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37.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長崎事件 的原始碼
←
長崎事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长崎事件'''<b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8/9e0e8037a0544791b4d650f4e333b659.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ifuun.com/a201712187849391/ 圖片來自ifuun]</small> |} '''长崎事件'''(亦称'''镇远骚动'''),日方称'''長崎清國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清朝[[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長崎市]]的期间,因清軍違法亂紀而引發的一起[[暴動]]事件。 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不是清廷的单方面退让收场,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然而此事件也種下日本民間反清情緒的種子,被視為[[甲午戰爭|日清戰爭]]的原因之一。 ==缘起== 1886年7月,当时尚未正式成军的[[北洋艦隊]]奉[[李鸿章]]之命抵达[[朝鲜]][[元山]]一带巡弋操演“以振国威”,后又奉命前往[[俄国]][[海參崴]]访问。鉴于[[鐵甲艦]]在長途航行后,需回港保養维护,而當時清廷的[[旅順]]軍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號]]、[[定远號]]、[[威远號]]和[[济远號]]四舰前往位于[[日本]]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铁甲舰队首次访问日本。 ==经过== 1886年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軍违反军纪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当地一所[[妓院]]尋歡作樂,醉酒後鬧事鬥毆。闻妓院报案而趕至的兩名當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並平息事端,經口頭嚴厲警告後释放。被捕之水兵卻不甘受辱,其後煽動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強行闖入當地派出所襲擊警員。一名警員当场被水兵斩死,另一名警員被刺成重伤、最後不治,遇襲受傷的警員不計其數。事件立即於全國掀起民憤,日本國民蜂起聲討來訪的北洋艦隊。最后长崎县警派大队逮捕全數肇事水兵,平息民怨。<ref name="史春林"> {{Cite web|url=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7/6584265.html|title=史海回眸:清朝中囯北洋舰队两次访日(3)|author=史春林|date=2004年9月1日|work=《炎黄春秋》|access-date=2015-09-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90053/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7/6584265.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no}} </ref> 事后,李鸿章对于北洋水兵的違紀行為采取姑息的態度,他说道:“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 8月15日,在兩天前發生暴力衝突的陰影下,李鸿章仍授意全舰队放假一天,并允许四百五十名水兵登岸自由觀光。虽然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攜军械上岸,然而据日方记载,许多水兵手执棍棒刀器,或是從當地店鋪購買[[日本刀]]攜帶。 由于两天前的纠纷所带来的不满,观光很快演变为了械斗。据日方记载,数名清兵伏击并杀死一名警察,引发了械斗。可是,早有防备的警察,将数百名水兵分割包围,街边市民更加以配合以石塊攻击水兵。事后统计显示,水兵方面有五人死亡(一说為十人死亡)、四十四人受伤、五人失踪。警察被打死二人、十九人受伤,而长崎市民亦有多人受伤。 冲突中,在长崎市同时出现了短暫的敵視清國人的浪潮,许多已入日籍的华人受到牵连。 ==结局== 与以往处理外交事件不同的是,清廷表现出了相当强硬的态度。 *'''武力解決路線''' **原因:北洋水师船艦總監督[[琅威理]](William M. Lang,[[英國]]籍)當時派出四位英國籍隨扈到長崎港當地警局,試圖要營救被日本警方扣留的大清水兵,但遭到長崎港當地警局局長拒諸門外。琅威理得知後非常不滿,轉向英國駐長崎港的商館求助,其後由英國商館館長對日本[[外務省]]施壓。但事發兩天以後,長崎港當地警局仍然沒有釋放被扣留的大清水兵。琅威理得知後非常憤怒不滿,甚至要求英國駐日本使館要求與日本斷交及提議北洋艦隊炮轟長崎(當時船艦砲彈已處在隨時發射狀態)。琅威理一度想以武力解決此事,但其餘北洋水师艦長處於靜待觀察狀態。 *'''外交談判路線''' **原因:北洋大臣兼北洋艦隊船艦總提督[[李鴻章]]則派出外交顧問[[伍廷芳]]與日本外務省談判,外交顧問伍廷芳與大清帝國駐日使館人員向日本外務省進行外交談判,並且1887年2月底,双方达成彼此让步的协议,双方一致认定是语言不通和民俗習慣导致了误会的发生,所以將所有肇事者交由本国政府自行处置,而死伤人员则由对方予以抚恤。值得一提的是,日方所支付的抚恤金数额大大超出了大清帝國,换句话说等于日本向中国进行赔款。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的日本還未開始強軍政策,中国军舰的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如在长崎事件中采用琅威理的建议,一挫实力尚在中国之下的日本舰队,则以后中日海军强弱必大不相同,甚至甲午戰爭也不會發生。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長崎事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