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1.13.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铜壶滴漏 的原始碼
←
铜壶滴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铜壶滴漏.jpg|350px|缩略图|右|<big>铜壶滴漏</big>[http://www.huaxia.com/zhwh/kgfx/images/2009/09/24/451481.jpg 原图链接][http://www.huaxia.com/zhwh/kgfx/2009/09/1582039.html 来自 党政机关 的图片]]] '''铜壶滴漏'''为[[水钟]]的一种,又称漏壶、铜水滴漏,是一种古代的计时器,常用[[青铜]]为材料制作。[[李约瑟]]推测漏壶可能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入中国,时间可能早达公元前二世纪的周朝,最迟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刘胜]]墓中即有发现。 铜壶多呈圆筒状,近底部有一个漏嘴,壶盖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数的[[木箭]]或[[木尺]]。当壶水从漏嘴流出,木箭便会下降,从而指示出当时的时刻。 西汉开始,泄水型漏壶逐步被受水型漏壶取代,其特色是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 到了元代,铜壶滴漏演变成阶梯式漏壶。由元朝时的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的壶分四层,由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受水壶4壶配成。由上而下渐次缩小。最底的受水壶中竖一支铜尺,上面刻画12时辰。水由最高的日天壶自上而下依次滴至底层的受水壶。壶中浮箭逐渐上升,指示时辰,每天误差不大。原物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广州博物馆]]陈列的为复制品。 ==由来== 古代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通过长期观察,人们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我国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ref>[http://www.shicimingju.com/book/chuxueji/25.html 《初学记》卷二十五 器物部上: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诗词名句网</ref>”这是说产生于[[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 ==特征== 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相关记载== 据《周礼》记载,作为掌管计时的官员“挈壶氏”是世袭制。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挈壶氏,设下士6人及史二人,徒12人<ref> [http://www.guoxuedashi.com/guanzhi/16453vs/ 挈壶氏],国学大师</ref>。这说明至少距今3000年时,就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到了秦代,计时的壶开始用刻漏。秦宫中掌管刻漏的官员称为“率更”。《[[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颜师古注:“掌知刻漏,故曰率更。” 到了汉代,滴漏报时有了制度。夜漏尽,指天明,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自汉以后,历代循行。文献资料记载显示,汉代刻漏分昼漏与夜漏,共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说文解字]]》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卫宏]]《汉旧仪》:“至立春,昼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周礼注疏》郑司农云:“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贾公彦疏:“此据汉法而言。”可见,汉代刻漏计时与日晷计时是一致的,都是一日百刻之制。 ==视频== ===<center> 铜壶滴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古代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center> <center>{{#iDisplay:d0888oo5x2g|560|390|qq}}</center> <center> 古时的计时器 铜壶滴漏 </center> <center>{{#iDisplay:p0665s3prr9|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471 精密机械工艺]] [[Category:484 机械业;电机资讯业]]
返回「
铜壶滴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