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71.2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阿哈龙会堂 的原始碼
←
阿哈龙会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阿哈龙会堂.jpeg|320px|缩略图|右|<big>阿哈龙会堂</big>[http://photocdn.sohu.com/20100721/Img273666062.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ohu.com/20100721/n273666047.s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阿哈龙会堂'''(Beth Aharon Synagogue),又名博物院路会堂,是中国[[上海]]历史上的一座塞法迪[[犹太人]]的犹太会堂,位于黄浦区虎丘路42号。它由旅居上海的地产大亨西拉·亚伦·哈同建于1927年,以纪念他的父亲阿哈龙·哈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哈龙会堂为[[东欧]]唯一完全逃脱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犹太教经学院,波兰的密尔经学院,提供了避难所<ref>[https://news.163.com/18/0813/10/DP36C16C000187UE.html 逃亡与拯救:八十年前的犹太难民潮 ],网易,2018-08-13</ref>。[[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哈龙会堂被 《文汇报》社占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工厂。1985年,阿哈龙会堂建筑被拆除。 ==建造== 阿哈龙会堂由旅居上海的地产大亨西拉·亚伦·哈同建于1927年,作为赠送给上海犹太社区的礼物。会堂以哈同的父亲阿哈龙·哈同命名。它位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博物馆路20号(今虎丘路42号),靠近外滩和虹口,现在属于[[黄浦区]]。阿哈龙会堂取代了建于1900年的熙华德路(今长治路)舍里特·以色列会堂(Sheerith Israel),其位于二楼的会堂可以容纳400人。阿哈龙会堂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这家建筑师事务所还设计了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等多座地标建筑。阿哈龙会堂是一座造型特殊的摩登派穹顶建筑,平面为椭圆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数千名波兰犹太人为逃离纳粹迫害,途径[[西伯利亚]],抵达日本神户。当时的[[日本]]正在准备与美国作战,驱逐了这些难民。这批难民得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的许可,进入上海,准备半年后移居到[[美国]]。他们在八月到十月间来到上海。 在这些难民中,有东欧唯一完全逃脱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犹太教经学院,密尔经学院的全部400名师生,还有一些人来自其他犹太教经学院,包括波兰的卢布林、[[立陶宛]]的特尔希艾,以及[[白俄罗斯]]的克列茨克和 Lubavitz。他们被安顿在阿哈龙会堂,也有一些安顿在上海俄罗斯犹太人俱乐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上海公共租界,虽然有少数人设法去了美国和[[加拿大]],但是大多数难民都被困在上海,直到1947年离开上海。在战争期间,他们在阿哈龙会堂继续研究犹太教,并且用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印刷书籍。一些学生任教于上海犹太学堂。密尔经学院的存在,使得上海一度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犹太研究中心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国共产党]]赢得国共内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阿哈龙会堂被政府报纸《文汇报》社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会堂被改建,改为工厂。1985年,原阿哈龙会堂建筑被拆除,改建为高层建筑文汇报大厦。1999年,文汇报社迁入新建的威海路755号上海文新报业大厦。21世纪初,[[外滩]]源项目开发期间,建成仅十余年的虎丘路文汇报大厦也被拆除<ref>[https://www.sohu.com/a/165278519_653164 那些消失的中国古建筑 ],搜狐,2017-08-17</ref>。 ==视频== ===<center> 阿哈龙会堂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最后的避难所犹太难民在上海</center> <center>{{#iDisplay:c0019tt47y1|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返回「
阿哈龙会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