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9.184.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阅藏知津 的原始碼
←
阅藏知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阅藏知津</big> ''' |- | [[File:D8c6ec645cddb9e4.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kPmLkEmrELjboLmLkEk7sTkKILmrELjboImLkEk74TkKIMkrELjbgRmLkEkLYTHV2PUF3rHE%2FiS0PQjb0EyOVGxOxSj%20lHzrHjN0rWMF2RG6IPjflNz%209GxKR7zOMTMkjYKKIPjflBz%20cGwOVFj%20lG_-1649035539&query=%E9%98%85%E8%97%8F%E7%9F%A5%E6%B4%A5 原图链接][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d8c6ec645cddb9e4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阅藏知津》'''是明智旭于崇祯八年至永历八年(1635~1654)编写的佛教经录。 该书将大藏经所收一七七三部之佛典分成经、律、论、杂四部,并加扼要解说。 ==概述== '''四十八卷''',明·智旭于崇祯八年至永历八年(1635~1654)编撰,收在[[《大正藏·法宝总目录》]]第三册。宋、明以来有关藏经提要的著述以此书为比较完备。它编撰的目的在于使阅读藏经的人都能“达其旨归,辨其权实”(见本书自序)。就是提出“品中事理大概,使人自知纲要。” 同时也依佛说法的先后次第来分别部类(见本书凡例)。 '''作者'''因为“历朝所刻藏乘,或随年次编入,或约重单(重译、单译)分类,大小混杂,先后失准”,阅者茫然不知道缓急可否; 又因过去的藏经提要一类的书,如宋朝王古的《法宝标目》,“仅顺宋藏次第,略指端倪”,明代蕴空的《汇目义门》,虽然“创依五时教味”来分部,也只“粗陈梗概”,都未能尽善尽美。 所以他从三十岁时发心阅藏(明刻南北藏)开始,前后历龙居、九华、霞漳、温陵、幽栖、石城、长水、灵峰八地,耗费二十年的时间,随阅随录而编成本书,“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义持者可即约以识广,文持者可会广以归约”(见本书序)。 =='''编纂特点'''== '''本书的编撰上有三种特点'''︰ (1)部类的划分︰依古来判法,菩萨、声闻两藏中各有经、律、论三藏; 又据《出曜经》说,于经律论外加第四杂藏,因此总别为经、律、论、杂四藏(凡‘理兼大小,事涉世间,二论既不可收,故应别立杂藏’),并各以大、小乘分,先大后小。 本来据五时次第,‘华严’之后应列‘阿含’;但以小教加于‘方等’、‘般若’之前,甚为不可,所以改为大小各自一类,分别出权实轻重的不同。 '''在大乘经中''',又分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此系将[[《开元释教录》]]部目中《宝积》、《大集》和《密咒》等合并为‘方等’,而别加‘法华’在‘涅槃’之前,以应五时的次第。 又论藏区分释经、宗经、诸论释三类,先叙西土,后叙此土。 此土大乘宗经论中唯收僧肇和慧思、智顗的述作,其余诸师的入杂藏中。 杂藏又分西土撰述与此方撰述两类,此方撰述即包括各宗各类不同的体式而名为杂。 (2)重译的编次︰选取翻译比较善巧的一本为主,其余重译的经典就列于其后(这些在总目中都低一字列出,使人易晓),在后面提要中就将它的同异注了出来,使人知道或应并阅或可不阅。 (3)提要的制作︰各书但列其中品名,或各品中事理大概,使阅者知其纲要;只有疏钞、玄文,才略出其释经之法,使知各家制立轨则的不同。又久已流通或卷帙不多的书,所录从略;久不流通卷帙多而人罕阅的所录稍详,使人染一指而知全鼎之味(见本书〈凡例〉)。 本书这样分部编列,是对全藏有重新编目的用意。 因宋元以来刊刻全藏都是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的各书为基本,再把续收入藏的书汇列于后,并未编次。 明代南、北藏虽略有改动,不依《开元释教录》先大乘经律论,次小乘经律论的次第,但也是依《至元录》粗分经律论三藏,先大后小,分别将续收入藏的附加于后。 本书作者加以全盘整理,重新组织,虽然有些也未尽恰当(如有些重译未经勘出或部类隶属不适合等),但编者的锐意改革之功是值得尊重的。 =='''内容分类'''== 本书内容分两大部分︰前四卷为总目,后四十四卷为各书提要。 总目所收典籍共一七七三部,在经、律、论、杂四藏中: (1)经藏的大乘经九七六部(其中‘华严’二十九部,‘方等’显密合有七八八部,‘般若’二十八部,‘法华’十五部,‘涅槃’十六部)。