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闻诵法华经歌 的原始碼
←
闻诵法华经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hellorfimg.zcool.cn/provider_image/preview260/hi2242571730.jpg?x-image-process=image/format,webp width="310"></center> <small>[https://www.hellorf.com/image/similar/hi2244881990?source=zcool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small> |} 《'''闻诵法华经歌'''》是一首古诗,[[诗歌]]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center>闻诵法华经歌</center> {{Cquote| 山色沈沈,松烟幂幂。空林之下,盘陀之石。石上有僧, 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 十片五片,异花狼藉。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 今之人,是昙彦,是昙翼?我闻此经有深旨, 觉帝称之有妙义。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可怜弹指及举手, 不达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 光辉一万八千土,土土皆作黄金色。四生六道一光中, 狂夫犹自问弥勒,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我亦当年不出户, 不欲红尘沾步武。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行行皆宝所。 我亦当年爱吟咏,将谓冥搜乱神定。今日亲闻诵此经, 何妨笔砚资真性。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半虚弃。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与水, 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山河无寸地。 我昔心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虚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无物为拳拲。师诵此经经一字,字字烂嚼醍醐味。 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 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 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 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 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世人之目非不明, 目明特向经中盲。合聪不聪,合明不明,辘轳上下, 浪死虚生。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 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师名医王行佛令, 来与众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 凡者圣。如是则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合龙赞咏, 鬼赞咏,佛赞咏。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首而归命。 |[唐代]修雅}}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ref>[https://www.sohu.com/a/343057107_362042 人文课堂 |《诗经》的“六义”是什么意思?],搜狐,2019-09-24</ref>”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ref>[https://www.sohu.com/a/357685369_562249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搜狐,2019-12-01</ref>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闻诵法华经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