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222.1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附和 的原始碼
←
附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附和</big>'''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17bf8e35a24ee8b4.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sohu.com/a/303052582_100109413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附和<big>'''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大多用于[[贬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附和 <ref>[https://hanyu.baidu.com/zici/s?query=%E9%99%84%E5%92%8C&srcid=28232&wd=%E9%99%84%E5%92%8C 附和_词语_成语_百度汉语]</ref> 外文名称 Echo 拼音 fù hè 解释 对别人的言行随声应和 出处 《骂僮志》 ==释义== 1、对别人的言行随声应和(多含贬义)。2、依附勾结。3、响应,追随。 ==出处== 唐·孙樵《骂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 ==例句== 1、对别人的言行随声应和(多含贬义)。 唐·孙樵《骂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或时唾骂 严 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 茅盾《一个女性》三:"虽然不好说他们是共同造谣,至少是附和者。" 2、依附[[勾结]]。 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 《明史·邹智传》:"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 3、[[响应]],追随。 孙中山《革命原起》:"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则事体日繁,附和日众。"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何况是同知前程,更无须附和新学,自居于逆党了。" zhua曲子白渡白颗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附和
」頁面