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37.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阿华级战列舰 的原始碼
←
阿华级战列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阿华级战列舰</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c0fec28fc3cb6bff.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3&eid=6407019&sid=6620683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依阿华级战列舰 研制时间: 1938年5月 服役时间: 1943年2月22日 定型时间: 1942年8月27日 国家: 美国 |}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依阿华级战列舰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舰体最长、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达到33节)、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上的密苏里号的主甲板上举行,本级舰因而闻名于世。<ref>[http://c.360webcache.com/c?m=db361b807690dab803635f422bc8075e&q=%22%E5%A4%A7%E8%88%B0%E5%B7%A8%E7%82%AE%E7%9A%84%E8%83%8C%E5%BD%B1%22%E7%BE%8E%E5%9B%BD%E4%BE%9D%E9%98%BF%E5%8D%8E%E7%BA%A7%E6%88%98%E5%88%97%E8%88%B0&u=http%3A%2F%2Fnews.xinhuanet.com%2Fmil%2F2008-01%2F25%2Fcontent_7493359.htm “大舰巨炮的背影”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新华网</ref> == 技术特点 == '''外观设计''' 为了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便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调动,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采用限制船体最大宽度,拉长舰体的措施,但影响了适航性能。依阿华级重新设计了舰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而舰体长度和吃水则被加大,舰体的长宽比达到8.2 ,而当时其它战列舰的长宽比大多不足7。其舰艏曲线与日本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相似,但更加细长,有利于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机动性及炮火命中率。依阿华级舰长达到270.4米,舰体长宽比8.18:1,水线长宽比7.96:1,是历史上舰体最长的战列舰(大和级舰长仅263米)。首舰依阿华号在进行高速试航时,曾发现船艉有振动现象,经过水池试验后,依阿华级改用了两种不同螺旋桨,外舷轴螺旋桨直径5.563米,为4叶桨;内舷为5叶桨,直径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动现象。 '''动力系统''' 依阿华级战列舰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航速,搭载更大功率的动力装置。舰上动力装置由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水管锅炉和4组通用电气电力式齿轮传动型蒸气轮机组成 ,采用四轴推进方式,总功率15.6万千瓦(21.2万匹马力)。Babcock & Wilcox的M型锅炉可提供每平方英吋600磅的压力(4,137 kPa; 42 kgf/平方厘米)、过热器提供最高温度华氏875度(摄氏468度),[[高压锅]]炉输出的动力效益与稳定度是二战战列舰中之首,在平常状态仅需4具锅炉便可达到27节航速,全功率下航速高达33节。是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续航距离16600海里(15节),9600海里(25节)。 '''装甲防护''' 装甲防护方面,依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与南达科他级相当,仅次于大和级,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厚度为307毫米(19度),水平装甲总厚度为222毫米(三层)。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和3层船底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在建造过程中特别增强了水平装甲防御能力。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是战后世界上装甲最厚的水面战舰,它的装甲足以承受1吨半重穿甲炮弹的轰击。整体防护水平在南达科他级的标准上有所加强,舷侧采用倾斜装甲,加强舰体水下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水平装甲。 '''主炮副炮''' 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由于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冶金技术,成功地将身管结构从MK2型的7层减少到2层,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吨,减至108吨。MK7型主炮内身管长度20.2米,有96条膛线,每25倍口径距离旋转一圈。该炮可发射MK8型穿甲弹,MK13、14型榴弹,MK19型人员杀伤弹。其中MK8型穿甲弹弹丸重1225公斤,内装炸药18公斤,初速762米/秒,射程(30度仰角)33.55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射速2发/分钟,俯仰范围为负2度到正45度。穿甲能力(对垂直均质钢装甲),炮口处为828毫米,18288米处为508毫米,27432米处为381毫米,在14.5海里的距离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装甲。发射药包为6个绢制药包,通常装药349公斤,火炮内身管寿命为300发。 装备3座三联装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转部分重1730吨,舰艏方向呈背负式布置两座,舰艉方向布置一座。每座炮塔由77名官兵操纵,炮塔全部结构可以分成六层,分别是炮塔战斗室,旋转盘,动力室,上供弹室,下供弹室,供药包室。炮塔旋转时,六层一起转动。炮塔战斗室配备炮塔长和21名舰员。每个炮塔装备有一台基线长13.5米的光学测距仪,还有计算设备和装填机电机,装填机为链式结构,电机功率60马力,超负荷功率108马力,装填炮弹时,火炮仰角为5度。动力室有4名舰员,安装有1台功率为300马力(超负荷时可达到540马力)的电动机,使炮塔最大旋转速度达到4度/秒,俯仰电机为60马力,最大俯仰速度为12度/秒。上,下供弹室由旋转储弹盘,输弹机,固定储弹室三部分组成,每层由1名供弹室长和15名舰员负责,旋转储弹盘上可装载76发炮弹,固定储弹室有140发。两层供弹室共有3台输弹机,输弹速度可达3发/分钟,动作有三行程(从上供弹室)和四行程(从下供弹室)两种。供药包室共有18名舰员和1名室长,药包输送机由100马力电动机和油压设备提供动力,只须一个行程即可提升到炮塔(6个药包需分两组,且实战中为了延长火炮寿命,很少用最大射速和最大装药射击)。 