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5.17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长三角地区 的原始碼
←
长三角地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长三角地区</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9fa7712e70af4e8f.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269247&sid=2400739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长江三角洲地区 简称: 长三角地区 誉为: 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 |} '''长三角地区''':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城市经济概念:就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的8个市,浙江省东北部的7个市。 文化概念: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江南文化亚区的范围大体相当。其核心区是环太湖区域,即上海、苏南和浙北。<ref>[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1-08-17/doc-ikqciyzm1859124.shtml 长三角地区:一张地图管全域]新浪网</ref> == 自然地理 == '''概念''' 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形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 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最大的冲积平原城市盐城,以及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而今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嘴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嘴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嘴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嘴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演变过程''' 长江三角洲的演变过程基本由三个方面组成:一个是长江三角洲主体太湖平原形成;第二,是长江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形成;第三,是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影响,如老百姓的填海活动。 '''气候''' 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文化地理 == '''概念'''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江南文化亚区的范围大体相当。其核心区是环太湖区域,即上海、苏南和浙北。 '''历史''' 长江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长江三角洲'''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南通、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江南文化''' 地域文化上,长三角地区文化和[[吴越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独特的汉民族文化之一-[[江南文化]]的代表。 长三角地区属于吴语片区,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吴语有时也被称为江南话,吴语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话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官话。 概述 江南文化下的一些次文化区域,如越文化、吴文化、楚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认为,自成一体的、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的某种区域文化,通常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江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也正是在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由于诗性与审美内涵直接代表着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实现了它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并在现实中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山水情人先生说:江南文化是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一种韵味文化,一种秀美文化。它蕴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岚雾中缠绵,有着禅意般的美丽。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显现出来的,它包含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的总和。一方面,它不断变易、逐渐丰富,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渐次展开而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并沉积;另一方面,它又相对稳定,始终保持着一些使之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品质。而在此过程中,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限定,规定了这一区域文化精神的历史走向。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仅就汉民族文化圈而言,大体可以以[[淮河]]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文化区域。“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的清辞丽句形象地概括了两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葱茏、清奇瑰丽,北方则土厚水深、雄浑阔大,在这样有着显著差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的人文风气亦因此而各具特色。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特别是唐宋以降,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也从‘开封-长安’东西向轴线彻底移向江南地区,最终落在‘杭州-苏州’南北向轴线上。” 也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 因此,文人学者提及“江南”一词之时,大多指称的即为东南地区,本文亦正复如此。 '''著名园林''' 长三角地区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兴盛于明清。以苏州市、扬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上海市、嘉兴市、杭州市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最多。 江南园林通常为私家园林,[[玄武湖]]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 · 苏州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 · 扬州 [[五亭桥]][[个园]] [[何园]] · 南京 [[瞻园]][[煦园]] · 无锡 [[寄畅园]][[蠡园]] · 常熟[[燕园]] · 上海 [[豫园]] · 杭州 郭庄、汪庄、刘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和杭州都属于长三角地区范围之内,并在长三角地区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可追溯至唐代。可以分两半来说,前半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在此之前,江南曾因其在南朝的繁华而被称作“佳丽地”,尚无将其比作天上的先例。“佳丽地”的名头在唐朝得以继续,且有,且有将其他地方挤出这一行列之势。 '''白居易品题是关键''' 另一半是以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头牌,这在唐后期也很明显。这其中关键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夸赞当地的诗篇。但是,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与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这一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赞为天堂不仅因富庶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但这并不是“天上”的全部。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常州被李华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顾况“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那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然风光有关。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 南宋诗人[[范成大]](公元1126年-1193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50 經濟學總論]]
返回「
长三角地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