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4.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阴阳 的原始碼
←
阴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阴阳.jpg|350px|缩略图|右|<big>阴阳</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1/b50e73539a354184b93a99735b9c0d4b.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88340167_100289068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medical}} '''阴阳'''(yin-yang)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 中医阴阳学说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朴素自发的古代[[唯物辩证法]]。古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ref>[http://www.med66.com/zhongyijichu/ws1907183687.shtml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医学教育网,2019-7-18</ref>。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968.aspx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诗文网</ref>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File: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pg|300px|缩略图|右|<big>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90523/828e8aca51554410992946f64007648d.JPG 原图链接][http://m.sohu.com/a/315956780_446734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44-5-1.html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中医世家</ref>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 "调经论]]》<ref>[http://www.wenxue360.com/guji-fanyi/846.html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译文],文学360,2019-8-2</ref>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ref>[http://www.med66.com/web/zhongyijichu/lw1510303251.shtml 中医学学中的阴阳学说],医学教育网,2015-10-30</ref>。 ==视频== ===<center> 阴阳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什么是阴阳? </center> <center>{{#iDisplay:c0808v980wt|560|390|qq}}</center> <center> 中医基础理论第01讲 阴阳学说 </center> <center>{{#iDisplay:k03610auk3a|560|390|qq}}</center> <center>中医阴阳的概念详解</center> <center>{{#iDisplay:v0737l9ydib|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edical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阴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