小乘经二一一部,大小乘经共为一一八七部。 (2)律藏的大乘律三十部,小乘律六十一部,另附疑似杂伪律一部,共为九十二部。 (3)论藏,大乘论的释经论七十一部(西方三十三部,此土三十八部),宗经论一一八部(西方一0四部,此土十四部),诸论释三十二部(西方十一部,此土二十一部)。小乘论四十七部,大小乘论共为二六八部。 (4)杂藏的西方撰述四十八部,附外道论两部、疑伪经一部,共为五十一部。 此方撰述,计忏仪十部、净土四部、台宗十五部、禅宗二十二部、贤首宗十部、慈恩宗三部、密宗三部、律宗五部、纂集十二部、传记十二部、护教十六部、音义三部、目录十二部、序赞诗歌三部,连同应收入藏的四十六部,共为一七六部。 本目所收各书均出于明刻南、北藏,两藏编次不同,函号各异,所以总目在每书下部分别注了出来。 =='''提要分类'''== 本书提要部分即依总目次第,于每一部类的开端有一简短的总述,说明该部的性质或分部的缘由,如在方等部首说︰“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 今更就大乘中别取独被大机者名华严部,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开权显实者名法华部,垂灭谈常者名涅槃部; 其余若显若密,或对小明大,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智、断,皆此方等部收。” (见本书卷二)又于每一种书,先注明卷数,在南、北藏函号和译著的人,再撮要说明内容,列其品题并品中事理大概,如《[[大般若]]》、《宝积》、《大集》、《阿含》等经,均颇详尽; 特别是'''《大般若经》'''的撮要从卷十六至卷二十三,竟占七卷之多。 此外还有些书附加有作者的、按语的,约分五类︰ (1)说明重译的巧拙和异同的,如对唐·提云般若译的《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说‘与前经同本异经,文颇艰涩’(见卷一);对宋·法贤译的《无量寿庄严经》说‘法贤本中有慈氏问答尤妙,但止三十六愿’(卷三);对唐·实叉难陀译的《入楞严经》说‘文笔顺畅,(中略)多初品及后二品’(卷六)等是。 (2)指出宜于流通的,如对唐·般若译的《普贤行愿品》说‘最宜一总流通’,又对提云般若译的《华严经修慈分》说‘宜急流通’(均见卷一)等是。 (3)指明与疏钞的关系的,如对《观无量寿佛经》说‘天台智者大师有《疏》,四明法智尊者有《妙宗钞》,深得经髓,宜精究之’(卷三);对《金光明经》说‘智者依此译说《玄义》及《文句》’(卷六)等是。 (4)说明疏钞制作轨则的,如对《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说‘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卷三十九);对《观音玄义》说‘以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卷三十六)等是。 (5)予以批判的,如说唐·宗密的《禅源诸诠集序》是‘未究七种二谛、五种三谛之旨’(卷四十二);说元·德煇重编的《百丈清规》是‘不唯非佛世芳规,亦且非古百丈风格’(卷四十三)等是。 ==刻本类别== '''本书的刻本共有三种︰''' (1)清·康熙三年(1664)夏之鼎刻,有夏作的〈缘起〉。 (2)康熙四十八年(1709)朱岸登刻,有德成的〈跋〉说,智旭著述中此书流行最广。 (3)光绪十八年(1892)金陵刻经处刻,补订了末卷最后四十八种的撰述人名。 此外,在日本有天明二年(1782)刻版二十卷本,还有四卷的总目本单行。 本书对于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日本弘教书院排印《缩刷大藏经》即采取它的组织形式; 中国杨仁山手订《大藏辑要目录》以及上海排印《频伽藏》也都依照了它的分类法。 参考资料: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目录篇〉;陈士强《佛典精解》〈经录部〉第八门 <ref>[https://baike.sogou.com/v63332264.htm?fromTitle=%E9%98%85%E8%97%8F%E7%9F%A5%E6%B4%A5 阅藏知津],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1-1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佛教经录]]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阅藏知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