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58.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阿善遗址 的原始碼
←
阿善遗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阿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阿善沟门村东,是一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原始村落遗址。 阿善遗址依山面水,台地高于黄河水面80余米,平面均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地形,沿遗址居住区边缘有石砌围墙遗迹,残高于地表0.1-0.3米。该遗址的出土文物丰富,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对研究我国农业,纺织,陶瓷,建筑,工具以及美学等领域的历史均有价值。 2006年5月25日,阿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c3c910102ywtn.html 阿善遗址_新浪博客]</ref> [[File:阿善遗址1.jpg|缩略图|[https://www.sohu.com/a/271427350_645167 阿善遗址]]] == 历史沿革 == 新石器时代,阿善遗址境域已有有人类活动。 1979年,阿善遗址由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发现。 1980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共同组成发掘组,对阿善遗址进行了试掘。 1981年6月至9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共同组成的发掘组对阿善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连同试掘共发掘面积1170平方米。 == 研究价值 == 阿善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及其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中国史前文化的考古研究增添了资料内容 ,给单一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提供了一个文化谱系的地层依据,对研究中国农业,纺织,陶瓷,建筑,工具以及美学等领域的历史均有价值。 == 遗址特点 == 阿善遗址在包头市区东巧公里的阿善沟门东,北依大青山,南濒黄河,京包铁路与呼包公路均经遗址与黄河之间东西穿过。遗址所在的两个台地,东台地俗名东脑包梁;西台地俗名西脑包梁。屹膝盖沟穿行于两台地之间,由北向南汇人黄河。两台地分别高于黄河水面100米与81米,平面均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地形,沿遗址居住区边缘留有石砌围墙遗迹,残高于地表0.1-0.3米。遗址范围内大部已辟为耕地,边缘地带未经耕扰的地表,裸露出许多地面石筑房子的墙基。遗址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 == 文物遗存 == 阿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还包含有极少青铜时代及其以后的文化遗存。两区文化层厚度均约1米左右。第1层,耕土,厚0.1-0.15米,夹杂有地表房子墙基的石块和各类文化遗物。第2层,据土质土色可分ZA与ZC两小层。ZA层,色浅灰,质松软,多处留有地面房子的居住面和火塘遗迹。ZC层,为黄花土,质坚硬,呈块状。ZB层打破ZC层(2B层实为灰坑附近的红褐土)厚0.3-0.5米,遗物丰富,出有大量泥质篮纹灰陶片。 第3层,色深灰,质松软,厚0.1-0.2米,中间夹有一至两层居住面,仍以灰色蓝纹陶片为多,陶胎多呈褐色。 [[File:阿善遗址2.jpg|缩略图|[https://m.lvyougl.com/Item/339832.aspx 阿善遗址]]] 第4层,褐色土,土质细且硬,厚0.3-0.4米,包含陶片以泥质灰褐和泥质橙黄陶居多,并有少量彩陶。此层以下即生土。 在IT10与IT21中,属于第4层的IF10和IF18的居住面下面,压有一层厚0.2米的黑土,质地细密且硬,内含少量泥质红陶和彩陶片。在1区南端石筑围墙之外开的一条探沟中,耕土层以下即见此种文化层,内出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片。这一文化层,可视为I区第5层。 阿善遗址的出土文物丰富,其中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清理解剖围墙4处,发掘出房子24座。窖穴220个。墓葬3座,出土遗物计约1600多件。动物骨头、石料、骨针和木炭等也出土很多;骨针最长10.5厘米,最短3.8厘米(残)。骨针用动物细骨制成,分圆桯和扁桯两种。[[针尖锐利]],表面光滑,针孔清楚。骨针筒长15.3厘米,骨针筒是截取动物肢骨一段,再精工磨制成规整器形。骨针筒身无纹饰,磨制光滑。 == 保护措施 == 2006年5月25日,阿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东河区人民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原则,加强文物单位巡查,扩大文物保护范围。 == 历史文化 == 据考证,阿善人已能从事打磨石器,房屋建造、祭坛、农耕、贮藏、渔猎、织布、驯化野生动物等活动。阿善遗址文化年代,略晚于仰韶文化,大致可分为三期 。 '''阿善一期文化''' 阿善一期文化,由于保存情况不好,未发现遗迹。生产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磨石、砍砸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具多,多经陶洗;夹砂陶次之,火侯低。器种有锛、盆、罐、重唇小口瓶等。 '''阿善二期文化''' 阿善二期文化遗存的房子,为半地穴式,多呈正方形;居住面用褐色土抹成并经火烤,坚硬平整。房子附近的窖穴多呈方形圆角直壁状。出土生产工具有磨壳石斧、石锛、长方形或弧背形石刀、石铲、盘状器、敲砸器、磨盘、磨棒、石镞等。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彩陶不多,器种有折服钵、曲腹钵、小口双耳罐等。 '''阿善三期文化''' 阿善三期文化的房子,分为半地穴式和槽沟结构的地面建筑两种,平面是呈进深大于间宽的长方形;居住面用草拌泥抹成后略加烧烤,墙壁涂抹一层草拌泥。房子附近的窖穴多方形圆角,呈斜[[壁覆斗状]]。出土生产工具有磨制石斧、打制石斧、有孔长方形石刀、单孔石铲、长柳叶型石镞、镶石片刃的有柄骨刀等。陶器的泥质灰色篮纹陶及磨光陶最具特色。<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31/ashanyizhi.html 阿善遗址-包头石拐区阿善遗址旅游指南]</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阿善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