25-28. [13] Linghai Xie, Rui Zhu.; Yan Qian, Ranran Liu, Shufen Chen, Jian Lin, Wei Huang; "Spiro-functionalized Ligand with Supramolecular Steric Hindrance to Control π−π Interaction in the Iridium Complex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10, 1, 272-276. [14] Wenhao Sun; Shayu Li; Yan Qian; Rui Hu, Guoqiang Yang; "Understanding Solvent effects on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 Triple Fluorescent ESIPT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 for White Light Emissio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20), 5888–5895 [15] Shayu Li; Qian Wang; Yan Qian, Shuangqing Wang, Yi Li, Guoqiang Yang; "Understanding the Pressure-Induced Emission Enhancement for Triple Fluorescent Compound with 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07,111, 11793-11800. [16] Guoqi Zhang , Qian Wang, Yan Qian, Guoqiang Yang, Jinshi Ma;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Two New Europium(III)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3D Open Framework";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2006, 796, 187-194.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钱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