副炮采用10座MK12型38倍口径127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平两用炮,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初速792米/秒,射程15.2千米,对空射程11.4千米,射速15-22发/分,俯仰范围为负15度到正85度,可配备榴弹,穿甲弹,普通高射炮弹,无线电近炸引信高射炮弹,照明弹,人员杀伤弹等。初期副炮有MK37型射击指挥仪和MK12型雷达控制,后期雷达换为MK22型和MK32型。 '''对空防御''' 采用40毫米口径及20毫米口径机炮执行对空防御,火炮的数量各舰略有差别。各舰建成下水时,火炮配置为:四联装40毫米口径博福斯机炮15座(新泽西号是16座、密苏里及威斯康辛号是20座),单装20毫米口径厄利孔式机炮60门(密苏里号及威斯康辛号是49门)。 在1984年的改装中,各参与改装的舰艇,均拆除所有40毫米、20毫米口径机炮,改为4座20毫米口径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12.7毫米口径单管机枪8挺。 '''电子系统''' 1984年,依阿华级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装备上的雷达系统有:AN/SPS-49 防空[[雷达]]、SPG-55F型127毫米炮瞄准雷达、AN/SPS-67 地面搜索雷达、AN/SPQ-9 海面搜索 / 火控雷达;电子战系统:AN/SLQ-32 AN/SLQ-25 Nixie 诱饵系统;[[卫星]]通信系统。 '''舰载机''' 舰艉两舷各安装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侦查机。 在1984年的改装中,原来的水上飞机起重机及停放支架被拆除,换装上无人驾驶[[飞机]]弹射器以装备5架以色列生产的"先锋"型无人驾驶飞机;新增直升机起降平台,可停放4架直升机。 == 服役事件== '''二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日本的海上作战,其中包括[[菲律宾海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以及炮击日本本土的战斗。 1943年3月22日,依阿华号服役,试航于切萨皮克湾进行。 1943年5月23日,新泽西号服役。试航行动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完成。 1943年11月,依阿华号运载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德黑兰会议]]。 1944年,新泽西号加入[[太平洋舰队]],先是作为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的旗舰,后在在莱特湾海战中担任第三舰队司令威廉·哈尔西的旗舰,炮击过硫磺岛、冲绳岛。 1944年,依阿华号移师太平洋并加入太平洋舰队,期间参与[[马绍尔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莱特湾海战等战役。 1944年4月16日,威斯康星号服役,在切萨皮克湾完成海试并加入太平洋舰队,主要为盟军舰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参与过进攻日本的多次战役,炮击过日本本土。 1944年6月11日,密苏里号服役,在纽约对开海域和切萨皮克湾完成海试并加入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中参与过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并炮击过本州岛和北海道。 1944年9月6日,肯塔基号动工。原BB-66的船身编号原先也是指派给蒙大拿级战列舰2号舰俄亥俄号,因造舰计划的更变编号指肯塔基号。 1945年8月11日,伊利诺伊号终止建造。原BB-65的船身编号是指派给蒙大拿号,在二战中由于造舰计划更改,编号"BB-65"指派给伊利诺伊号。 1945年9月2日,时为第三舰队旗舰的密苏里号成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的地点,宣告日本正式投降;二战战后作为训练舰使用,直到朝鲜战争后。 1947年,肯塔基号终止建造。 1949年,依阿华号、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编入预备役,退居二线,密苏里号象征性地保持现役。 '''朝鲜战争''' 1951年9月,依阿华号、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重新加入现役,与密苏里号共同参加朝鲜战争,担负炮击朝鲜岸防目标的任务,战后作为训练舰使用。 1950年,肯塔基号的船体下水,以腾出位置给因搁浅事故受损的密苏里号,其后不断有部件被拆装至其他军舰上。 1956年,威斯康星号与艾登号驱逐舰相撞导致船首损毁,后来肯塔基号的舰首被移植到威斯康星号上。 1958年,伊利诺伊号被解体。 1958年,原肯塔基号舰体被卖给Boston Metals公司并被完全拆毁。 1958年3月,四艘依阿华级全部完成编入预备役并被封存在港口,其中密苏里号在封存期间对外开放。 '''越南战争''' 1968年4月,[[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迫切需要一种火力强大、能够摧毁敌人岸上目标的军舰。新泽西号进行现代化改装后重返现役,新泽西号被重新启用并参加越南战争,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 1969年,新泽西号再次退役。 '''冷战时期''' 为了对抗70年代末期[[苏联]]海军的挑战,1981年至1989年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提出"600艘舰艇海军"计划,大规模扩充海军。在他的支持下,四艘依阿华级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后,再次重返现役。从1981年10月新泽西号进入长滩海军船厂开始,到最后一艘威斯康星号1989年2月改装完毕,共花费了7年半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约3亿--4亿美元。此次改装的重点是加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增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 1980年,新泽西号重新服役。 1980年,依阿华号重新服役。 1984年,密苏里号重新服役。 1986年,威斯康星号重新服役。 1989年4月17日,依阿华号发生炮塔爆炸事故,造成47名水兵丧生。 '''海湾战争''' 1990年,依阿华号、新泽西号由于军费减少,再次退役封存。 1990年11月,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开赴波斯湾参加海湾战争。 1991年2月8日,新泽西号接到退役通知,并从现役军舰名单中除名,抵达新泽西州卡姆登,成为一座浮动博物馆。 1991年9月30日,威斯康星号退役,移至国防后备舰队。 1992年3月31日,密苏里号退役,随后转移至[[夏威夷]][[珍珠港]]。 1998年,密苏里号成为浮动[[博物馆]]。 2006年3月17日,依阿华号、威斯康星号被从现役军舰名单中除名。依阿华号被转移至萨斯湾的国防后备舰队的旧军舰群中,并被宣布将会成为一座浮动博物馆。威斯康星号存放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瑙蒂格斯海事博物馆中。 2012年7月4日,依阿华号于洛杉矶正式成为浮动博物馆。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返回「
阿华级战列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