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34.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银锭桥 的原始碼
←
银锭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银锭桥</big> ''' |- | [[File:7c1ed21b0ef41bd554980baa57da81cb38db3da1.jpg|缩略图|居中|[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ae413be0808ed686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gQmLkElbYTkKIMkrELjbkRmLkElbk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TMkjYKKIPjflBz%20cGwOVFj%20lGmTbxFE4ElKJ6wu981qR7zOM%3D_844253275&query=%E9%AB%98%E7%A3%81%E5%AF%BC%E7%8E%87%E6%9D%90%E6%96%99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 =='''简介'''== 北京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有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又说1984年拆建,发现桥基为柏木桩,桩之间用银锭锁(状如银锭形状)固定。什刹海,是北京传统风貌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之一,“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这里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2万人次。银锭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桥是1984与2011年[[重建]]的。 =='''评价'''== “三绝”之首是眺望西山。人们站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却可引颈西望,领略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这是因为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了一个扇面形的视角,又兼过去新街口一带没有高大建筑,西山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银锭观山”是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喻此处为“北京第一山水”。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咏不已。其中一首诗曰:“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见西山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三绝”之雅是观赏荷花。清代竹枝诗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在什刹海,每当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竞相吐艳之时。晴日,红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银珠,盈盈欲坠;风过,莲蓬摇曳,清香飘溢;其赏心悦目的雅兴,实难以言喻。远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长在什刹海边的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东阳身后140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名叫纳兰性德,工书善诗。每值荷花盛开之际,总喜欢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图画。近代大文学家老舍先生,十分钟爱这一地区,并将其作为他许多小说故事的发生地。<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71756902 银锭桥]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返回「
银锭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